无言的历史<三十九>
二表哥听完兄弟的诉说,沉思了一会说:“哥哥不会出事,他有可能到稷山去了,在山里。
你这两天就回相里堡,不会有事的,家里离不开你”。
学儿听了有些不解,“现在能回去?”二哥说“能,城里武斗早都停止了,都在搞大联合,这种情况也应该到县上了,尽管县里要慢些。
最近听说有新指示,要派部队到各大专院校,和一些单位,搞支左工作,主要就是要起稳定作用,不能再出现武力斗争。
文化革命就是搞文斗,那武斗是解放军的事,是打敌人的。
老百姓穷打什么,都是自己人,争什么?这老大也是,爱显能,当兵退伍没几年就耐不住了,就他有本事!”
“赖子,学儿,吃饭了,把桌子收拾一下”。
听到母亲喊他俩吃饭,二表哥抬起手腕,看了一下手表,“姑姑,还真不早了,都快十二点了,我只请了半天假”。
“那你俩先吃,反正这饭要一碗一碗下”。妈妈说着给他俩端上两搪瓷碗饭。“啊!是猫耳朵”,二表哥惊奇地叫了起来。
这“猫耳朵”是韩城地方的名吃,流传在民间,因为做起来太麻烦,食堂一般都不做,因此到现在五花八门饭店、小吃摊,什么食材都有,但就是没有这“猫耳朵”。
“猫耳朵”只有在过年时,家境好点的人家才做它。其实它和现在的馄饨有点象,就是个头小只有大母指盖那么大,面稍硬点,里边一点点肉馅,包好后外形就像猫的耳朵。
过年了,家里的客人多,为了快,而且能长时间存放,就要预先把它放在蒸笼里蒸个半熟,然后存放,放干都没问题。吃的时候在锅里滚上一开就行了,浇上酸汤,这酸汤一定要把葱、姜、蒜、盐醋放在一起,用热油炒,炒的酸香味都出来了,再对上水,把味调到最佳就行了。如果能吃辣子,放上辣油,那就更香了。
哥俩吃的真香,妈妈在旁边看着他俩吃的那幅劲头,心里又是疼又是爱,他们早早地就失去父爱,家境的衰败,又使他们过了那么多苦日子。做姑姑的始终照顾着他们,操着他们的心。
母亲一直都是这样,平日生活节俭,自己吃粗粮,宁让自家人吃苦受饿,也决不慢待投奔自己的亲戚朋友。
记得那年的一天晚上,我们都睡下了,突然大表哥带着几个人,他们用单架抬着一个病人来了。
“姑姑,这是村里的张叔,张巷旺富的儿子,旺富,姑你认识的,他得了肺病,县医院看不了,我们就搭一三一队的顺车来了。姑,他明天才能到医院去,你看,姑,这……”。
大表哥说不出口了,他知道这年景,城里生活也不好过,姑姑家人又多,粮食也短缺,住房又紧张,这一下来这几个人,要看病,要吃饭,要住宿,那一件都要让姑姑受难。
他也是实在无法了,“姑姑这是生产队凑的一点小米和豆子,还有花椒和花椒叶”。
母亲瞅着躺在担架上的病人,再看在乡里乡亲的,她那善良慈悲的心,那能拒绝。
母亲赶忙叫醒东房小屋熟睡的小姐和我们挤在一起,把小屋腾给他们。
这次来客一住就是好几天,妈妈还要准备他们的饭食。
病人是肺癌晚期,已无法救治了,为了能在有口气时回到村里,他们又抬着担架回去了。
象这样的事情,那时在我们家是经常发生的。山西的父亲老家,韩城的舅家,还有其它亲朋,遇到困难,妈妈总是尽力帮忙,尽管有时难的她心烦,她也尽可能地不表露出来,妈妈为他人付出了多少,这一生中帮过多少人,她也记不清楚了,她也从不记这些。
她不需回报,也不要回报,她的品格是生来具有的,她这品格只能留存在我脑中,留在我心中,我继承不了!也根本做不到像她那样,只能是把记忆记录下来。这也只是她的一点点经历。
待续
无言的历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