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嘉新抬起眼皮,望着已经发怒的朱厚熜,眼睛里却闪出异样兴奋的光芒:“王大人能看出这其中的猫腻?”
朱厚熜脸上的怒容却又不见了,淡淡一笑:“你不肯当着百姓的面斥责那些公差的胡作非为,是为了保全你们诸暨县衙的形象,也是为了替朝廷保留一点体面。不过,我于商贾之道也略知一二,大概能猜到他们为何这么做。”
孙嘉新叹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皇上一片仁君爱民之心,朝廷多少恤民安乐之政,到了下面,就都走了样,甚或成了贪官污吏虐民自肥的大好机会,每每思之,下官都想恸哭一场……”
在场的杨博和镇抚司三位太保爷都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但从皇上的话语之中,显然并不真的生孙嘉新的气,反而还有一丝隐隐的得意,杨博暗自松了口气,问道:“王大人看出什么猫腻了,可否说来听听?”
杨博天资聪慧,当年就不但得到内阁次辅翟銮的青眼赏识,还曾被眼高于顶的严世蕃视为能与徐阶和自己并立为雄的天纵奇才,只是他恪守君子处世之德、人臣事君之道,平日里不屑献媚取宠而已。经过今次陪同圣驾微服出巡,他已然对皇上佩服的五体投地,这样发问,既有凑趣的成分,更是诚心向几乎无所不知的皇上求教之意。
果然,朱厚熜正在等着机会来显摆自己,当即得意地笑道:“杨大人只在地方干过一任三年的知县,又不谙经商之道,当然看不出来他们诸暨县衙的猫腻。依我看来,织造局下属的作坊以市价收购百姓生丝,他们这些官吏就眼红了,强行将百姓的生丝以官价买去,再转手卖给织造局,那近半的差价,不就落入他们的腰包了吗?”
杨博醉心于军事,为官的兴趣全在研读兵书、绘制地图之上,当真不知道还有这样的生财之道,吃了一惊:“竟有这等事?织造局的作坊是宫里的……哦,如今官商合营,都是朝廷的作坊,他们竟敢借机敛财,真真没有王法了!”
朱厚熜苦笑道:“这些人眼里只有银子,哪有什么王法?对治下的百姓岂能不雁过拔毛?再者说了,别说是朝廷与商户公私合营的工厂,就是当年隶属宫里、给皇上织造龙衣的织造局还不是如此。敢在皇上的身上动刀子割肉,遑论其他!”
镇抚司九太保谢宇翔怒不可遏:“这些个狗娘养的贪官污吏,敢把主意打到织造局的头上,就不怕织造局告到皇上那里去?”
朱厚熜越发苦笑了起来:“诸暨县衙强买来的生丝,怎敢按市价卖给织造局?七成、至多不过八成就贱买了,织造局也能从中得到偌大好处,甚至能把大半落入自家腰包。百姓损失过半,对他们来说却是两全其美的事情,谁还会把捅到皇上那里去,断了自家的财路?我若猜得不错,此刻署理诸暨知县的县丞王顺,正在和织造局作坊派来收购生丝的管事讨价还价,哪里是什么‘侍侯差使’!孙县令方才执意要那位班头把王顺召回去,就是为了不让他们达成如此肮脏的交易,给宫里抹黑、给皇上的脸上泼脏水啊!孙大人,在下说的可对?”
孙嘉新早已听得目瞪口呆,听到“王大人”点着自己名字问话,这才回过神来,由衷地慨叹道:“大人鞭辟入里。官商勾结,分润分赃,遭殃的是本地桑农,势必影响朝廷推行改稻为桑之国策。下官这么做,的确是不想让这些贪官污吏败坏吾皇千秋圣名,更是不想吾皇一片仁君爱民之心,被他们这些贪鄙成性的官场败类给糟蹋了!”
朱厚熜不置可否地笑了笑,说道:“你还没有正面回答我,倘若再遇到害民扰民之事,你还有没有勇气站出来为百姓说话呢。”
孙嘉新嘴里硬邦邦地吐出一个字:“有!”
朱厚熜却摇摇头,说道:“自孔圣人创立儒道,千年以降,我泱泱中华就从来不缺坐而论道的书生,能身体力行、言行一致的循吏却是少之又少。以你孙大人这样的风骨,大概也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以今日之事而论,你的确挺身而出,及时制止了诸暨县衙一干人等虐民自肥的恶行秽迹,保全了治下桑农的合法利益。可是,在下倒要请教,倘若你没有负气称病,仍在县衙正堂端坐理事,他们敢这么干?”
“这--”孙嘉新象是咬了一只辣椒,顿时面色燥赤,不知该如何回话。
皇上如此一针见血,难免让孙嘉新下不来台;而且,传闻孙嘉新是受了浙江巡抚张继先的当众斥骂侮辱,羞愤难当,这才发了失心疯。今日看着行事、说话无异于常人,焉知不是慢慢淡忘了昔日之辱,渐渐恢复了正常?若真是如此,皇上这么说,岂不又刺激的他再度犯痴?杨博忙打哈哈说:“外感五淫、内伤七情,是人都会生病。孙县令风骨虽佳,却也是个吃五谷杂粮的凡夫俗子,贵体有恙,大概也不惟是负气之举……”
“哈哈哈,杨大人维护同年,真是不遗余力啊!”朱厚熜大笑起来,指着孙嘉新说:“你看他尴尬无比的样子,又怎像是个传闻中突发魔症之人?纵然有病,也是心病。既是心病,就得心药来医。我方才那样一再追问、百般刁难,你们听着失之苛责,对他却是一剂能治愈重症的猛药,出上一身透汗,孙大人的魔症便不药而愈了。”
孙嘉新怔怔地望着朱厚熜,沉默了一会儿,突然躬身长揖在地,说道:“敢问这位王大人,可是镇抚司的上差?抑或更高?”
听到他这么径直问出要命的问题,又画蛇添足地多加了最后那四个字,杨博和镇抚司三位太保的脸上都变了颜色,正要出声呵斥,朱厚熜却兴致盎然地问道:“何以见得?”
孙嘉新叹道:“下官庸碌不才,待罪官场二十余载,屡遭蹉跌,至今仍是一个七品县令。但毕竟曾簪花赴过琼林宴,《大明会典》是必修的功课,当年熟读何止百遍,如今也不敢稍有遗忘。依我大明官制,鸿胪寺正堂鸿胪寺卿不过是个正四品的官缺,品秩较正三品的六部侍郎还要低上两级,只因贵为小九卿衙门,位列朝班方能排在杨年兄六部左堂之右。而鸿胪寺正堂高姓并非王,大人若果真是鸿胪寺属官,至多是个从五品的左右少卿,比之杨年兄差了许多,他何以执礼甚端,而大人亦坦然受之而不以为失礼僭越?其二,鸿胪寺司职饮食,大人怎会对商贾之道如此精通?还有其三,大人说话百无禁忌,岂是寻常禄位之人所敢为?”
“看来你这位强项县令对大明官场的底细了如指掌,并非传闻所说的那样不通为官之道嘛!”朱厚熜笑道:“不错,我就是--”
杨博突然插话进来,说道:“孙年兄猜得不错,这位大人的确不姓王,他高姓为杨,乃是镇抚司镇抚杨尚贤杨大人。他今次前来浙江诸暨,正是奉了上谕,彻查你生病一事。天日昭昭、神目如电,有冤情,终可昭雪;是过错,回头有岸。孙年兄尽可直抒胸臆。”
杨博如此不顾礼仪地打断了皇上的话,还是担心曝露圣驾行藏--方才他随口说皇上是鸿胪寺官员,代表朝廷赐宴给跨海远征的大明海军将士。论说也能说的过去,却不曾想自己这位同年虽说官运不佳,心思却十分慎密,只从官员品秩及言谈举止中便能看出破绽,他不得不另想奇招。同时,他将话题引到了孙嘉新自己的身上,用意也是不让他再深究皇上的真实身份。可是,孙嘉新仿佛没有听出他话语之中的暗示,反而深深地看了朱厚熜一眼,摇头说道:“久闻镇抚司镇抚杨尚贤杨上差是锦衣卫大太保,素有大内第一高手之称,有万夫不当之勇。这位大人虽说精华内敛、英气勃发,却是一派文士作风,不象是个赳赳武夫。”
杨博被噎得差点背过气去:世间竟然有这样较真之人!
幸好孙嘉新没有说出什么讨人嫌又犯忌讳的话,继续说道:“大人究竟是谁,下官不敢深究。但有一事要拜托大人,万望大人看在我诸暨十万、杭州数十万、试点清丈田亩的七府数百万、乃至我大明两京一十三省亿万生民的份上,代下官上达天听。”
“好一个数万、数十万、数百万、亿万!”朱厚熜笑道:“这么大的帽子扣下来,我若是不答应你,岂不成了千夫所指、万人唾骂的昏官庸吏?”
孙嘉新尴尬地说:“口不择言,万望大人恕罪。”
朱厚熜笑着摆摆手:“恕什么罪?方才杨大人先说我是奉旨观风的使臣;后又曝露我就是冲着你孙大人生病一事而来的,你难道还不相信吗?也就是说,我就是代表朝廷来听你说话的,有什么话,孙大人但讲无妨。”
孙嘉新从身上歇下那张一直背在背后的竹弓,双手递到朱厚熜的面前:“下官没有什么话要说,就请大人将这张弓转呈御前。以皇上天纵睿智,只要看到这张弓,便能明白下官之耿忠苦心,也毋需下官多言。”
我欲扬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