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外面发生了很多事情,七月的时候明国大军号称二十万,从明顺传统边境之地进攻顺国,顺国平康公领兵二十万在边界严防死守,固收关隘。雄关难跃,明军攻伐不顺,两军进入相峙阶段,明军增兵至四十万,顺国也从各处抽调兵力应对明国的大举进攻,一度也增兵至四十万。
对峙一个月后,明国主力汇同十余万沧康联军突然出动,一举打破北岭道,进入旧康之地,两军共计三十万大军,攻城拔地,一个月不到就攻到了东鸿城,大有一举将旧康之地统统纳入明国的架势。
直到此时,顺国才搞清楚,和平康公对峙的仅仅十万明军二线部队而已,连忙调兵三十万回援旧康之地,结果刚到半路,明顺传统边境上突然冒出来二十万明军,一连攻破七道关隘,进入顺国境内,逼得那刚行到半路的三十万大军不得不转向回援。
这一套组合拳,把顺国打得晕头转向,几十万大军在路上来回奔波,派不上一点用场,眼睁睁的看着明军将倒阳关一举攻破,封死了顺军东援的通道,还把明顺的边界要地变成了明境,要攻还是要守,全凭明军的心情了。
眼下的主要战场还是在旧康之地,顺军一路败退,已然将一年多前的收获全部送人,还倒贴了不少,顺国面向东南面的战略优势荡然无存。
在路上来回奔波,两次中计的平康公胡骁锋气的双眼一黑,空有一身力气,却偏偏使不上,三十万大军成天跑跑跑,一仗都没赶上,天天狂喊“顾心安何在,顾心安何在“,前前后后派了五百多人去唐地寻找他。如果他知道这个局面,恰恰也是顾心安造成的,只怕他会当场气绝。
此一战的效应,超过了顺国伐康带来的震撼,本已不太平的天下局势,一瞬间如火上浇油,噼啪乱炸,诸国急于了解明国是如何在短期内积蓄到如此强悍的国力和军力,可以将顺国打得如此狼狈。
齐国朝堂之上,争辩之声不绝于耳,文灵君对于这种东拉西扯不知所谓的争论,甚是不喜,只是自己上位不及三年,还未能统掌齐国的权柄,所以只能多听少说。
右宰李通和奏道:“陛下,虽然我齐国与顺国多有不睦,然齐顺之争乃是上下之争,领土之争,无论胜负,人伦君臣大道不衰。
而与那匪国却是道义之争生死之死,臣观明国所为,其杀庆君、诛勋贵、抄没世家、强收富户田亩,君臣混乱、不讲祭祀、不服上下,皆为乱世之为,若放任不管,任其坐大,则齐国危亦,天下危亦。
今日不伐之,则旧康之地尽覆,明日不伐之,则顺国将倾,后日来伐齐国时,谁会来救。臣奏请联顺攻明,以解旧康地之危,万不能任那匪国坐大。”
“救了顺国,那武靖君会感激于你吗?李右宰。”齐国左宰杨凡宛尔一笑,道:“明国之患不足虑也,诸公可曾听闻无君无父之国可长久的道理,其自废礼仪,自乱纲常,乃自取灭亡之道耳,必不可长久。今日看其搏发,实乃回光返照,国之根本在君在勋贵在朝臣在民间世族,然明国已然自绝根本,如木已失其根,岂能长久乎。
顺明之间,顺本狂妄无道而伐,是一祸;明乃乱匪殃民,是一祸,而两祸相权,顺尤重于明,故何来联顺攻明之说,请陛下明鉴。”
文臣决定打谁,武将决定怎么打,左右宰的意见完全对立,而且各有道理,只见兵部尚书曹奉愿站了出来,奏道:“顺国伐康倒阳关一战,顺国以一敌三而轻胜之,其战力何其强大,军策如神来之兵,堪称我齐国大敌。
然而短短一年半载,却被明国玩弄于股掌之上,接连失地,如今顺国虽连连失土,但其大军犹在,尚有大战之力,如若我齐国此时出兵,无论攻顺还是伐明,所面之敌,皆为世间强军。。。。。“
文灵君有点听不下去了,云山雾罩不明所以,突然打断问道:“诸公觉得,眼下我齐国是否可以开疆阔土了?“
众人都默然道:“尚未到时日。“
“这又是为何?“文灵君又问道。
“力所不及。”
“那诸位臣工,何不多商议一下,如何强壮国力军力。“朝堂上的文臣武将全都惊愕,一时不知如何作答,这文灵君看似年少,却一语中的,人家两只老虎打架,你一条狗在旁边盘算着去咬谁,这不是闲得慌吗。
“君上英明。“李通和躬身道,诸臣一看,急忙跟着大呼君上英明。
文灵君站起身来,大声道:“自即日起,齐国当自省,当以强国强军为已任,国不强,人不尊,军不强,战不胜,无尊无胜之齐国非吾愿之齐国。即可下诏,向天下召集强国强军之策,凡有良策者,公侯之爵酬谢之。杨凡,李通和,此事,由二位宰执亲自督办,有任何进展,可直接进奏。若有阻扰,便自行挂印而去吧。“
杨李二人下跪领命,潜伏了三年的真龙,终于开始发出啸声。
人间牧歌之竹海归人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