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自古不变的道理。夏华原打算把越明军精锐部队送到青岛港,继而投入抗金之战,船队先重点运送的肯定不是军人,而是兵器、军械、盔甲、粮草、马匹、被服、药材等辎重物资,由于朱武提出了那个新计划,因此夏华正好顺水推舟,用已经运到青岛港的辎重物资就地武装组建一支军队,越明军后续人员直接不去青岛港,留守越明后方。
从辽金战争爆发时起,北方失去了持续一百多年的和平,处处都是烽火遍地、狼烟冲天,先是辽国和金国互相打,接着是宋国和辽国互相打,再接着又是宋国和金国互相打,宋辽金三国爆发没完没了的三方混战,最痛苦的自然是北方的百姓万民,北地处处生灵涂炭、哀鸿遍野、曝骨履肠,饥民、流民、灾民、难民数十万计乃至数百万计。宋、辽、金三国民众里,金人是不受到战火波及的,宋人暂时还未受到战火波及,辽人则是饱受战乱带来的巨大苦难。辽国此时人口大约1000万,差不多一半是汉人(主要是在五代十国战乱时期从中原逃去的),契丹人大约四百万,剩余一百万左右是多种别的民族。辽金战争爆发后,金人一路攻城略地、烧杀掳掠,对辽人展开以牙还牙、以血还血的报复,直到辽国大臣时立爱投降金国并向完颜阿骨打进谏,劝诫他“改变铁血手段,采取怀柔招抚政策,只有如此,金国才能消化辽国的土地和人口,才能建立稳固的统治”,完颜阿骨打接纳了他的建议,从那时候起,金军才在辽国境内停止铁血手段,然而,不管怎么说,金军在辽国境内长时间地杀人如麻,导致不计其数的辽人南下逃往宋国。
逃往宋国的辽人包括两大类,一是辽国境内的汉人,一是辽国境内的契丹人,前者逃往宋国是天经地义的,后者逃往宋国也是合情合理的,因为契丹人普遍亲宋,并且,契丹人的汉化水平普遍较高,再者,他们也没有选择,留在辽国是凶多吉少的,还不如逃去友邦宋国。总体而言,逃往宋国的辽人有八成左右是辽国境内的汉人,他们身为汉人,本来就心向宋国。
上百万辽人逃入宋国的河北地区,导致当地原本就很脆弱的社会秩序近乎崩溃,宋国的朝廷、地方官府、军队当然不会善待这些“外国人”,甚至刁难、驱逐、凌辱、敲诈、勒索、抢掠、虐待、残害这些辽人,比如沧州知府杜充,此人残忍好杀,为了防止“金人混入大宋”,他竟然下令把从辽国逃入沧州境内的辽人不分男女老少全部杀死,另外,河北汉民也不欢迎这些辽人,没人喜欢外地人和外国人,尤其还是很穷的、过来讨饭的外地人和外国人,导致这些辽人陷入了无依无靠更加无助、悲惨凄苦无比的处境中,他们已经做不了辽国人,同时,他们也做不了宋国人,就算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其实是辽国的汉人,宋国上下官民也不把他们视为宋人、同胞。亡国之民的痛苦莫过于此。
因为辽金战争所以逃入宋国境内的辽人(以辽国汉人为主)形成一个独特而庞大的群体,就在他们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时,他们的“大救星”出现了。
这个大救星在渤海湾沿海一带已是“威名(恶名)赫赫”,人称“北海龙王”。近半年前,华夏的北方海域(渤海和黄海)和华夏的东南海域(东海和南海)一起出现了海盗,北方的海盗头子号称“北海龙王”,东南的海盗头子号称“东南海神”,这两股海盗似乎没什么交集,井水不犯河水,泾渭分明地各霸一方,称霸北方海域的海盗头子即“北海龙王”,据说此人统领近千艘海船,手下近万人,个个都是精通水性水战的亡命徒,纵横北海无人能敌,专干在海上抢劫商船、货船以及抢劫沿海地区的事,甚至把青岛港都打了下来,宋国官府和官军拿他毫无办法,但从未有外人见过“北海龙王”的庐山真面目,十分神秘。说起来,眼下的宋国处处局势混乱,处处都有贼寇匪盗,既有山贼、草寇、土匪,产生海盗也是理所当然的。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既有活不下去的老百姓占山为王,就有活不下去的老百姓占海为王。
一个多月前,北海龙王率领他的海盗船队浩浩荡荡地登陆黄河入海口一带的渤海湾沿海地区,占领了几个村庄,然后派出大批人手骑着快马寻找分散在河北境内的从辽国逃亡来的辽人们,告诉他们“北海龙王在黄河入海口一带的渤海湾沿海地区接纳辽人群”,顿时一呼万应,在饥寒交迫、走投无路中苦苦挣扎的辽人们犹如在黑夜中看到了希望的灯光,一下子犹如山洪一般涌向北海龙王说的地方,果然,北海龙王的手下们准备了堆积如山的粮食等着他们,这个消息立刻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千传万…吸引了数量更多的辽人们前来依附。
没费多大的力气,只是用了大批的粮食,北海龙王便招揽到了三四十万辽人,并且这个数字还在与日俱增着。
北海龙王也不是什么人都收的,他优先选择以下三种人:
第一,辽国境内的汉人优先;
第二,身强力壮的、会骑射武艺的年轻男子优先;
第三,身边带着家人的优先。
之所以优先选择以下三种人,北海龙王是深思熟虑的:
第一,辽国境内的契丹人在心里普遍还是认同辽国的,不太认同宋国或别的汉人的国家,但辽国境内的汉人不同,他们在心里可以放弃对辽国的认同,加上他们在宋国这边不受待见,所以,他们在国家认同感上更加独立,既不忠于辽国也不忠于宋国;
第二,这样的男子无疑是最佳的兵员,实际上,就算是辽国境内的汉人,生活习惯也是受到契丹人很大的影响,加上生活环境的促使,导致他们中的很多人跟契丹人一样擅长骑射;
第三,有家庭的人就会有牵挂,就好像风筝的线,可以被牵着,不会成为断了线的风筝。
受到北海龙王救济和庇护的辽人们惊奇的发现,北海龙王神通广大,不但有着吃不完的粮食,还有着大批的并且精良的兵器、军械、盔甲以及战马。北海龙王的手下们告诉辽人们:北海龙王虽然救济了、庇护了你们,但北海龙王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有强敌杀过来,你们就要重新过以前的悲苦日子了,因此,北海龙王招募你们加入他的军队,让他能够更加壮大,这样,你们也可以在北海龙王的领导下保护自己和自己的家人了,过上太平的、安宁的生活。
深感此话有理并且对北海龙王充满了极度感恩、感激的辽人们争先恐后地报名参加北海龙王的军队。眨眼间,北海龙王拥有了三万多兵马,一半是骑兵一半是步兵,这些军人都是经过甄别和挑选的,基本上都是辽国境内的汉人,都是身强力壮的、会骑射武艺的年轻男子,绝大多数都带着家人。北海龙王指挥他们占领了黄河入海口一带的渤海湾沿海地区,建立了几十个村庄,把老弱妇孺安排在村庄里,成为军人的年轻男子在村庄向着陆地的地带构建了防线,形成“背水一战”之势。毫无疑问,这支军队的战斗力、团结性、忠诚度都是极高的。
北海龙王给他的这支军队取名“乞活军”。所谓的“乞活军”,在七百多年前曾经出现过,被认为是华夏古代最凶猛强劲的农民军,如今,“乞活军”再现,并且地点几乎还是一样的。
乞活军官兵们最大的疑问是:北海龙王到底长什么样子?他们见过北海龙王,北海龙王不止一次来过乞活军的根据地,身穿威武鲜亮的银甲红袍,但脸上戴着一副金面具,看不到他的长相。终于,在一次万众瞩目之下,北海龙王摘下了他的金面具,顿时,现场万人惊叹。
金面具后的北海龙王的脸是一张英姿飒爽、朱唇皓齿的女子脸庞,“他”竟是个女儿身。
一个多月前,越王府中。
“朱军师真不愧是‘神机军师’,果然高明!”梁红玉大感惊奇地看着夏华,“换句话说,你要在北方那里弄出另外一个自己?”
夏华点点头:“嗯,就是我的分身,掩人耳目用的。”
“你搞出分身是为了跟自己撇清关系,从而不给你带来麻烦,是吧?”
“是的。”
“换句话说,随便一个人都可以当你的分身了?反正只是挂名的,对吧?”
“是的。”
梁红玉大感兴趣地道:“那我怎么样?北海龙王…听起来好威风!我要当!”
夏华哑然失笑地看着梁红玉:“你别闹了,这个分身已经确定是欧阳四海了,因为称霸北海的大海盗‘北海龙王’本来就是他。”
梁红玉不依不饶:“欧阳四海熟悉水战,水上打仗靠他,打陆战怎么办?他跑到陆地上,他的水师船队怎么办?我可以顶替他!这件事实在太有意思了,我一定要当!没人规定北海龙王一定是个男的呀!”
夏华被梁红玉纠缠得没办法,只好答应她。于是,欧阳四海不得不“退位让贤”,把他辛辛苦苦打拼出来的“北海龙王”头衔让给了梁红玉。朱武在得知此事后笑道:“这样也好,如此一来,北海龙王跟殿下你就更加显得没有关系了。”
梁红玉在越明是有不少人认识她的,但她跑到河北去是没人会认出她来的,因为这年头没有照片,假如一个南方人和一个北方人都见过某个人,这个南方人和这个北方人聚在一起肯定不知道对方也见过那个人,因为他们只能描述那个人的长相,没有照片,做不到唯一的准确性,如果那个人在南方是一个名字、在北方又是一个名字,那就更不会被异地人认出了。
就这样,“威名(恶名)赫赫”的北海龙王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女将,犹如清朝中期的“海盗女王”郑一嫂。
以因为辽金战争所以逃入宋国境内的辽人(以辽国汉人为主)为兵源,加上雄厚的资本,夏华在燕赵之地轻而易举地组建起了一支战斗力强劲的军队,这支“乞活军”的成员属于“半契丹化的汉人”,保持着汉家的根骨,但却拥有着契丹人的战斗天性特别是骑射本领,同时,因为辽金战争,他们尽皆对金人恨之入骨,因为宋国不接纳、不善待他们,使得他们对宋国基本上没有认可感。他们极度仇恨金人,不会为辽国卖命,不会忠于宋国,只忠于北海龙王。乞活军不为辽国而战,不为宋国而战,他们只为自己、自己的家人、“主人”北海龙王而战。
这是一支完美的对付金人的军队,在战斗能力、忠诚度、意志上都有着最高限度的保证。
乞活军的主要将领自然是夏华从越明带来的老部下,但也提拔了、吸收了乞活军里不少新秀人才:
曲阳,使一柄开山斧,吴文杰,使一口断水刀,二人俱有万夫不当之勇。曲阳和吴文杰原本都是居住在辽东的辽国汉人,辽东属于苦寒蛮荒之地,野兽横行、世道不平,加上不同民族人口混居,使得当地民风彪悍,人人习武、家家结寨以作自保,不同村庄、宗族之间的大规模的械斗、武斗完全就是家常便饭,因此,从小打斗到大的曲阳和吴文杰都练得一身的高强功夫。身为辽国境内的汉人,曲阳和吴文杰的日子本来就不好过,随着金人崛起、辽金战争的日益激烈,辽东局势也不断恶化,二人既不愿意为辽人卖命也不愿意屈从金人,互相商议“我等既为汉人,应投大宋”,于是带着家人离辽东、过燕云、入河北。曲吴二人本想为宋国效力的,没想到在来到河北后饱受刁难、投国无门,二人别无选择,便加入了乞活军。
曲阳和吴文杰在经过燕云时结识当地一条好汉,姓蔡名晨。蔡晨住在海河入海口一带的宋辽边界处,父为汉人,母为辽人,其马上功夫出众,使一条铁链软鞭,更会使得套索套马擒人,其原本来往于宋辽之间贩马,因为局势动荡混乱,马匹被抢,折了本钱,其眼看辽国已经朝不保夕,由此寻思带着父母家人前去宋国躲避战乱,正好在半路上遇到曲阳和吴文杰,三人便结伴而行,一起加入了乞活军。
李成(此人跟梁中书的部下“李天王”李成是两个人),字伯友,雄州人氏,勇悍超群,为人颇有城府,眼见河北局势混乱,饱读史书的他心头暗喜,向来颇为自负、不甘寂寞的他认为“天下大乱,虽百姓涂炭,但却正是英雄趁势而起、成就大业、纵横天下的天赐良机也”,因此聚众起事。李成不但勇悍,并且很懂得治军,他身先士卒、号令严格、善待部下,吃饭会在部下们吃完后才吃,有部下生病了,他必会亲自探视,如此,他在身边聚起了一支人数虽然不多但战力十分强劲的部队(李成毕竟没有夏华那么雄厚的资本,在短时间内自然没法拉起成千上万的人马)。李成的本意是自己单干,在听说北海龙王的事后,他认为一山不容二虎,自己和北海龙王都在河北,早晚爆发冲突,于是,他带着几名心腹部下化妆前去查看,正遇梁红玉当众摘下金面具、露出真面目,他当即惊为天人,对梁红玉一见倾心、一见钟情,随即率部加入了乞活军。
和诜,濮州人氏,狄青部将和斌之子,河北副将,常驻雄州,参加童贯发动的联金灭辽之战,在宋金战争爆发后,宋军战败并且沦丧燕云,他被王安中、谭稹留下断后,因为全军崩溃、大势已去,他不敢返回开封,流落民间,无处可去继而投效了乞活军。和诜臂力超群,擅用强弓劲弩,能破坚于三百步之外,人称“凤凰弓”,同时熟知北方,十分擅长侦察敌情。…
当夏华还在海上颠簸时,已经在北方的欧阳四海和梁红玉因为无法向他请示,所以两人自己“擅作主张”,干出了一件大事。
龙战于野之北宋末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