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史记》的版本及其它
《史记》的最终得以完成,有两个人,是不得不说的。其中的一个,就是司马迁之父司马谈。司马谈是汉际的著名学者,他曾“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唐都是天文学家,杨何是《易》学家,黄子即是黄生,司马谈向他学习的是道论,即当时最为流行的黄老之学。
司马谈对诸子百家学说都有深入系统的研究。《太史公自序》中,收录他的《论六家要旨》一文,文中分析了先秦到汉初六个主要学术流派的得失,切中肯綮。司马谈在学术观点上兼容并包而又崇尚道家的倾向,对司马迁为文写记,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如果没有深厚的家学支持,司马迁想完成这一部史学大书,这本身就是天方夜谭。
而另一个人,就是历史上大大有名的主,汉武帝。司马迁因李陵事件受牵连,为李陵说了几句公道话,结果,居然汉武帝一狠心,赏了他一个宫刑的“大礼”。这对于男人而言,简直就是奇耻大辱。不信,读一读《报任安书》,就知道司马迁有多悲催了。当然,魔鬼具有两面性,汉武帝也如此,没有这一天大的打击,司马迁能不能完成这传世名作呢,也许,就两说了吧,是不?
汉后,《史记》的影响力,开始发飚,人气之高,居二十四史之首。所以,各种版本,纷繁复杂,多如牛毛,那就不背九九表,一一而说之了,很费时很费笔墨,三天三夜也说不完。较为流行的,有中华书局本、百衲本、金陵书局本等等。我所读的是近人顾颉刚所点校的本子,中华书局印制。此本能保证其文字的可靠性与句读的准确性。百衲本之类的,想来更好,只是,那种版本,不是我这样的一介布衣,可以读到的,就此略过了。
考注,我也选的是三家注。所谓三家注,就是《史记集解》(刘宋·裴骃注)、《史记索隐》(唐·司马贞注)和《史记正义》(唐·张守节注)。
裴骃,字龙驹,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博览宏识,以注史著称于世。其父,就是为《三国志》做注的裴松之。因其有家学底子,故写成八十卷《史记集解》,为现存最早的《史记》注本。其史学成就并不比乃父低!
司马贞,字子正,唐河内人。开元中官至朝散大夫,宏文馆学士,主管编纂、撰述和起草诏令等。唐代著名的史学家,著《史记索隐》三十卷,世号“小司马”。司马贞,进一步指出裴骃考证中不当的错处。并对《史记》原文提出辨正,发语警辟。
张守节,唐代开元年间学者,生平事迹不详。他曾经给司马迁的名著《史记》作注,起名《史记正义》。此人长于舆地之学,对《史记》中地名的考证尤为精辟。
要感谢这些为《史记》作注的人。没有这些前人的考注和考究,我们,真不能读懂《史记》文字背后的场面与层次,真不能读史记背后的皮里春秋。没有这些先贤的“精工细磨”,十年磨一剑,就没法真正摸到《史记》的空间感与时间感。没有这些前人的考注,《史记》真实而宏大的历史视野与历史触觉,如何能读懂,如何能明了一二?
后人的考注中,还有日人的考注,也甚有看头。学问的认同与归属,与人种无关,虽然,我也对日人并不感冒。想来,这当是唐文化东渡之后,《史记》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标识。日人泷川资言的《史记会注考证》、水泽利忠的《史记会注考证校补》,都有日人考证《史记》的精采一说。
因而言之,《史记》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水煮《史记》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