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涉在大泽举事,急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一句迈越古今的豪言壮语,回荡在历史的天空中,至今还嘶嘶轰鸣,落地,还能砸出一个坑。
历史,有时很戏剧,一个正确的时间,出现了一个正确的人,历史,就会因此而变奏,改朝换代的大戏,就会随之而华丽上演。陈涉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是他,打响了反秦的第一枪。
这是历史最为惊艳的一笔,也是最充满悬念的一章。但,这仅仅只是历史的偶然态。历史的常态,却没有那么高举低走,大起大落,其实,往往不过是一天一记的流水账,按部就班,早九晚五。
在迁兄所写的《五帝本纪》中,我们可以很清晰地发现这一特质。帝二代颛顼(高阳),帝三代帝喾(高辛),其所作所为,与黄帝的所做所为,真的是大同小异,妥妥地称之为“黄规高随”,是没有什么不妥当的。
这才是正道,大开大合的走法,虽然热闹,但,于民于国而言,真不是什么好事。说得闹热,搭个飞白,有时,看闹热是会搭上小命,现实中这样的悲剧还少吗?
帝二代颛顼,未为天子前,封于高阳,故又称其为高阳氏。帝二代所居的玄宫,是北方之宫,五行属水,命里有水,当然就有水德,所以,后世之人,又称他为玄帝。
帝二代在“总统任职”期间,政绩并不恢宏,可圈可点的事迹不太多,拿得出手的硬菜,不好意思说,还没有现在一个村官的业绩单,做得漂亮呢。
迁兄老实,不给帝二代做假,书生也老实,实话实说,帝二代业绩,少得可怜,就干货几条。
其一,禁示在九黎地区行使巫教。还记得不,在《黄帝是如何被玩成神》中,书生有过点水,其中有嫫母一名,是巫后。可能的情形是这样的,黄帝晚年因为宠信嫫母而让巫教大行其道,所以,在帝二代初期,巫教已很流行,渐成国教,渐渐成为了危及宗室祭祀的涛天洪水,帝二代禁而革之,还算是拨乱反正的明智之举,帝二代有种,点赞一个。
其二,共工怒触不周山。共工在历史上,多次出现过,可能也是一个部落名,不去深究了。至于共工为什么没事要跟不周山玩头硬,把神话的泡沫打扫干净,跟先民对天体的认识与水利的兴建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三,如男子与女子同道,女子必须避让。很明显,这时的父系氏族已经占据了主流地位,母系氏族,已经在开始式微了。
帝二代传说是楚国的先祖,伟大的诗人屈原就自称是颛顼的后代呢。从这些零星的传说看,帝二代的确是按黄帝的遗志在办事。继续扩张地盘的同时,也不忘休生养民,君主这样当,就很有明主范嘛!
再说说帝三代喾,未为天子前,有木德,封于高辛,故世称其为高辛氏。帝三代的功业似乎比帝二代更少,仿佛只有迁都于毫和定四季之功,没有口水话连篇的报告,政清如此,这个,必须超超赞。帝三代,好样的。
帝三代时的国都,不可能是汉唐时的百商云集,极有可能,只不过一个部落连一个部落,后世所谓的都市,已经在慢慢形成了。游牧部落能定居下来,至少说明两个问题,
其一:粮食的产量足可养活很多的人,打猎成了副业;
其二:各个部落可能已有原始的商业交换,甚至有一部人成为了专门的手艺人。
帝三代时期,征伐之事,少之又少,只有对共工余部与西戎的一些小战事,不闹腾,不折腾,于民而言,真是功德无量的一件善事。
俗语说:富不过三代。其实,一国如一家,朝代的走向,也有宿命的三代之劫。后世的秦,隋,没有走出三代而亡的历史怪圈,难道仅仅是因为宿命吗?没那么粑和。国家不折腾,人民得以休养,那就是三皇五帝,那就是明君圣主。站在这个高度,可以这样说,帝二代高阳,帝三代高辛,的确是将相亦有种,都值得给五星好评。
要记住那句经典的历史教训:民者,国之根本也,负于民,天下之亡,当不远亦。
迁兄在《五帝本纪》中说: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帝二代高阳是昌意之子,帝三代是青阳之孙,迁兄的弦外之音,是不是高贵的血统,是其伟业能继往开来的保障呢?其实,考证这些,有点空对空。我只能说,别迷信二代,不管是官二代,还是富二代,中国真正崛起的一代,才刚刚开始。
水煮《史记》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