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帝本纪》已经写完了,不过,有些事情,还没有真正的说完。
夏禹的事,与帝舜的最后命运,有其千丝万缕的关系,不说,真有不吐不快之感,很不爽。所以,这一篇,可以视为帝舜那一篇的深入,也可以视为姐妹篇。因为,朝代的更替,就像流动的江行,我没法将它们生生地割裂开来。
我没有这样的本事,也无须做这费力不讨好的事。就让我们跟着历史的涛涛,去进入更加精彩的《夏本纪》吧。
先来谈谈夏禹的来历。
夏禹的来历的确很诡异,《山海经·海内经》一文中说:“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怪怪个东,一个纯爷们,竟然剖腹产下一个男婴,世界之大,真他娘的无奇不有啊。以致于伟大的诗人屈原,也觉此事很奇怪,很另类。他在著名的《天问》中,也好奇地问了一问,“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绝?伯禹腹鲧,天何以变化?”
屈原问得巧,问得妙,他在替鲧打抱不平呢。抛开神话的外衣,事实的真相,可能就是:帝尧将鲧和鲧的家人、族人,通通流放到了羽山附近。几年之后,帝舜上台,清算阶级队伍,还是将其杀害了。
夏禹,这个一出生就悲催的娃,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流放地,悲剧性地诞生了。不过,白云苍狗,世事如棋,之后的命运,帝舜只能复制周郎的经典语段了:既生舜,何生禹!
历史,有时就是这么的令人不可捉摸。当曹操在魏呼风唤雨时,司马老儿,已在曹营了。唐明皇在做开元盛世的大梦时,安禄山已在城头变幻大王旗了。溥仪还在故宫的龙床上画地图时,孙中山已经很“大炮”了。这又有谁说得清呢?
俗话说:哪里跌倒的,哪里爬起来。夏禹的政治第一桶金,还是治水。
鲧的堵招,帝舜一点也不欣赏。夏禹是从流放地中走出来的小主,他懂得低调处事,高调工作的好处。事事与主流配合得天衣无缝,这是存世的情商呢。
传说,夏禹根据不同的水系,划分天下为九州。说句得罪先人的话,夏代初期的疆域绝没有如此之大,九州,真的仅仅只是个传说。
帝舜时期,还要小,就更不值一提了。所谓的大禹治水,治的并不是什么滔滔不绝的长江、黄河之水,实际上,说句更悲催的话吧,那时的洪水,其实就是海侵,就是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到陆地上来了。
这不是书生在玩穿越,知道诺亚方舟吧。当时的世界,这种海水倒灌,是全世界都会面临的生死大事,是一个世界性的洪灾,很多民族都有大洪水的传说,这是世界共同体所遇的第一个世界难题。
试想,那个时代,有一条较大的船,在海水倒灌来临时,能坐在其上,不是避难所,又是什么呢?鲧用堵招,从钱钱的角度,真的很不经济,那要不断提高海防堤坝,将国库白花花的银子,再白花花地花出去,花在一堆堆的土石方上,帝舜老儿不心痛得要死,那才怪呢。
记住这个真理性的命题吧。白花花的银子,真的不是流水,所以,帝王将相也好,凡夫俗子也罢,在这些白花花的面前,都难免苍白得要死!
夏小主很懂帝心。他不用堵招,他用的疏招。
如何疏呢?当海浪卷起千堆雪,海风猛烈地吹时,咱们的夏小主,居于高处,切了二斤肥牛肉,烫了一杯小酒,观着苍海,正在呤诗呢。
这真不是我在胡说呢。《孟子.滕文公》中说,“当尧之时,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和“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二句。看官,注意啊注意,这两句中的“横流”,“逆行”这两个词,有名堂呢。稍有点地理知识的人,都知道,中国的水系流向,都是从西向东,滚滚而去。李后主有词,自是人生常恨水朝东,看到没,东字,用得多准确。
那么,什么情况下,水流会产生“横流”,“逆行”这种现象呢?想想,只有一种情况,那就是海水从东往西回流,产生海水倒灌的奇观。是不是这理呢?
潮退后,夏小主,组织人马,清理淤泥,开出良田,“民不加赋而国用足”,花银子的烫手山芋,经夏小主这么一折腾,马上就变成了生银子的摇钱树,白花花的银子,再次源源不断地流向国库,帝舜老儿,看在钱钱的份上,他能不重用和提拔夏小主吗?
人生的第一桶金,有时,也很容易。需要点子,更需要机遇。
你行,上面的人说你行,一般有了这两个条件,通常都行。
夏小主成功治水后,帝舜老儿召集各氏族部落酋长,大开庆功会,赐给他用美玉琢磨而成的玄圭,以示其治水丰功。
水煮《史记》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