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A ⇒ B:=(¬A)∨B,求证命题P:(A ⇒ B∧B ⇒ C) ⇒ (A ⇒ C)恒为真。
证明:
P ⇔ [(– A∨B)∧(–B∨C) ⇒ (¬A∨C)] ⇔ ¬(¬A∨B)∧(–B∨C)]∨(¬A∨C) ⇔ (A∧¬B)∨(B∧¬C)∨–A∨C
现在讨论真值:
1. 显然A为假或C为真时,P为真。
2. 当A为真且C为假时,有:P=(A∧¬B)∨(B∧¬C) ⇔ (True ∧ ¬B )∨(True∧B) ⇔ ¬B ∖,由排中律,P为真。
蕴含式:A⇒ B
定义:A B:=( ¬ A) ∨ B
由定义可知——“A为真,则可知B为真”的等价表述是“ (¬ A) 为真,或B为真”。
拆解一下这个等价表述:
“(¬ A) 为真,或B为真” ⇒ 有以下两种情况:
(1)¬ A为假(A为真),且B为真;
(2)¬ A为真(A为假),B可以为真也可以为假。
这也等价表述了一种情况:若¬ A为假(A为真),则B不可能为假,也就是说 A 为真并不蕴含着B为假。
蕴含式的传递性:
(A⇒ C) ∧ (C ⇒ B) ⇒ (A ⇒ B)
传递性的等价表述:¬ ((A ⇒ C)∧(C ⇒ B))为真,或 A ⇒ B 为真。
蕴含式的传递性证明:
通过反证法,假设蕴含式的传递性不成立,即¬ ((A ⇒ C)∧(C ⇒ B))为假,且 A ⇒ B 为假,分别考证两个表达式:
1. ¬ ((A ⇒ C)∧(C ⇒ B))为假
可知(A⇒ C)∧(C ⇒ B)为真,则(A ⇒ C)为真 且(C ⇒ B)为真。
(1)(A⇒ C)为真
即:(¬ A) ∨ C 为真,已知 A 为真,则 C 为真。
(2)(C⇒ B)为真
即:(¬ C) ∨ B 为真,由(1)知 C 为真( ¬ C 为假),则 B 必为真。
2. A⇒ B 为假
即(¬ A) ∨ B 为假,已知 A 为真( ¬ A 为假),则 B 必为假。
上述 1 和 2 得出了两个关于 B 的矛盾结论,因此反证法假设不成立⇒ 蕴含式的传递性成立,得证。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