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这些对话录具有一些特征,最容易用这样的假设来解释,即柏拉图是利用它们作为工具,来引导他的读者相信(或比他们已经相信的更加相信)某些主张——例如,存在着形式,灵魂不是物质的,知识只能通过对形式的研究才能获得,等等。毕竟,为什么柏拉图要写这么多作品(例如:《斐多篇》、《会饮篇》、《理想国》、《斐德若篇》、《泰阿泰德篇》、《智者篇》、《政治家篇》、《蒂迈欧篇》、《斐勒布篇》、《法义篇》),在这些作品中,有一个人物主导了对话(通常是苏格拉底,但并非总是如此),并说服了其他说话者(有时是在遇到最初的阻力之后),根据所提出的论点,他们应该接受或拒绝某些结论?回答这个问题的唯一合理方式是说,柏拉图的意图是,这些对话录是他用来引导其目标读者思考和接受他的主要对话者提出的论点和结论的手段。(值得注意的是,在《法义篇》中,主要发言者——一位来自雅典的未透露姓名的访客——建议,法律应该附带“序言”,在序言中,法律的哲学基础要尽可能完整地加以解释。因此,柏拉图的主要发言者明确承认了书面文本的教育价值。如果序言能够教育所有准备从中学到东西的公民,那么柏拉图肯定认为,其他类型的书面文本——例如,他自己的对话录——也可以起到教育作用。)
这并不意味着柏拉图认为他的读者只要阅读和研究他的作品就能变得聪明。相反,他很可能希望他所有的作品都成为哲学对话的辅助工具:在他的其中一部作品中,他让苏格拉底告诫他的读者,不要仅仅依赖书籍,也不要把书籍当作权威。苏格拉底说,书籍最好被用作刺激读者回忆他们所进行过的讨论的工具(《斐德若篇》274e-276d)。在那些与知识渊博的领导者进行的面对面的对话中,人们会表明立场,提出论点,并得出结论。柏拉图在《斐德若篇》的这段话中暗示,当对话的种子已经为它们所包含的论点播下时,他的作品将会发挥最大的作用。
7. 苏格拉底作为主要发言者
如果我们认为柏拉图是在他的许多作品中试图说服我们接受他的主要对话者得出的结论(或者说服我们相信对他们对手的反驳),我们就能很容易地解释为什么他如此频繁地选择苏格拉底作为他对话录中的主要发言者。据推测,柏拉图写作的当代读者中,有许多是苏格拉底的崇拜者。他们会倾向于认为,一个被称为“苏格拉底”的人物,会拥有以他命名的历史人物的所有才华和道德激情(特别是因为柏拉图经常特别努力地赋予他的“苏格拉底”以栩栩如生的现实感,并让他提到他的审判或他最广为人知的特征);而围绕着被称为“苏格拉底”的人物的光环,会使他在对话中所说的话具有相当大的说服力。此外,如果柏拉图认为自己深受苏格拉底的许多哲学技巧和思想的恩惠,那么这将给他进一步的理由,让他在自己的许多作品中都赋予苏格拉底主导地位。(更多关于这一点的内容见第12节。)
当然,还有其他一些更具推测性的可能方式来解释为什么柏拉图如此频繁地让苏格拉底成为他的主要发言者。例如,我们可以说,柏拉图试图通过写一系列作品来破坏历史上的苏格拉底的名声,在这些作品中,一个被称为“苏格拉底”的人物,设法说服一群天真和谄媚的对话者,根据诡辩术来接受荒谬的结论。但任何读过柏拉图的一些作品的人都会很快意识到,这种解读柏拉图作品的另一种方式是完全不可信的。柏拉图本可以在他的作品中向读者发出明确的信号,表明苏格拉底的论点站不住脚,他的对话者接受这些论点是愚蠢的。但在《美诺篇》、《斐多篇》、《理想国》和《斐德若篇》等作品中,有许多迹象指向相反的方向。(柏拉图对苏格拉底的极度钦佩也从他的《申辩篇》中可见一斑。)读者被鼓励相信,苏格拉底之所以能够说服他的对话者(在他确实成功的时候),是因为他的论点很有说服力。换句话说,作者是在鼓励读者接受这些论点,如果不是作为定论,至少也要将其视为非常引人注目,值得认真和充分的正面考虑。当我们以这种方式解读这些对话录时,我们就无法回避这样一个事实:我们正在进入柏拉图的思想,并将他的发言者相互提出的论点的正面评价归于作为作者的他。
8. 对话录之间的联系
我们还有进一步的理由去推测柏拉图的意图和信仰,而不仅仅是把自己局限于观察他的人物是怎样的人以及他们之间说了些什么。当我们认真研究柏拉图,而不仅仅是阅读他的一部作品时,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如何将我们正在阅读的作品与柏拉图创作的其他许多作品联系起来。诚然,柏拉图的许多对话录在背景和对话者方面都有了一个新的开始:通常情况下,苏格拉底会遇到一群人,其中许多人没有出现在柏拉图的任何其他作品中,因此,作为一位作家,他需要向他的读者介绍一下这些人物的性格和社会环境。但柏拉图的人物经常会发表一些读者很难理解的言论,除非他们已经读过他的一部或多部其他作品。例如,在《斐多篇》(73a-b)中,苏格拉底说,灵魂不朽的一个论据来自这样一个事实:当人们被问及某些类型的问题,并借助图表来帮助他们时,他们的回答方式表明,他们不是从图表或问题中提供的信息中重新学习,而是从他们自己内部汲取对答案的知识。对于那些还没有读过《美诺篇》的读者来说,这句话就没有什么价值了。在之后的几页中,苏格拉底告诉他的对话者,他关于我们对平等本身(平等的形式)的先验知识的论证,同样适用于其他形式——适用于美、善、正义、虔诚,以及适用于他们在问答中所涉及的所有其他事物(75d)。对于一个还没有遇到过一系列对话录的读者来说,他对问答的这种说法是很难理解的,在这些对话录中,苏格拉底问他的对话者这样形式的问题:“什么是X?”(《游叙弗伦篇》:什么是虔诚?《拉克斯篇》:什么是勇敢?《卡尔米德篇》:什么是节制?《希琵阿斯前篇》:什么是美?参见Dancy 2004)。显然,柏拉图假设《斐多篇》的读者已经读过他的其他几部作品,并且会将他们从这些作品中学到的所有教训都运用到当前的论证中来。在柏拉图的一些作品中,他的人物会预先提到他们在另一天继续他们的对话,或者回顾他们最近进行过的对话:因此,柏拉图向我们暗示,我们应该按顺序阅读《泰阿泰德篇》、《智者篇》和《政治家篇》;同样,由于《蒂迈欧篇》的开头让我们回想起《理想国》,柏拉图是在向他的读者暗示,他们必须在这两部作品之间寻找某种联系。
对话录的这些特征表明,柏拉图意识到,他不可能在他写的每一部作品中都完全从头开始。他会引入新的思想,提出新的难题,但他也希望他的读者已经熟悉了其他对话录中对话者之间的对话——即使这些对话者之间有一些变化。(美诺没有在《斐多篇》中再次出现;蒂迈欧不在《理想国》的对话者之列。)为什么柏拉图要让他的主要人物(苏格拉底、埃利亚的访客)在一篇又一篇对话录中重申一些相同的观点,并在早期作品中提出的思想的基础上进行阐述?如果这些对话录仅仅是为了激发思想——仅仅是为了锻炼思维——那么柏拉图就没有必要让他的主要人物都持有一种一致的、不断发展的学说。例如,苏格拉底在大量的对话录中都坚持认为,存在着形式这样的东西——对于这种连续性,没有比假设柏拉图是在向他的读者推荐这种学说更好的解释了。此外,当苏格拉底被埃利亚的访客(在《智者篇》和《政治家篇》中)取代为主要研究者时,形式的存在仍然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而且这位访客批评了任何将灵魂和形式等非物质对象排除在外的现实观。换句话说,埃利亚的访客坚持一种在许多方面都与苏格拉底所要辩护的形而上学相似的形而上学。同样,对这种连续性的最好解释是,柏拉图是同时使用苏格拉底和埃利亚的访客这两个人物,作为一种手段,来阐述和辩护一种他所信奉并希望他的读者也信奉的学说。
9. 柏拉图是否改变了他对形式的看法?
这种解读柏拉图对话录的方式,并不预设他从未改变过对任何事情的看法——即,他的任何一个主要对话者在一篇对话录中所坚持的任何观点,在其他地方都会继续被预设或肯定,而不会有任何改变。事实上,根据我们对对话录的解读,要确定柏拉图是否想在一篇对话录中修改或拒绝他在另一篇对话录中让他主要对话者肯定的东西,是一件非常困难和微妙的事情。例如,关于他对形式的处理,最有趣和最具争议的问题之一是,他是否承认他对这些抽象实体的构想容易受到批评;如果是这样,他是否修改了他之前对这些抽象实体所做的一些假设,或者他对这些抽象实体提出了一个更详细的描述,使他能够回应这种批评(参见Meinwald 2016)。在《巴门尼德篇》中,主要的对话者(不是苏格拉底——他在这里被描绘成一个有前途的、需要进一步训练的年轻哲学家——而是以这篇对话录命名的前苏格拉底哲学家:巴门尼德)对形式进行了尖锐的批评,然后同意对“一”的本质进行探究,而这种探究与他对形式的批判没有明显的联系。对“一”的讨论(一系列令人困惑的矛盾——或者说,至少在表面上看起来是矛盾的命题)是否在某种程度上帮助解决了关于形式的问题?这是一种解读这篇对话录的方式。如果我们确实以这种方式解读它,这是否表明柏拉图改变了他对他在早期对话录中插入的一些关于形式的看法的看法?我们能否找到一些对话录,在这些对话录中,我们遇到了一种“新的形式理论”——也就是说,一种对形式的思考方式,它小心翼翼地避开了那些导致巴门尼德批评的对形式的假设?这很难说。但除非我们预设在这些对话录的背后,有一个独一无二的头脑,他正在利用这些作品作为一种方式,来找到真理,并将真理带给其他人,否则我们甚至不能把这作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提出来。如果我们发现蒂迈欧(以他命名的对话录中的主要对话者)和《智者篇》和《政治家篇》中的埃利亚访客谈论形式的方式,与苏格拉底在《斐多篇》和《理想国》中谈论形式的方式完全一致,那么对这种一致性就只有一种合理的解释:柏拉图认为,他们谈论形式的方式是正确的,或者至少得到了强有力的考虑因素的有力支持。另一方面,如果我们发现蒂迈欧或埃利亚访客谈论形式的方式,与苏格拉底在那些让他作为对话的中心人物的对话录中对这些抽象对象的构想不一致,那么对这些差异最合理的解释是,柏拉图改变了他对这些实体的本质的看法。如果认为柏拉图本人对形式没有任何信念,而仅仅是想通过创作一些对话录来让他的读者进行精神锻炼,在这些对话录中,不同的主要人物以不一致的方式谈论这些对象,那就太不可信了。
10. 柏拉图是否改变了他对政治的看法?
同样的道理——我们必须把这些对话录看作是一个头脑、一个哲学家的产物,尽管他可能改变了自己的想法——也可以用在柏拉图作品的政治方面(参见Bobonich 2002)。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柏拉图是一位政治哲学家,除此之外,他还是一位哲学家。因为他曾在几部作品中(特别是《斐多篇》)表达过一种渴望,渴望逃离平凡的人际关系的庸俗。(同样地,他也表现出一种对感官世界丑陋的感受,与形式的美相比,感官世界的美丽显得苍白无力。)正因为如此,柏拉图很容易完全背弃现实,而将他的思考局限于理论问题。他的一些作品——《巴门尼德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确实只局限于探讨那些似乎与现实生活毫无关系的问题。但值得注意的是,他的作品中很少有属于这一类的。毕竟,即使是在《智者篇》中提出的关于存在和不存在的本质的高度抽象的问题,也是嵌入到对诡辩术的定义的探索之中的;因此,它们让人想起这样一个问题:苏格拉底是否应该被归类为诡辩家——换句话说,诡辩家是否应该受到鄙视和回避。无论如何,尽管柏拉图对摆脱肉体、生活在一个非物质世界的渴望表示了极大的同情,但他还是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来理解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欣赏它有限的美,并使其变得更好。
他在《蒂迈欧篇》中对感官世界混合之美的赞美,在于他将其描绘成神圣努力的结果,即以简单的几何图案和和谐的算术关系为基础,以形式的形象塑造现实。在更多的作品中,改造人际关系的愿望得到了表达。在柏拉图的《申辩篇》中,苏格拉底把自己描绘成一个没有把头埋在云端的人(这是阿里斯托芬在《云》中对他的指控的一部分)。他不想逃避现实世界,而是想让它变得更好(参见Allen 2010)。在《高尔吉亚篇》中,他把自己描绘成唯一一个尝试过真正的政治艺术的雅典人。
同样,《理想国》中的苏格拉底也把他讨论的相当一部分内容,用于批判普通的社会制度——家庭、私有财产和多数人统治。写这篇对话录的动机是想要改变(或者说,至少是改善)政治生活,而不是逃避政治生活(尽管他也承认,逃避的愿望是光荣的:最优秀的统治者,比起治理城邦,更喜欢沉思神圣的现实)。如果我们还怀疑柏拉图是否真的对现实领域感兴趣,我们只需要看看《法义篇》就知道了。一部关于投票程序、惩罚、教育、立法和公职人员监督的如此详细和篇幅巨大的作品,只能是由一个想要为改善我们在这个感官的、不完美的世界中的生活做出贡献的人创作出来的。如果柏拉图的书信是真实的,那么他的书信中还有更多他关心实际事务的证据。在大多数书信中,他都把自己描绘成对(在他的朋友狄翁的帮助下)教育叙拉古的统治者狄奥尼修斯二世,从而改革该城的政治非常感兴趣。
正如任何试图理解柏拉图对形式的看法的尝试,都必须面对这样一个问题:他对形式的看法是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或改变,同样,我们将他解读为一位政治哲学家,也必须建立在一种意愿的基础上,即愿意考虑他改变了想法的可能性。例如,对《理想国》的任何合理的解读,都会发现柏拉图对多数人统治深恶痛绝。苏格拉底告诉他的对话者,唯一应该让他们参与的政治,是他描绘成良好政体典范的反民主政体的政治。然而在《法义篇》中,雅典访客为一个城邦提出了一个详细的立法框架,在这个城邦中,非哲学家(那些从未听说过形式,也没有受过理解形式的训练的人)被赋予了相当大的统治权力。如果柏拉图不相信,创建一个由那些在哲学上不开明的人统治的政治共同体,是一个值得他的读者支持的计划,他就不会花那么多时间来创作这部内容全面、篇幅巨大的作品。那么,柏拉图改变想法了吗?他是否重新评估了他曾经对那些不懂哲学的人持有的高度负面的看法?他一开始是否认为,改革现有的希腊城邦,连同它们的所有缺陷,是在浪费时间——但后来又认为这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事业?(如果是这样,是什么让他改变了想法?)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只有仔细关注他的对话者所说的话,才能得到证明。但如果认为,由于《理想国》和《法义篇》各有各的人物,因此这两部作品不可能相互矛盾,所以这些发展性的问题就不必提出来了,那就太不可信了。根据这种假设(一种必须被拒绝的假设),因为在《理想国》中批评民主的是苏格拉底(而不是柏拉图),而在《法义篇》中承认多数人统治的优点的是雅典访客(而不是柏拉图),所以这两篇对话录不可能相互矛盾。与这种假设相反,我们应该说:由于《理想国》和《法义篇》都是柏拉图试图通过让读者思考某些论点来引导他们得出某些结论的作品——这些对话录并没有因为使用了对话者而失去这一特征——因此,如果我们不问其中一篇对话录所主张的内容是否与另一篇对话录所主张的内容相一致,那就是在逃避我们作为柏拉图的读者和学生的责任。如果我们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否定的,那么我们就需要做出一些解释: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变化?或者,如果我们得出结论,认为这两部作品是相容的,那么我们就必须说明为什么冲突的表象是一种错觉。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