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 "我思(cogito)",也没有革命,让我们从对物质力量的绝对怀疑主义或虚无主义,走向 "我们人类是最后的实例(we-the-humans are the Last Instance)"这一一般的把握(generic certainty),甚至哲学也必须以此来衡量自己——至少没有哲学式的 "我思",也没有重新评价,或革命。因此,最后通牒还有最后一个方面,那就是赌注(wager):对,在对这些手段进行剥离的基础上,以及,完全地另一种使用的基础上,同时进行发现(discovery)和发明(invention)的,下注。哲学家想要独占这些手段,但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将之交给了我们。巴迪欧为哲学提供了一种超级武器——实际上是为激进分子重新装备的武器;如果不这么理解,那么他的作品,同时也是对哲学的裁军。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发现哲学完全赤裸裸地呈现出来,剥离了其终极性,只披上了其自恋的和反人类的唯物主义外衣。这里有最后的对手,这里有防御性武器,这里有作为通用体,作为一般主体的人类的,最后通牒。对于赌注,人们也必须是怀疑主义者,但不一定是虚无主义者,正如哲学家们所认为的那样。人类不可能是虚无主义者,只有哲学家可以。
还有一些人会以另一种哲学的名义,对巴迪欧的作品加以批判,这些哲学具有相同的公理(哲学决定之公理),将它们重新归入一种传统,对它们的政治、数学和艺术声明进行争论。就我们而言,我们将它们同作为 "通用科学"或 "非标准哲学"的 "非哲学 "相提并论。后者是在这些不同传统所认可和接受的规范之外的另一种哲学实践。我们将直面这两种学说中,最基本的公理,目的有二,一是展示巴迪欧思想在其外衣(如此 "现代"的修裁)之下的深刻保守性,二是更好地理解我们自己的项目。与哲学学说不同,非哲学在先天地捍卫人类对真正哲学事业(比如它在巴迪欧思想中所识别到的哲学事业)的反对的过程中,结合了最大的钦佩与最大的抵抗。在解构主义者(德里达和其他所有人)的时代之后,是建构主义者(德勒兹)的时代——而现在,巴迪欧,则是海德格尔所预见的计划主义者(planifiers)的时代,也是柏拉图之后,计划主义大师们的时代。在 "当下"的哲学家中,巴迪欧是最敏锐、最全面、最有抱负和最有自知之明的。他以自己的方式,使哲学之最高兴奋点同最大衰竭点相一致、相吻合——一种哲学本质上的自相矛盾。从古至今,我们一直在坚持哲学的 "决定"对 "充分性"的过度追求,却从未想到有一天我们会面对一位新的 "决定"大师,以及(我们所认为的)其 "不人道"——面对一场规模宏大的,纯粹的哲学的反动,并旨在用最后一次概念爆炸以拯救这一思想,一场前所未有的大火......他的作品可以被解读为一种反动,一种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反动,它所反对的,是在哲学基础上对哲学姿态本身加以更新的企图,而不仅仅是要加强和巩固哲学姿态,就像他一直在做的那样。如果说,这确非对话,那么它就是最后通牒,只不过这次是从一个公认的弱势地位出发,而同一个公认的强势地位交锋。尽管从表面上看,我们对哲学之传统攻击回以先天的防御,要比进攻更舒服。最后通牒意味着我们并非对方的镜子。非常准确地说,巴迪欧是非哲学的一种手段,他完全不属于自己,也不属于超验的终极力量。因此,这本书首先是,也最终是——我们必须这样看待它——一本非哲学向自身解释自身的书,但借助的是一个反模型,而我们则要改造这个反模型。此外,我们只需考虑巴迪欧本人,就会发现他是一位在技术上无可指责的哲学家,是一位在各方面都超越我们的智者。
本书的编排
本书基于《存在与事件[4]》出版时所作的一系列笔记,以及其他各种文本,并根据我们自己在非哲学方面的最新进展进行了修订。我们几乎没有考虑到《世界的逻辑》(Logics of Worlds),该书将巴迪欧的思想延伸到了逻辑的而非基础的更新。在第二阶段,巴迪欧只想扩大其对不同知识领域的解读和控制。尽管其部署宏大(虽然相当拥挤),但在我们看来,对于我们的目标而言,它似乎不如《宣言》[5] 有用。巴迪欧的哲学偏见、其唯物主义基础以及他将数学与哲学结合在一起的思想,是我们的研究对象。我们从原则而非表面入手,像矿工而非勘测员一样,将自己局限于巴迪欧问题之实质。我们对问题的兴趣终究大于对文本的兴趣,我们认为,在完整的著作中迷失自我,当是教授——而非哲学家——之职责。此外,这也会阻碍一个人的写作。为了掌握一种学说的基本论述或观念理想,有时甚至需要停止阅读自己过于欣赏的作者——这是一个关乎自由的问题,一个关乎,对敏锐的眼光以及工作之可能性加以留存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在《非标准哲学(Non-Standard Philosophy)》中,许多反对这种哲学的批判性因素已然存在,但处于一种颇为分散的状态。这两篇文章或多或少是并行撰写的。在这两篇文章中,我们使用了一种理论工具,它将量子理论同哲学原理结合在一起,并将二者都降至最低限度。要预先了解这种非哲学的技术手段,请特别参阅《非标准哲学》的导言以及术语表。
第1章是预备性的,介绍了一些基本概念。对于那些不熟悉空无本体论(OV)和非哲学(NP)的人来说,这是对它们之间关系的一个简短的,主题性与描述性并行的介绍。它重述了最初以笔名[6] 发表并在此重新加工的一篇文章,并提出了这些学说中最值得留意的、最核心的概念。它是一项可以暂时搁置的小巧纪念品。
第2章和第3章则是论战性的。这两章再次论述了巴迪欧的哲学个性,上文已经提到了他被理解为 "在哲学中站在现代人一边"的决定,以及他与科学的关系。他作为哲学家的形象是重要的,这与他的哲学问题是一致的,值得我们关注。
第4章和第5章是本文 "艰深"的理论内核。这两章深入探讨了OV和NP的原理和矩阵,并试图澄清减法问题。第6章描述了哲学同数学之间的关系,它们各自都是对方的镜子,以及这种镜像性所产生的贫乏、权威之影响。
第7章在物质性(materiality)问题的基础上,研究或者说回顾了 NP 的量子的、本体论的内核。
最后,第8章就 "哲学虚构(philo-fiction)"作为"陌异者(Stranger) "之唯一可能的 "凭证”,以及关乎哲学之一般伦理学,得出了一些结论。
全书链接:https://z-lib.io/book/14603986
参考
1. 本文仅作翻译,不代表译者立场.
2. [Translator’s note: Laruelle opposes the “matter” [matière] of philosophical materialism to the “materiel” [material—a neologism in French] which is that of the “lived” [vécu]. This is to be distinguished, at least provisionally, from the “materials” [matériau] of non-philosophy (which include, of course, philosophy).]
3. [Translator’s note: relancer—to resume, reinitiate, extend or continue, in the sense that a vector, in physics, can be extended or continued through addition of another vector.]
4. A. Badiou, Being and Event, tr. O. Feltham (New York: Continuum, 2005).
5. A. Badiou, Manifesto for Philosophy, tr. N. Madarasz (Albany: SUNY Press, 1999); A. Badiou, Second Manifesto For Philosophy, tr. L. Burchill (Cambridge: Polity, 2011).
6. T. Aguilar, “Badiou et non-philosophie: un parallele”, in Non-Philosophie, le Collectif, La non-philosophie des contemporains (Paris: Kimé, 1995).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