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验感性论的含义
先验感性论在康德那里被称为“感性学”,Aesthetic这个词是被日本学者翻译成美学,但康德在这里并不是用的美学的含义,而是“感性学”的含义。感性学,顾名思义,在感性立场上的学问,也就说直观的理论。在康德看来,这种学问是否能够被建立就要取决于感性中是否具有先天的东西。如果有先天的东西,那才能够保证其普遍必然性。先天的知识在康德那里是具有绝对普遍的,同时是不可派生的。而这种先天知识为什么我们会拥有,这一点在康德看来是不言自明的。如果我们质疑其普遍必然性,像休谟那样认为这是我们心理的联想,那么,作为先天综合判断的纯粹数学的知识恰恰在休谟那里是不容置疑的。康德在感性论是要去寻找这个感性里先天的东西。只有有了这种先天的东西,我们的感性里的一些东西才是具有确定性。他在导言里所言的四个主要问题之第一:“纯粹数学是如何可能的”将在先验感性论中得到解答。
2.“哥白尼的革命”
康德在认识论的问题上与前人的思考方式大相径庭。前哥白尼时代的天文学家把观测到的天体运动看作是它们的真实运动。另一方面,哥白尼试图解释所观察到的运动,他并没有把它们看作是物体本身的真实运动,而是假设它们是由地球上的观察者所认为的物体运动。类似地,康德试图通过假设我们在对象中观察到的许多属性是由于人类这个“旁观者”的活动或结构而产生的,以此来说明这些特性。他这样做是使得我们可以先验地赋予物体的特征。每当我们先天地知道一个物体X是F时,X就是F,因为我们理解它,所以康德认为,并非事物决定我们,而是我们决定事物,由此推出,只有当经验依据我们的直观形式和概念(感性和知性的先天要素)而转移的时候,关于经验对象的先天知识才能对于我们人类是可能的。康德因此开辟一个先验知识意义上的哥白尼式革命。而这种变化也使得康德一开始便将事物本身(即物自体)与现象区分开。物自体是不可知的,而我们的感性形式和知性永远只能应用在现象界,而非物自体上。这是贯穿整个康德哲学的一根红线。
3.关于时间和空间
对于时间和空间的理解在对于整个先验感性论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时空在先验感性论里面是感性直观的两种纯形式。整个先验感性论都是在对于时间和空间的先验和形而上学的阐明上展开的。康德在阐明中,否定了牛顿的那种时空是物体的属性的看法,认为时空是实在的;也否定莱布尼茨等人认为的时空在于主客逻辑关系,认为时空是直观所形成的表象,不是经验的抽象。
二、关于一些概念
(一)概念辨析:
1.直观(Anschauung):与对象直接发生关系所凭借的以及一切思维当作手段所追求的。Anschauung的德语意思就是紧靠在上面看。也就是直接与对象直接相关,同时思维作为手段以此为目的,这是说:思维如果需要与对象达成关系,无论直接和间接,都需要直观。而我们人类的直观只限于感性直观,还有一种直观是智性直观,也就是我们只需要依靠思维就可以创造实在对象。这种直观是否存在,康德也不置可否。我们只能知道人不可能有这种直观。
*经验性直观:也就是与感觉与对象发生关系的直观。经验性的直观是一种更为直接的直观,但是这种直观是后天的,而非先天的,而经验直观也包含着先天的部分。也就说,“经验”比“经验性”内涵的范围更大。
*纯粹直观:排除一切后天感性的,却成为外部直观的普遍必然方面的直观。
2.感性(Sinnlichkeit):通过我们被对象刺激的方式获得表象的能力(感受性),也就是我们心灵的能力,由此我们被动的接受到对象对于我们的刺激而形成的表象。(He begins the Aesthetic by identifying sensibility as that faculty or capacity of mind by which we passively receive representations from things that affect us. [1])在这里我们要强调这是一种接受性的能力,是一种被动的能力。感性使得对象被给予我们而产生直观,且只有感性能给予我们的直观,并且直观通过知性被思维。但感性本身并不能产生任何对象(因为它只是一种感受性的能力),它必须为一定的对象所刺激,才能产生表象。
3.感觉(Empfindung):如果我们被一个对象刺激,对象被表象能力的作用就是感觉。也就说,当对象刺激我们的感官产生那个“结果”就是感觉。感觉在康德那里是与感性直观的质料相对应,而形式就是时间和空间。
4.显象(Erscheinung):经验性直观而未被规定的对象。而显象也相应的被康德分成质料和形式两个方面。显象的质料就是显象与感觉相关的对象(后天的被给予),而显象的形式是使得显象的杂多整理成显象的东西(先天的被给予)。显象的一切杂多以这种形式在某些关系中被直观。
5.表象(Vorstellung):这个词在康德的笔下含义极其广泛。表象就是“放置在心灵前的东西”,无论是观念还是具体的事物都是如此。凡是意识到的,想到的一切都是表象。
三、导论
在先验感性论中,康德的首要目标之一就是解释我们产生表象以产生客观有效的判断是何以可能的。
首先我们通过什么去与对象产生关系?是直观。
但直观必须通过感性能力去与对象发生关系,虽然这种关系对于直观来说是被动性的。但在其中暗含这主动性。只有借助于感性能力,对象才能被给予。
当对象刺激我们的时候,我们对于对象进行表象的作用就是感觉。如果这种感觉直接与对象发生联系,那么它就是经验性的直观。被经验性直观的却未被概念规定的对象就是显象。
康德显象的一切杂多看作是质料,这杂多需要在某种形式中得到初步整理才可能形成表象。这种独立于感觉的形式,就是纯粹形式。这种形式是先天的。感性这种纯形式也叫纯直观。如果我们把属于感觉的东西从经验性直观中剥离开,留下了就是作为先验知识原则的感性纯粹形式——就是时间和空间。因而康德接下来就要着重研究时空,将对于时空进行阐明。
什么叫阐明?如果我们不能对一个概念进行定义,我们又要理解它,那么我们就需要阐明。这种意思大概相当于解释性的定义。而形而上学的阐明就是从概念的固有定义出发阐发其内涵和规定。而先验的阐明就是考察这个概念如何构成知识,这种阐明偏重于认识论上的。而首先我们要知道这个概念是什么,才能考察他如何作用。因而形而上学阐明是先验阐明的基础。
而接下来,康德区分了外感官和内感官。所谓外感官就是将对象表达在我们之外,而在空间之中的心灵属性。它借助空间表象的形状大小,而这种外感官作为形式具有其确定性。
而内感官就是借内心直观的我,但却只能直观自我内心的表象,而不可以直观内心的“物自体”——灵魂(Seele)本身。灵魂与内心的区别在于内心是可以被直观的表象。而后康德重申了内感官是形式,因而只有在形式之下,才有可能直观灵魂内部的状态。以至于一切属于内部规定的东西都在时间的关系之中被表象出来。
而作为内外感官的表现形式的时间和空间,时间不能在外部被直观,我们不能在时间中表象距离、体积等;而空间不能直观在我们之内,不能前后相继和流逝。
就此之后,康德抛出一个问题:什么是时间和空间?
康德于是用三个反问句提出了时空的三种理论。其一,就是认为时空是现实存在物,这是牛顿的观点。牛顿认为空间具有实在性,时空作为一个时空框架是实在且不变化的。没有东西的占有就是真空。时空是先于物质而存在的实在。其二,就是莱布尼茨的观点,莱布尼茨的单子论认为构成物质的单子是无体积、不占空间、不死不灭、且是精神性单子,有质而无量,因此单子是没有广延的,因而无法被接触的,它只能反映。因而时空是反映万事万物的一种关系。因而莱布尼茨将时空作为一种逻辑关系,由事物本身的关系而决定。而最后一种就是他认为的,仅依附于先天直观形式,也就说康德所言的“主观形状”。
四、康德的空间阐明
(一)空间的形而上学阐明
空间的形而上学一共四条阐明,第一、三条是肯定性的阐明,而第二、四条否定阐明。康德形而上学的阐明的目标就是,空间表象是先天的,具有非经验性的起源,起源在于感性,性质上是直观而非概念。
1.空间不是外部事物经验抽象的经验性概念。康德的阐明很简单:我们在认识外在事物,也就说拥有外在事物经验就已经以空间为前提了。而不是说,我们一开始没有空间,在拥有外部事物经验后从中抽象。如果没有空间表象作为前提,那么事物经验就无从谈起。因而康德在此说明空间的先天性。
2.空间是一个作为一切外部直观基础的必然的先天表象。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设想空间在找不到任何对象,但是无法设想找不到想象的空间。
3.空间不是普遍概念,而是纯粹直观。概念是许多个体的共相,倘若空间是共相,那么我们必须先有具体空间,才能抽象出那个唯一的空间,而第一条阐明很清楚的说明空间表象是一切外物经验的前提。而在王建军教授看来,“具体空间表象的形成需要借助特定的事物。” [2]如果个别具体空间里的事物,在这却要先行于唯一的空间而产生,这就与空间表象的先天性矛盾。因而使得空间只能是一个唯一的空间表象,而其他空间“杂多”只是对于唯一整体空间的限制(并非抽象)罢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唯一的空间与体个别的空间是同质的关系,个别具体的空间中的事物是后天形成的,总要与一定物体结合在一起的,就是康德所言的“描画空间的物质。”因而,“日常经验中所谓的‘可见的空间’实际上是由想象力通过物体的形状所标示出的线条构造出的表象而已。” [3],换言之,就是“想象力构造的杂多表象。”而时间和空间作为我们感性直观的纯粹形式,本身不可被直观,却是具体空间的源始表象。因而两者同质的说法并不完全正确。那个唯一的空间是先行于那些空间杂多的,康德就此指出了空间的唯一性,由唯一性推出空间的直观性。
4.空间被表象成一个无限给予的量。一切概念都是包含着无数能包含表象的表象,而无一概念是其自身中的。我们以马和白马的例子来理解,“马”是包含在“白马”等之中,从而能够被设想为将“白马”等包含在“马”概念之下的概念,而反过来这些白马的概念却并不是在马的概念之中。而不同的空间只不过就是对于唯一的空间的限制,因而是直观而非概念的。如果是概念的就会有隶属关系。
(二)空间的先验阐明
先验的阐明在康德笔下就是将空间说明成一条规则来解释其他先天综合判断的可能性,也就说,从认识论的原则加以应用,以其为条件使得认识论如何可能。为了达成这个目的,康德提出了两个要求:一是从给定的概念里去推导,二是只有以这个解释为前提才有可能。
以几何学为例,空间这个属性使一门知识成为可能的两个原则:一是空间的本源要是直观。二是空间是先天的,不是经验性的。而接着,康德在此说明了这种直接表象只有寓于主体才成为可能。
(三)经验性的实在性和先验的观念性
因而康德说明了空间表象的两个本质:经验性的实在性和先验的观念性。
康德站在人的立场解释空间作为人主体的先天感性表象只有从人的感性能力出发空间才得以可能。空间是我们外直观的主观条件,离开主体之外,自身而言什么也不是。如果失去了这个条件,空间表象就失去意义。而自在之物也可被直观,但这直观是智性直观。康德用逻辑来说明:假设原来的判断是:“事物在空间中”。如果在一个受限制的判断中,将这种限制加在主词之上,这种判断就会是无限制的判断。所以我们也可以说“一切事物都在空间中”,而这“一切事物”也包括物自体。如果要移除物自体,一定要将限制加在概念之上,也就是说“一切事物,作为外部现象,都相互并存于空间。”因而这便是一个普遍有效的判断。因而空间又是一切外部显象的普遍必然条件。因而也就具有了实在性。这就是所谓的经验性的实在性。
空间有经验性的实在性,但是却没有绝对实在性,这是隶属于物自身的属性。空间不是自在之物的属性,或者是相互关系,不依赖于对象的规定性。因而空间是具有观念性,这种观念性康德是站在先验的立场上来说的。空间作为先天的直观形式,也是外感官一切现象的纯粹形式。空间是主体受对象刺激后先行于一切直观的形式(原则),它先天的被给予。因而就具有先验观念性,按照这种观念性,离开了主体的主观条件,空间什么也不是,空间就无法被归于对象本身。
当然,空间只是形式,需要感性材料的填充。但凡向我们显现的事物无一不在空间中,这种直观仅限于人的感性直观,而不能智性直观,智性直观的对象是自在之物。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