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铁之议,是西汉时吵出来的“与民休息”。
公元前81年3月,汉昭帝时期的辅政大臣、大将军霍光以皇帝的名义,命令丞相田千秋召集六十多名贤良文学,与财政大臣桑弘羊进行了一场辩论大会。
这场大会,主要针对汉武帝时期桑弘羊推行的盐铁官营等经济政策展开讨论,史称“盐铁会议”。
在汉昭帝下一朝的汉宣帝时期,将此次会议的内容整理为《盐铁论》,流传后世。
直至大辩论结束,这场朝堂上的“争吵”足足进行了五个多月,最后朝廷仅仅取消了酒类专卖和关内的铁器专卖,其他各项政策仍维持不变,而桑弘羊在政治上受到一定挫折,官营经济也有所收缩。
盐铁会议的召开,不仅是霍光和桑弘羊两位辅政大臣的权利争夺,更是以一群贤良文学为代表的儒生和以法家功利主义为代表桑弘羊之间关于治国理念和义利之争。
它对西汉中叶的政治统治起到了积极的影响。胜利方霍光大权在握,基本坚持了汉武帝后期推行的“与民休息”的措施,免除部分赋税徭役,降低盐价,与匈奴修好,在当时的经济恢复和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盐铁会议最初却有着非常复杂的政治背景,它到底从何而起呢?
一、汉武帝去世后,留下的辅政集团内斗。
汉武帝去世前,将幼帝托给了霍光、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田千秋五人的辅政集团。
其中,金日磾第二年就去世了。而田千秋又是一个怕惹事的傀儡丞相。所以,汉昭帝初年,大权就集中在其余三人身上。而霍光身为大司马、霍去病的弟弟、昭帝皇后的外祖父,以外戚的身份统领内朝。可以说是这个集团的中心,后来也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废掉皇帝的大臣,开创了权臣的先河。
但13岁入宫做汉武帝侍中(皇帝近臣)的御史大臣桑弘羊,无论资历还是功劳,都比霍光有威信,尤其是他主持了盐铁、均输平准等财政政策后立下大功,在朝堂中的人脉根基深厚。
他自然不服霍光,两人也就逐渐成为最大政敌。至于中间派上官桀,一面与霍光结为姻亲,一面又靠拢桑弘羊。
最终,霍桑两人的集团内斗集中体现在了政见分歧上。霍光主张改革汉武帝的旧政,抚恤民生;桑弘羊却支持继续深化武帝恩威并重、武功四夷的大业。一场政治内斗的争辩不可避免。
二、逐渐崛起的儒生集团登上政治舞台。
在我们普遍的认识中,汉武帝正是那个支持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开创者,还将贤良方正设为察举人才的特科,给人感觉武帝时期是儒家大行其道的时代。
但其实武帝时期的统治政策,用汉宣帝总结就是“霸王道杂之”,德刑并用。这是一种以儒学为主题,法家思想作为重要方面,同时吸收道家、阴阳家等相互融合的思想。
这一时期也确实是儒家思想逐渐占主导,儒生崛起的过程。参与盐铁会议的这六十多名贤良文学正是这股力量的代表。
所谓贤良就是已经取得功名的儒生,文学是指在某种学问上有一定成就的名士。他们在治国理念上信奉儒家的仁义学说,主张施行仁政。这与桑弘羊主张的严刑峻法自然相悖。
三、汉武帝时期前后不同的统治政策成为遗留问题。
汉武帝前期,大兴功业,北征匈奴,还设置“武功爵”,以赏赐爵位来鼓励将士立军功。
为了应对因为征战带来的财政吃紧,在桑弘羊的主持下,实施盐铁垄断的专营;之后又推行币制改革、酒榷官营等经济政策,大幅度增加了政府的收入,也为武帝继续文治武功奠定了物质基础。
然而,武帝执政二十年来,奉行的“有为而治”造成财富集中在少数大官僚、地主手中,农民负担加重。于是,武帝晚期,“海内虚耗,户口减半”,民众起义多次发生。
终于,公元前89年,汉武帝下了《轮台罪己诏》的诏书。不仅否定了桑弘羊等大臣在西域轮台地区屯田的提案,还对自己派遣李广利出征匈奴表示悔恨。
这预示着汉武帝后期经济干预的政策发生重要改变,朝着汉初“与民休息”的方向转变。
武帝去世后,这两种治国理念便成为霍桑之间、儒法两家争论的焦点。
(未完待续……)
芸汐传之穿越中国古代历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