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救回宫:奉何进之令入京“勤王”的并州牧董卓率军来到显阳苑,远远望见宫中起火,知道发生了变故,便统兵急速前进。天还没亮,来到京城西,听说少帝一行在北边就要回宫了,就率军与大臣们一起到雒阳城北的北芒阪(今北邙山)下迎接少帝。少帝望见董卓突然率大军前来,吓得哭泣流泪。
董卓上前与少帝叙话,少帝说起话来语无伦次,而一旁的陈留王则对答如流。董卓十分高兴,觉得陈留王比少帝贤能,而且认为自己与抚养陈留王的董太后是同族,于是心里有了废黜少帝,改立陈留王为皇帝的念头。
汉灵帝末年,民间盛传童谣:“侯非侯,王非王,千乘万骑上北芒。”宫变发生时,刘辩已经登基为帝,已非昔日的“史侯”,而当时的陈留王刘协不久就成为皇帝(献帝),所以叫“侯非侯,王非王”,而“千乘万骑走北芒”指的是百官公卿乘车骑马保护少帝和陈留王上了北邙山少帝,至此童谣灵验,形容当时的政局混乱。
光熹元年八月二十八辛未日(189年9月25日),回到宫中,大赦天下,改元为昭宁。
被迫退位:董卓入京后,自封为司空,权倾朝野,但他知道并不是所有人都服他,乃决定废少帝,另立陈留王为帝以提高自己的威望。由于董卓手握重兵,朝中除卢植和袁绍外无人敢反对,遂定下废立大计。
昭宁元年九月初一甲戌日(189年9月28日),董卓在崇德前殿召集百官,逼何太后下诏书立刘协为帝,废黜皇帝为弘农王,皇太后还政。
诏书颁布后,太傅袁隗把废帝弘农王身上佩带的玺绶解下来,进奉给陈留王。陈留王遂即位,改元永汉,是为汉献帝。然后袁隗扶弘农王下殿,向坐在北面的新皇帝称臣。见废帝此状,何太后哽咽流涕,群臣心中悲痛,但都敢怒不敢言。
毒杀身亡:董卓废少立献的第二年正月(初平元年,190年),山东各地的刺史、州牧、太守等起兵讨伐董卓。董卓怕他们以迎废帝弘农王复位为名讨伐自己,干脆将弘农王害死。
董卓将弘农王置于阁上,于初平元年正月十二癸丑日(190年3月6日)派郎中令李儒进献毒酒给弘农王,说道:
李儒:“服此药,可以辟恶。”
李儒(《太平御览》引袁山松《后汉书》作李孝儒),字文优,司隶左冯翊郃阳(今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人,东汉末年的博士、弘农王郎中令。
弘农王说:
刘辩:“我没有病,你这是想杀我罢了!”
他仍然不肯喝。
李儒强迫他喝,不得已,乃与妻唐姬及随从宫人饮宴而别。
饮酒过程中,弘农王悲歌道:
刘辩:“天道易兮我何艰!弃万乘兮退守蕃。逆臣见迫兮命不延,逝将去汝兮适幽玄!”
乃令唐姬起舞,唐姬举袖而歌。歌毕,弘农王对唐姬说:
刘辩:“卿王者妃,势不复为吏民妻。自爱,从此长辞!”
遂喝毒酒而死,时年十五岁(一说十八岁)。
初平元年(190年)二月,献帝下诏将哥哥弘农王葬于已故中常侍赵忠的墓穴中,谥曰怀王。
李傕、郭汜之乱后,献帝得知嫂子唐姬尚在人世,乃颁下诏书迎接她,封她为弘农王妃,将她安置在已故弘农王的墓园中。
———————
东汉时期出现六后称朝的政治局面。东汉王朝从章德窦皇后开始,先后有和熹邓皇后、安思阎皇后、顺烈梁皇后、桓思窦皇后、灵思何皇后共六后临朝,是中国历史上母后临朝人数最多、时间最长的朝代。
中国历史上女主干政屡见不鲜,其中人数最多、时间最长的莫过于东汉。据《后汉书》记载,“东京皇统屡绝,权归女主,临朝者六后。”东汉一朝,先后六后临朝,构成了东汉政治生活的显著特征。
东汉六后临朝时,亲临前殿朝见群臣,太后坐东面,少帝坐西面,群臣奏事上疏,皆为两通,一通诣太后,一通诣少帝。六位临朝的皇太后对东汉历史的发展或多或少都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延续汉室,调和矛盾,任贤用能,辅佐皇帝,勤俭为政,发展教育等方面。
东汉的六位临朝皇后均被列入帝王本纪,见于《后汉书·本纪·皇后纪》。
临朝制度:东汉时期太后摄政形成了制度:太后摄政时,亲临前殿,朝见群臣,太后坐东面,少帝坐西面,群臣奏事上疏,皆为两通,一通诣太后,一通诣少帝,这种形式被学者称为“两君制”。
六后称朝对东汉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六后称朝加强了皇后和太后等女性家族成员在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得女性在东汉政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性别分工,使得女性在政治领域中也得到了展现自己才华的机会。
其次,六后称朝也加剧了外戚和宦官等势力之间的争斗和博弈。由于皇后和太后等女性家族成员在政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她们往往会借助自己的家族背景和支持者来扩大自己的权力和影响力,从而加剧了政治上的权力斗争和派系林立。这种争斗不仅使得政治局势动荡不安,也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和不稳定。
最后,六后称朝也对东汉的文化和教育等方面产生了影响。在六后称朝期间,皇后和太后等女性家族成员往往注重文化修养和教育事业,她们大力倡导儒家文化和经学,修建学校、奖励学问,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同时,她们也注重培养自己的子女和家族成员的教育,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和教育水平。
总之,六后称朝是东汉政治生活中的重要特征,对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其中存在不少问题和争议,但也为中国历史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完
芸汐传之穿越中国古代历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