轶事典故:1.小时了了。孔融十多岁时随父亲到达京城洛阳。当时,名士李膺担任河南尹,如果不是名士或者他的亲戚,门人一般不通报。孔融想看看李膺是个什么样的人,就登门拜访。他对门人说:
龙套:“我是李君的亲戚。”
守门人通报后,李膺接见了他。
李膺问他说:
龙套:“请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
孔融回答道:
龙套:“从前我的祖先孔子和你家的祖先老子有师资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关于周礼的问题),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
当时很多宾客都在场,对孔融的回答十分惊奇。
后来太中大夫陈炜(又作陈祎、陈韪)来到李膺府第,宾客把这件事告诉他,陈炜却不以为然地说:
龙套:“小时候聪明长大后就不一定聪明。”
陈炜听后无话可说。
李膺大笑,说:
龙套:“你这么聪明将来肯定能成大器。”
2.孔融让梨。孔融让梨的故事最早应见《世说新语笺疏》注引《融别传》。说的是孔融四岁时候,与兄弟一起吃梨,但他一直拿最小的梨吃,父亲奇怪地询问他,他回答说:“我是小孩子,按理应该拿小的。”孔融的宗族因而对他感到惊奇。
《三字经》中就有“融四岁,能让梨”之语。
3.忘年之交。“忘年之交”出自《后汉书·祢衡传》:“衡始弱冠,而融年不惑,遂与为交友。”指年辈不相当而结交为友。
忘年之交故事内容见成语典故。
4.崇孝之至。据《御览》二百六十二引《秦子》记载,孔融任北海相时,在路上看见一个人在坟墓边哭泣自己的亡父,脸色却一点都不憔悴。孔融于是以“哀而不实”为由杀了此人;又遇到一个盗贼偷了邻家熟麦,孔融听说原因是其母病愈后想吃新麦,反而认为他“勤养于母”,赏赐了这个盗贼。
5.想当然耳。曹操攻屠邺城,袁绍家的妇人女子多被掳掠。曹操的儿子曹丕私自娶了袁熙的妻子甄氏。孔融写信给曹操,说:“武王伐纣,把妲己赏赐给周公。”
曹操不明白,但因为孔融学识渊博,认为是典籍上有记录的事情。
后来曹操见到孔融,问这出于何经何典。孔融回答说:
孔融:“按现在的事情量一量,想当然而已。”
6.巢毁卵破。(注:此故事内容有些残忍,因此跳过。)
———————
孔融长大后成为了东汉末年的一位名士和官员,是“建安七子”之一。他自小聪明好学,才思敏捷,长大后也展现出了很高的文学才华。
然而,孔融的性格和行为也存在一些问题。他自恃才高,常常口出狂言,对他人不够尊重,在曹操手下任职时,孔融多次对曹操的政策和行为进行批评和讽刺,甚至还写文章嘲笑曹操。这些行为引起了曹操的不满和忌恨,最终曹操以孔融“不孝”的罪名,将他全家处死。
孔融的一生,起点虽高,却是个名副其实的嘴炮,不作不死,不但害了自己,还牵累全家。
……
孔融被曹操杀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以下是一些主要原因:
1.侮慢曹操。孔融对曹操的专横跋扈非常反感,认为曹操才华不如自己,经常讽刺曹操宦官出身,这为他的死亡埋下了伏笔。
2.生性傲岸,刚直耿介。孔融性格豪放不羁,经常做出一些蔑视礼教、离经叛道的事,并且他喜抨议时政,言辞激烈,为当时的政治环境所不容。
3.忠于汉室,不明时局。孔融虽博学多才,但却恃才傲物,对抗政令,但是自己又不是治世之才。所以,他的盛名在乱世根本无用武之地。根本不适应当时的社会环境。孔融对汉室忠心耿耿,他针对曹操的“奉天子以从诸侯”的策略,上奏主张“尊崇天子,扩大君权,削弱诸侯权势”,这明显就是要曹操还政于汉献帝。
4.与曹操的性格矛盾。历代许多学者认为孔融与曹操冲突主要是双方性格矛盾所致。
5.不孝的罪名。曹操用不孝的罪名杀孔融,表明他维护孝道,而维护孝道就是维护汉室。这样做不仅能消灭孔融的肉体,还能诋毁孔融的名誉。
此外,孔融的一些行为也激怒了曹操,例如他在曹操攻破邺城后,关于甄氏的言论、对曹操远征乌桓的讥笑、以及在曹操禁酒令下的反对言论等。这些行为和言论加剧了孔融与曹操之间的矛盾,最终导致了孔融的死亡。
完
芸汐传之穿越中国古代历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