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封禅,源于古代帝王封禅祭祀。封禅是古已有之的礼仪。按照《史记·封禅书》张守节《正义》解释:“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
自秦朝以来正式在泰山举行过封禅大典的帝王有: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汉光武帝刘秀、汉章帝刘炟、汉安帝刘祜、隋文帝杨坚、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和宋真宗赵恒,共历五代九家。
秦始皇封禅简述:秦朝统一中国后,始皇帝于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巡行东方,先到邹峄山,行祭礼,刻石颂秦功业。同时召集齐、鲁的儒生稽考封禅礼仪,众儒生诸说不一。始皇帝遂自定礼制,整修山道,自泰山之阳登山。在岱顶行登封礼,并立石颂德。自泰山之阴下山,行降禅礼于梁父山。秦始皇封泰山时祭文和祭礼秘而不传。
(注:前面汉朝历史的文章中,汉朝皇帝泰山封禅的故事有的没有讲述,因为在此文章讲解。)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率领文武大臣及儒生博士70人,到泰山去举行封禅大典。
封禅是古代统治者祭告天地的一种仪式。所谓“封”,是指筑土坛祭天。所谓“禅”,是指祭地,即在泰山下小山的平地上祭地。
由于长期不举行这种活动,大臣们都不知道仪式该怎样进行,于是秦始皇把儒生召来询问。儒生们众说纷纭。秦始皇听了觉得难以实施,便斥退儒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开辟车道,到泰山顶上立了碑,举行封礼。之后又到附近的梁父山行了禅礼。
背景介绍:封禅泰山起何时何人,《史记·封禅书》,《论衡》,和,《韩诗外传》等典籍均记载了自炎帝以来七十二王封泰山的事实,可知这种典礼是远古时代活动在泰山周围的部落或氏族自然崇拜的原始祭天仪式。
春秋时代,“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齐桓公欲行封禅之礼,被名相管仲以祥瑞不现即天帝不承认而阻止;鲁之季孙氏亦有泰山之旅,结果被孔子所讥理。
但是资格不够。可以说,此时的封禅泰山至少已成为齐鲁士人心目中一统天下的帝王所行的国家大典。也就是说代周而帝的统治者必须来泰山举行封禅大典,方可得到天帝的认可,成为天下新的君主。
这种理论起码已成为齐鲁大地共识,得到齐鲁士大夫的认同,寄托了他们渴望统一,渴望天下共主再生的政治抱负和社会理想。
泰山封禅说为何被秦始皇所接受并如何付诸实践的?这要先从秦国历史谈起。
秦国的祖先不同于其他诸侯国,而是直到秦襄公七年即公元前771年,始因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而被封侯。至秦缪公“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但直到孝公时代“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会盟,夷翟遇之”。孝公认为“诸侯卑秦,丑莫大焉”,遂下决心变法图强。武王曾说“寡人欲容车通三川,窥周室,死不恨矣”。
这种被东方诸侯国卑视的遭遇深深埋藏于历代秦国统治者的心里,成为他们励精图治、蚕食诸侯、最终兼并天下的动力,也成为拥有天下后发泄私愤、炫耀功绩的必然择。因此,秦始皇得天下后,一方面企图毁灭所有的鄙视自己的痕迹。“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发泄多年来沉积在胸中的被诸侯鄙视的窝囊之气,也开了后代统治者消除异己文字之先例。另一方面,厚积勃发,以十倍的热情注重形式上的炫耀,否则,无以称成功,传万世。这就是秦始皇统一不久便热衷于封禅典礼的历史的和心理的基础。
我们再从宗教祭祀的角度来看,自三代以来,祭祀天帝的权利逐渐成为帝王的专利和标志。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秦国的历代统治者深谙此道,正是沿着军事和祭祀两条战线进行统一全国的事业。
早在秦襄公被封为诸侯不久便开始了争取天帝祭祀权利的过程。他自以为承继少昊氏神灵,于公元前770年设置西峙祭祀白帝。据司马贞考证:“峙,言神灵之所依止也。谓为坛以祭天也”。司马贞认为“秦是诸侯而陈天子郊祭,实僭也,犹季氏旅于泰山祭”。正如司马迁所言“秦襄公始封为诸侯,作西峙用事天帝,僭端见矣”。而后,秦宣公立密峙于渭南,祭祀青帝(前674年),秦灵公在吴阳置上峙祭祀黄帝,置下峙祭祀炎帝。也就是说,伴随着秦发展的进程,其统治者争取祭祀天帝权利的步伐亦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秦始皇的秦山封禅正是实现了自秦襄公以来的历代君主企图以天下共主的身份名正言顺地祭祀天帝的梦想。
从秦始皇的整个封禅过程可以看出,他对封禅所代表的齐鲁文化存在着深深的矛盾心理,且走过了一段自谦、自信、自负、自卑的心路历程。
先是十分虔诚地邀请齐鲁儒生商议封禅大典的具体仪式,最后又粗暴地斥退了他们,自作主张地举行了封禅之礼。
一方面充分体现了秦文化的功利主义色彩,无论封禅的具体形式如何,不必拘泥。只要来了,就要行礼;只要封禅了,便达到了目的。但另一方面秦始皇又对所采用的秦国祭祀天帝的礼仪能否得到齐鲁士人的认可,是否合乎封禅大典的要求没有把握,只能是秘而不宣。说明了他在齐鲁文化方面开始失去往日的自信和自负,逐渐代之以自卑的心理。更重要的是这种自卑心理伴随着他的齐鲁之行,愈来愈严重。当年“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的雄风荡然无存,以至于完全听从齐鲁方士们的摆布和愚弄,身死求仙途而不悟。岂不悲哉!
(未完待续……)
芸汐传之穿越中国古代历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