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局:不幸的是,秦始皇封禅泰山的结局又是无奈的,不仅封禅受到了儒生们的冷嘲热讽,而且连秦王朝的功德也遭到彻底否定。
《史记·封禅书》分两处详细地记载了儒生们对秦始皇封禅泰山的态度。其一是封禅发生的当年‘始皇之上泰山,中途遇暴风雨,休于大树下。诸儒生既绌,不得用于封事之礼,闻始皇遇风雨,则讥之。”其二是秦朝灭亡之后,“始皇封禅之后十二岁,秦亡,诸儒生疾秦焚诗书,诛戮文字,百姓怨其法,天下畔之,皆伪曰:“始皇上泰山,为暴风雨所击,不得封禅。’”司马迁火上浇油,“此其所谓无其德而用事者焉。”
从司马迁的上述记载可知,儒生们对秦始皇封禅的态度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
秦始皇刚下山,被废而不用的儒生们听说遇到风雨则幸灾乐祸,进行冷嘲热讽。但又说不出正当的理由,因秦始皇毕竟是以天下之王的资格举行大典的,与当年孔子讥笑季孙氏泰山之旅也无法同日而语。再说,此时的秦始皇与儒士们的冲突只是二者关系上亮起的一张黄牌而已。秦始皇的极端专制主义文化政策还没有完全暴露,刚刚脱离战乱之苦的儒生们也没有从“斐然向风、虚心向上”于秦王朝的情结中走出。封禅十二年之后,秦朝大厦顷刻间灰飞烟灭。
如果开始时儒生们还是敢怒不敢畅所欲言的话,这时期的儒生们就可以有充分的理由和充足的胆量对秦之封禅妄加评论了。他们恨秦始皇焚书坑儒,恨秦代政策的暴虐无道,以至于“百姓怨其法,天下畔之”。结论是秦始皇上泰山,遭遇暴风雨的袭击,根本就没有实现封禅大典。更重要的是,秦始皇苦心经营的几代帝王为之努力的秦王朝功德也遭到彻底否定。从讥笑到一无是处,关键是秦王朝的灭亡。
遭遇暴风雨一事,恐怕是儒生的有意夸张。因为泰山上气候变化异常,遭遇风雨是常有之事。而史记记载秦始皇避雨于大树下,事后树因护驾有功被封为五大夫。充分说明此次风雨的确不大,否则一棵树焉能挡风雨?若挡不了风雨又焉能因功受封?讥笑和彻底否定更是不同,前者仅是就事论事,后者则是对整个秦王朝的彻底否定。
当然这也与秦末汉初否定秦王朝的大环境是有关的。司马迁对此有较公允的评论:“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传曰:‘法后王’,何也?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学者牵于此闻,见秦在位日浅,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悲夫!”清人方苞认为司马迁也是“大书始皇封禅后十二岁秦亡,示无德而渎于神,为亡征也”。
从更深层的意义来说,主张寓王朝受命于封禅之中的儒生们,如果不彻底否定亡国之天子—秦始皇的封禅,怎么再向新王朝推销他们极力宣扬的封禅学说呢!当然,也许出乎他们的预料之外,儒生们的结论会影响一千多年,直到元代马端临撰《文献通考》时仍对秦始皇的封禅活动持否定态度。重要的是,儒生们的言论也开了秦始皇由千古一帝被否定为千古罪人的先河。
秦王朝的短命给了儒生们否定封禅的口实。秦始皇的短命也给主张封禅成仙的方士们否定的信息,因为他们同样也面临要向新王朝兜售封禅理论的问题。
徐孚远曰:“始皇遇风雨不得上者,非是时所传语也,盖因武帝上封之后,方士夸大之词耳”。秦始皇封禅不久即亡,无疑为方士们向新帝王推销封禅成仙的理论设置了无法跨越的障碍。那么,方士极力夸大秦始皇封禅的失败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未完待续……)
芸汐传之穿越中国古代历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