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秦始皇封禅泰山过后的两千多年里,贬之者多,褒之者少,宋人尤甚。掀开历史的面纱,论断:
其一,秦始皇的封禅活动将原始简朴的泰山封禅说改造成政教合一的受命就职典礼。
其泰山刻石就是秦始皇的就职演说词,我们从其内容上便可略知一二。
秦始皇基本上是按照齐鲁士人宣扬的受命说,认真地举行封禅大典的。只是在具体仪式上,也是因为齐鲁士人没有提供现成的礼仪而临时改用秦国旧礼的。其指导思想始终是齐鲁士人宣扬的受命说,至多加大了歌功颂德的成分。这就将处于朦胧状态下的封禅理论推上了历史的舞台,秦始皇因此成为封禅大典的第一个实践者,封禅泰山也成为兴废继绝的一代巨典。它扩大了封禅的社会影响,提高了封禅大典的神圣性。
司马谈因未能参加汉武帝封禅活动而郁郁成疾,临终前拉着儿子司马迁的手,泣不成声:“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司马相如说封禅泰山“皇皇哉斯事!天下之壮举,王者之丕业”。
而后的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接踵而来,举行封禅大典。即使在魏晋南北朝和元明清时代,也不乏主张封禅的呼声。使独具一格的封禅活动得以贯穿中国历史一千多年,组成了千古独步的封禅文化。
其二,封禅泰山是秦朝宗教上的需要。
秦虽在雍完成了祭祀天帝的礼仪,然毕竟名不正。与军事上统一全国相适应的是,寻找全国统一的公认的天帝祭祀地点,以统一全国的神界,成为秦王朝意识形态领域的迫切任务。封禅泰山无疑符合了秦王朝的要求,成为由多神崇拜(如秦的四帝祭祀)向一神崇拜转变的最佳选择。
秦始皇的封禅活动虽因儒生们的否定而未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但它毕竟是被齐鲁士人津津乐道的封禅理论的第一个实践者,其在神权和天命方面的作用与影响难以低估。连司马迁亦曰:“论秦之德义不如鲁卫之暴戾者,量秦之兵力不如三晋之强也。然弃并天下,非必险固便形势利也,盖若天所助也。”难怪汉高祖刘邦亦要造赤帝子斩白帝子的神话来消除秦王天下的社会影响。
其三,关于封禅和求仙的问题。
封禅泰山完成了秦王朝祭祀天帝,受命于天的历史使命,也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秦始皇个人野心和成就感。如何长久地拥有和享用这人间帝王的至高无上的尊严与威风,成为秦始皇封禅泰山后的追求和愿望,构成了东巡海上求仙的强大动力。加上燕齐方士颇具欺骗性的描述,使秦始皇对个人生命的无限延续充满了憧憬与希望,最终上演了一场千古一帝身死求仙途中而不悟的悲剧。
后人往往将秦始皇的封禅和求仙混为一谈,并因求仙而否定封禅。“至秦始皇封禅,而汉武因之,皆因方士之说,虚引黄帝而推于神仙变诈,是以淫祭渎天也。”显然失之偏颇,明人茅坤已有定论“齐公、秦皇特侈心生欲,因之以告神明,颂功德,本非以求神仙不死之术也”。
另外,秦始皇的封禅和汉武帝的封禅是不能同样看待的。后者主要由于方士的过多参与,才使封禅自始至终贯穿着浓重的仙话迷信色彩,使之几乎成为登山成仙的仪式。更甚之,武帝制订的五年一封的制度也破坏了封禅作为受命典礼的含义,岂有一帝数次受命之理!以至于出现了与郊祭合流的趋势,到汉光武帝封禅时以高帝后配祭,更具有了宗庙礼仪的内容。
其四,秦始皇的封禅活动拉开了齐鲁文化进军华夏继而独霸天下的序幕。
如果说,五德终始理论为秦始皇认识齐鲁文化打开了一扇窗口,秦始皇的泰山封禅活动则着实架起了一座齐鲁文化通向全国的桥梁。而后秦始皇的出游多次留连往返于齐鲁大地,也许初步品尝了齐鲁文化的博大精深,客观上扩大了齐鲁文化的影响,促进了齐鲁文化向华夏大地的传播和渗透,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为齐鲁文化统治汉代思想文化界打开了通道。
完
芸汐传之穿越中国古代历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