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物丧志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书·旅獒》。
“玩物丧志”指一味玩赏无益的器物,因而消磨人的壮志。
成语出处:玩人丧德,玩物丧志。(《书·旅獒》)
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后,向各边远地区的小国派出大批使者,希望他们都归顺周朝。这些小国为表示臣服都来朝拜,并且带来许多珍贵礼物。
一天,西戎国王派使者送给周武王一条大狗。这种狗叫作獒,四肢较短,善于搏斗,凶猛异常。这条狗很有灵性,总是匍匐在武王面前,好像在行跪拜礼。武王很喜欢这条狗,便重赏了前来进献獒的使者。
当时担任太保的召公知道这件事后,写了一篇名叫《旅獒》的奏章给周武王,奏章的大意是:“如今各方都归附周朝,无论远近国家,都把自己的好东西进献给周朝,这固然是陛下的圣德,但是,玩赏之物是不分贵贱的,关键是人的德行。没有德,物就不值钱;有德,物才显得珍贵。一个贤明的君主不应该沉湎于此。一个人如果把人当作玩物加以戏弄,就会失掉德行;如果把珍奇之物当作宝贝,每天玩赏,就会丧失志气。犬马之类的畜牲不是本地所产,不该豢养它:珍禽异兽对人的衣食住行没有什么用处,也不必饲养它:别国的珍宝没有什么实用价值,也不需要稀罕它。四方贡献的东西,最好是分别赏赐给同姓的诸侯,以表诚意。”
周武王看完奏章,想起了从前商纣王荒淫无度,玩物丧志,导致商朝灭亡的惨痛历史,就将獒赏给一位大臣,并下令将各国进贡的物品赏赐给有功之臣以及各国的诸侯。以后,周武王更加用心治理朝政,使周朝政局稳定,国泰民安。
……
周武王作为开国君主却沉迷于逗狗,这让有责任感的大臣深感忧虑。看了召公的文章后,武王虚心听取召公的劝谏,不再玩物丧志转而勤于朝政,终成一代明君。一味的贪图享乐会消磨自己的意志,是危险的行为。我们应当引以为戒,勤劳地完成每天的学习和工作,不能沉迷玩乐。否则,最终只能导致我们荒废学业,一事无成。
玩物丧志—不务正业—游手好闲。
“不务正业”的意思是不干正当的工作;现多指丢下本职工作不做,去搞其他的事情。“游手好闲”的意思是指人游荡懒散,不愿参加劳动。
“玩物丧志”“不务正业”和“游手好闲”都含有“不从事正当的工作”的意思。但“玩物丧志”偏重在只顾迷恋自己钟爱的东西,而不去做其他正事;“不务正业”偏重指丢下本职工作,而去搞其他无关的事情;“游手好闲”偏重指游荡懒散,贪图安闲、玩耍。
—————
鹦鹉学舌,指鹦鹉学人说话,比喻人家怎么说,他也跟着怎么说。最早出自于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越州大殊慧海和尚》。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越州大殊慧海和尚》:“如鹦鹉学人语,话自语不得,为无智慧故。”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鹦鹉学舌”。
一般人认为,僧人要想获得功德,必须要做功课,即课诵,要经常诵读佛经和参加各种佛教仪式,但禅宗对以诵读佛经为主的课诵是反对的。
根据《景德传灯录》记载:“越州大珠寺住持慧海,把念诵佛经称为说‘客套话’,不准寺中僧人做早课和晚课。”有一个僧人很不理解,就问慧海:“为何不许诵经?还把诵经说成是客套话?”慧海就给他解释:“鹦鹉只会模仿人的声音,并不理解人的意思;佛经传达的是佛的意思,而不理解佛的意思仅会诵读经文,就如鹦鹉学人说话一样,所以不许你们诵经。”
逸闻趣事:有个人喜欢鹦鹉,于是就在市上买了一只,关进鸟笼里,挂在南门下。
一日客人敲门,问:“有人在吗?”鹦鹉十分伶俐,也叫了几声:“有人在吗?”鹦鹉学了几句话,叫久了,觉得腻味,便学会了对门外客人说“请进。”
一次主人在家写文章,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洋洋洒洒写出三千字,得意之极,便高声朗读。鹦鹉断断续续地学成了其中三句话:“来者不善、居心叵测、快快拔剑砍狗头。”妻儿回家,它把这三句话叫一遍,恨得他们抡起木棒猛打鸟笼。客人进来,它也叫了一遍,客人尴尬得怒从心头起,愤愤指责主人胡猜乱疑真卑鄙。武士拜会,它也叫了一遍,刚刚说到“快快拔剑”,武士早已寒剑出鞘,直惊得主人两腿颤抖,连忙说:“勇士息怒!”
……
传声筒式的鹦鹉学舌,即使学得再维妙维肖,也抵不上自己参悟出的一得之见。无论是做学问,还是从事艺术创作,其中最宝贵的永远是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工匠式的仿制与再造,绝不会有个性的价值与生命力。
用别人的头脑思考问题,用别人的舌头讲话,那自己的头脑和舌头岂不是失去了作用,做人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能人云亦云去做一个学舌鹦鹉。而应该独立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来。
鹦鹉学舌—人云亦云。
“鹦鹉学舌”与“人云亦云”意义相近,两者都有学习别人说话的意思,区别在于“鹦鹉学舌”指的是完全刻意的模仿,还可讽刺那些挑拨是非的人;“人云亦云”的意思是别人这么说,他也这么说,指的是随波逐流,没有自己的观点。
完
芸汐传之穿越中国古代历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