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无一失,最早出自于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指绝对不会出差错,形容有绝对把握。
成语出处: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以此参之,万不失一。”
蒯通原为燕国人,后游于齐,故又说他是齐国人。他听说韩信重权在握,便想说服韩信背叛刘邦,与刘邦、项羽鼎足而立。拿定主意后,他便化装成一个看相的去见韩信。
蒯通见到韩信后说:
蒯通:“我是看相的。我只要看看一个人的骨骼,就知道他的贵和贱;睢睢他的脸色,就知道他的忧与喜;事业的成败取决于他的性情是否果断。‘以此参之,万不一失。’”
他的意思是:拿这三项来看一个人的前途,是有绝对把握的。
韩信听了蒯通的这番言语,便想试试。
韩信:“先生给我看看如何?”
蒯通:“行,但你周围的人必须回避一下。”
蒯通见随从退去后就说:
蒯通:“我观察你的面部,看出你做官高不过封侯,即使封了侯,也还是危而不安;我看你的背部,那富贵就没法说了。”
韩信急问道:
韩信:“你这话是什么意思呢?”
蒯通郑重其事地说:
蒯通:“当今天下二分为楚汉两种势力,这两种势力明争暗斗,使天下无罪的人‘肝胆涂地’。老小死于田野者无数。我认为在这种形势下,你应成立第三种势力,与他们鼎足而立。像你这样能干的人,完全能做到这点。不然,让楚、汉争斗,结果必是你反受其祸。因为你助楚得胜,就成了汉王的罪人;你助汉打败了楚,刘邦怕你同他争夺天下,你也很危险。所以我希望你认真考虑一下这个问题。”
蒯通虽然费了不少唇舌,但韩信始终不忍背叛刘邦。
……
“万无一失”是人们对发生的事物、事件主观控制的一种确定性表现。人们虽然提出“万无一失”的说法,但实际上却并没有“万无一失”的做法,“万无一失”的命题所反映的是观念上对确定性的追求。“万无一失”是可能存在“一失”的,但这并不能否定,人们可以把工作做到尽可能的可预测、可控制、可操作。
在实际生活中,很多人把“万无一失”当做动手做事的前提,但事实上,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发展变化着的,如果遇事非要等到准备周全的时候再动手,往往就会错失良机。行动与思考一样的重要,人们既不能不考虑“一失”而不思考盲目行动,也不可过分的追求“万无一失”而裹足不前。
———————
深谋远虑,最早出自于汉·贾谊《过秦论》。深谋远虑指深入地谋划,长远地考虑。也指深远的谋划和考虑。
成语出处:汉·贾谊《过秦论》:“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西汉时,政治家和文学家贾谊,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时称贾生。贾谊才华极高。他的文章雄辩有力,著《新书》十卷,其中有一篇论秦王朝过失的论文《过秦论》曾被鲁迅先生称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
在《过秦论》这篇论文中,贾谊首先叙述了秦国的地势险固和秦孝公用商鞅变法所收到的效果,以至秦国越来越强大,最后终于统一中国的必然性。又叙述了由于暴政引起了农民大起义,使秦王朝遭到灭亡。在叙述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贾谊总结了秦灭亡的原因。
他说:“秦朝的天下并不弱小;雍州的土地,崤、函的险固,还和从前一样。陈涉的地位,并不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等国的国君尊贵;锄耙矛柄并不比钩戟长矛锋利;被征发成边的人们,并不比九国的军队强大;论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本领,也赶不上先前那些人。但是成败不同,功业相反。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秦国不施仁政,攻取和固守的形势有所不同啊。”
……
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今日因成他日果,今天若不为他日打算,他日成今日时必然有许多忧虑,不容人们不作努力。
生活中,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懂得为自己谋划,为自己的明天和未来多作考虑,只有深谋远虑,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沉稳。一个人思考问题,处理事情,不但要顾及到眼前,并且还要考虑到长远。只有这样,才能安排协调好方方面面的关系,不致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困扰。否则冒冒失失,顾头不顾尾,也许忧患就会一夜之间来到面前。做任何一件事情,没有一个长远和近期的通盘性考虑是不行的。
完
芸汐传之穿越中国古代历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