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当十,意思是一个人抵挡十个人,形容军队英勇善战,比喻英勇无敌。语出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成语出处:“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秦朝末年,秦王派大将章邯率领秦兵渡过黄河往北进攻赵国,大败赵军。当时赵歇为王,陈余担任大将,张耳担任国相,他们都逃进钜鹿城。章邯命令部下包围了钜鹿,军队驻扎在钜鹿南边。陈余率领几万士兵驻扎在钜鹿北边。
陈余派人到义军请求增援。楚怀王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前去救援赵国。宋义率军抵达安阳,停留四十六天不前进。宋义不体恤士兵,却派自己的儿子去齐国为相,谋取私利。
项羽前去宋义营帐,斩下宋义首级。楚怀王无奈,任命项羽为上将军。于是项羽率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把船只全部弄沉,把锅碗全部砸破,把军营全部烧毁,只带上三天的干粮,以此向士兵表示一定要决一死战,毫无退还之心。
项羽部队到达前线,就遭遇秦军,交战多次后大败秦军。这时,楚军强大,居诸侯之首,前来援救钜鹿城的诸侯各军筑有十几座营垒,没有一个敢发兵出战。
等到楚军攻击秦军时,他们只在营垒中观战。楚军战士无不以一当十,士兵们杀声震天,诸侯军人人战栗胆寒。
项羽率领楚军破釜沉舟,一举击败二十万秦军,使得秦军遭受重创。通过这次战役,项羽名声大振,确立了在各路起义军中的领导地位。
……
这则成语典故表明,人们在处理问题时一定要讲究方法和技巧,方法对了会事半功倍,每个人都有一以当十的潜能。
———————
卷土重来,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唐·杜牧《题乌江亭》。
原义是人马奔跑时扬起尘土,重新猛扑过来;比喻失败之后,重新恢复势力。
成语出处: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唐·杜牧《题乌江亭》)
秦末,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互争天下。项羽被围垓下时,晚上听见汉营中都唱着楚地的山歌,大惊失色,心想:汉军中既有这么多楚人,必然是楚地都被占领了。眼见大势已去,不禁掉下泪来。
项羽当即上马,带领骑兵八百余人冲出包围,汉军派五千人去追。渡淮河后,项羽身边就只有百余人了,至东城,只剩下二十八人,汉军把项羽围了好几层。
项羽把这二十八个骑兵分作四队,叫大家分别向四面猛冲,然后到指定地点集合。
他说:
项羽:“我要杀一个敌将给你们看!”
于是,大喊一声,冲杀出去,汉军惊恐溃退,被斩了一将。
汉军探知项羽骑兵的集合地点,便又把他团团围住。项羽再冲阵,又斩汉军名 都尉,杀了近百名汉兵,重新集合骑兵,检点人数,发现只牺牲了两名楚兵。
项羽来到乌江边,乌江亭长已经为他准备了一条渡船,并对他说:
龙套:“江东虽小, 也还有几千里土地,几十万民众,也足以称王。请大王赶快渡江吧,这里没有别的船,汉军没法过江的。”
项羽笑笑说:
项羽:“ 想我当初带领八千子弟兵渡江西进,如今无一生还, 纵使江东父老不责备我,我又有何面目见他们呢。我这匹马日行千里,我骑着它作战五年,所向无敌,我不忍杀它,送给你吧。”
项羽命令二十几个骑兵一齐下马,抽出刀来,同汉军再作最后一战。
项羽一人就杀伤了汉兵几百,回头一看,项羽见汉军的骑兵将领正是熟人吕马童,便对他说:
项羽:“ 老朋友,汉军不是正以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悬赏取我的头吗。来,你拿去请功吧。”
说罢,自刎而死。
至于乌江,就是如今的安徽和县东北四十里长江北岸的乌江浦。
唐代诗人杜牧游乌江时,经过项羽自刎的地方,凭吊古迹,有感而发,写了一首题为《乌江亭》的诗,对于项羽当初没有渡江东归表示出惋惜之意,诗道:“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
当年,西楚霸王项羽被围垓下,四面楚歌。其爱姬虞姬为不拖累项羽,刎颈自杀。项羽冲出重围,来到乌江边,乌江亭长已经为项羽准备好了一条小船,只要项羽上船过江,就可以保全性命,卷土重来。可项羽有船不坐,选择自杀于乌江岸边,辜负了虞姬的一片厚望,徒留下一声叹息。人只有忍辱负重方能成就大事,如此轻生岂不可惜。
完
芸汐传之穿越中国古代历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