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舍道边(作舍:盖房子)指在路边建房子,与过往路人商量。比喻自己没有主见,一味听取别人的意见,事情终究难以成功。含贬义。最早出自于先秦《诗经·小雅·小是》。
成语出处:1.最早出处。先秦《诗经·小雅·小是》:“如彼筑室于道谋,是用不溃于成。”
2.衍变过程。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曹褒传》:“谚言‘作舍道边,三年不成’。会礼之家,名为聚讼,互生疑异,笔不得下。昔尧作《大章》,一夔足矣。”
东汉时期,汉章帝刘炟于公元85年下诏制定礼乐。博士曹褒再三请求承担这项工作,于是章帝拜他为侍中,专门负责礼乐的修订工作。
曹褒,字叔通,鲁国薛人,他对礼仪方面很有兴趣,很有研究。
班固建议召集京城儒生,让大家共同研究改订礼乐的事。章帝不同意这种做法,他说:
刘炟:“俗话说得好,‘作舍道边,三年不成’,让懂礼的儒生聚集一起,人多嘴杂,众说纷纭,很难取得一致意见,影响修订工作。”
最后章帝决定由曹褒负责,修订了礼乐,写出各种礼乐制度,共一百五十篇,被章帝采纳。
汉章帝引用“作舍道边,三年不成”这句谚语,讲的是从前有一个没有主张的人在大路旁边造一间住宅。房子快要造好,路人甲从那里经过,对他的房子端详了好一阵,大发议论说:“要是我是住宅的主人,我就不这样造?”那没主张的人连忙请教:“依先生的意思该怎样造?”“你应该把门窗的方向全都朝东,太阳一出来就射进你的卧房,这样就可以养成早起的习惯,岂不很好!”“对对,你的意见真宝贵,我马上照办。”于是房子拆毁了。
房屋第二次快要落成的时候,路人乙又来发表意见:“住宅要紧的是冬暖夏凉,而只有向南才能达到这样的要求;现在你的住宅向东,这怎么妥当呢?”“对对,你的说话很对!”房屋又被拆毁,第三次重建。
出主意的人愈来愈多,每一个出主意的人都有理由,没主张的人觉得他们的意见都是对的;于是他的住宅拆了又砌,砌了又拆,三年过去了,没主张的人还没有把他的住宅造好。
……
“作舍道边,三年不成”,汉章帝用了这句老百姓的谚语来阐述这个道理。在路边盖屋,来往的人多,各种说法都有,有人说这样好,有人说那样好,保不准还有人说你占了红线,有碍观瞻,妨碍交通,影响市容等,让你盖不成。
这个成语告诉人们,集思广益是必要的,多听听不同的意见是必须的,发挥集体的力量,靠群策群力干成一件事情是最好的,但是前提是要齐心合力,才能把事情办成,如果谁的意见都听,自己不加以分辨取舍,那么主意多了,就变成了没主意,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作舍道边,三年不成”。
———————
防微杜渐,指在错误、或坏事刚露出苗头的时候就加以制止,不使其发展。最早出自于晋·韦謏《启谏冉闵》。
成语出处:晋·韦謏《启谏冉闵》:“清诛屏降胡,以单于之号以防微杜渐。”
东汉时有个人叫丁鸿,在外面打仗的父亲病故后,按当时的规定,他承袭了父亲的官职。
东汉和帝即位后,窦太后专权。她的哥哥窦宪官居大将军,任用窦家兄弟为文武大官,掌握着国家的军政大权。看到这种现象,许多大臣心里很着急,都为汉室江山捏了把汗,大臣们谁也不敢向皇帝表奏。
丁鸿很有学问,是一个直言不讳的人,对朝廷很忠诚,对经书极有研究,对窦太后的专权他十分气愤,决心为国除掉这一祸根。
几年后,天上发生日蚀,丁鸿就借这个当时认为不祥的征兆,对皇帝说:
龙套:“陛下,毁坏山崖、岩石的水,开始都是涓涓细流;参天蔽日的大树,开始也是刚露绿色的小枝。事物常常是由小而大、由隐而显的。可是人往往忽略了微小细碎的事情,而让它们发展成祸患。大将军窦宪倚仗太后的势力,包揽朝政,独断专行,连陛下您也不放在眼中,这不是朝廷的隐患吗?”
和帝本来早已有这种感觉和打算,于是十天之后就革掉窦宪的官职,收缴了他的印缦,并将其赐死。
……
丁鸿在天上发生日蚀时,上书和帝指出窦家权势对于国家的危害,如果陛下能亲自整顿政治,从小地方着手,在祸患还在萌芽的时候消除它,这样就能够稳固汉室王朝,国泰民安。事实说明,丁鸿提出“防微杜渐”的主张是很正确的,也说明丁鸿是一个勇敢机智的英雄,为了国家的稳定,敢于同恶势力做斗争。
这个成语告诉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当灾难或错误的事情在萌芽状态的时候,就要加以防止,不让它发展下去,以免造成更大的危害。
防微杜渐—防患未然。
“防微杜渐”与“防患未然”意义相近,都有防止祸患的意思。区别在于“防微杜渐”是讲在事物刚有苗头时采取措施制止其发展,多用于防止坏事情坏现象的发展上,也可用于一般事物现象上;“防患未然”指在事前采取措施预防灾祸的发生,只用在有严重恶果的事情上。
完
芸汐传之穿越中国古代历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