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副其实,指名声或名称与实际相符合。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东汉·曹操《与王修书》。
成语出处:君澡身浴德,流声本州,忠能成绩,为世美谈,名实相符,过人甚远。(东汉·曹操《与王修书》)
东汉末期,国运日渐衰败,群雄割据愈演愈烈。袁绍征召王修为袁谭别驾,以辅佐其子袁谭。袁谭和袁尚虽然是兄弟,却各怀异心,明争暗斗,都企图发展个人势力。
袁绍在官渡之战失败后,积郁成疾而死。此后,袁氏兄弟的矛盾更加尖锐。
袁谭想要攻打袁尚,王脩进谏说:
王脩:“兄弟之间互相攻击乃是败亡之道啊,如果和兄弟都不能亲近,那么天下还有谁能够亲近呢?希望您不要听信那些谗言。兄弟和睦,共同抵御强敌,才能够横行天下啊。”
可是袁谭并没有听取王修的忠告,依然出兵攻打袁尚,结果被袁尚打败。
袁谭逃走后派部下向曹操求救。曹操遂出兵,使袁尚大败。不料,袁谭复又叛曹操,逃至南皮据守。曹操大怒,一举攻克南皮,将袁谭杀死,割下首级命军士看守,并说:
曹操:“如果有为袁谭哭丧的人,立即斩首。”
那时,王修正在乐安运粮,得知袁谭的死讯,立即赶回求见曹操,乞求收葬袁谭的尸首。曹操故意不做声以观察王修。
王修悲恸地哀求道:
王脩:“我曾蒙受过袁氏的厚恩。如果能让我收殓袁谭的尸体,再让我死,我不会有什么遗憾。”
王脩,字叔治,北海郡营陵人,先后侍奉孔融、袁谭、曹操。为人正直,治理地方时抑制豪强、赏罚分明,深得百姓爱戴,官至奉常。
曹操对王修大义凛然的行为极为赞赏,便答应了他的请求。
不久,曹操乃征召王修作为司金中郎将,后迁魏郡太守,任职期间他忠实地履行曹操的法令、法规,实行抑制豪强兼并农民土地,减免农民的赋税,减轻农民负担,使社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得到了百姓的拥护。
在这期间,曹操统军南北征战,东西剿杀,都要亲自出征。魏郡作为曹氏的腹地,在军需和后勤保障方面,对曹魏王朝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在王修的奏章和曹操的批复信件中得到了印证。
后来,严才叛曹,乘曹操不备率兵攻至掖门,欲杀曹操。
王修闻变,立即亲率官属徒步赶至以解围困,曹操在铜雀台上远远望见,对左右说:
曹操:“那赶来的人一定是王修啊。”
……
王修一生为官清正廉明,勤政爱民,居乱世而能洁身自好,赢得了曹操的信任和重用。曹操的《与王修书》可以看出曹操对王修的高度赞扬。人们要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做到表里如一,这样才能得到他人认可。如果出尔反尔、言而无信,则会遭到别人的唾弃。
———————
唾手可得(唾手:往手上吐唾沫,表示动手)指一做出动手的动作,就可以得到。常用于比喻很容易就得到。最早出自于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公孙瓒传》。
成语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公孙瓒传》唐·李贤注引《九州春秋》:“瓒曰:‘始天下起兵,我谓唾手可决。’”
东汉末年,幽州军阀公孙瓒常与匈奴人发生冲突。
他喜爱白马,建立了一支三千人的白马骑兵队,并精选纯正白马五十匹,由健卒乘骑,号为“白马义从”,各擎一面白旗,手执利刃。每临敌阵,白马义从两翼张开,公孙瓒居中,威风凛凛,如神将下凡一般。他手中一杆双刃长枪,如龙出水,锐不可当;弓箭在手,所发无虚。他的部队长于夜战,从不给匈奴兵以喘息的机会。因而匈奴兵中经常互相告诫:“小心白马将军”,“遇白马长史当避之,其锋不可当”。
匈奴兵几次与公孙瓒交手,知其厉害,熟悉了他临阵前的叱咤声,因而,每当看见白马军尘土起处,或闻公孙瓒叱咤声,便望风逃遁,不敢犯边。史书记载,公孙瓒很得意,曾经对别人说:“始天下兵起,我谓唾掌决。”意思是,国中狼烟四起,可只要我一出手,就可解决各种兵变。
虽然公孙瓒自视很高,但在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最终被袁绍所灭。
……
公孙瓒自称对东汉末年时期国内的战乱可以轻易平息,但最终却被袁绍所灭。成语“唾手可得”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坐享其成的事是不符合客观规律的,凡事都需要经过一番拼搏努力,方可做到胸有成竹轻松获取。
唾手可得—手到擒来—探囊取物。
唾手可得”与“手到擒来”意义相近,两者都是褒义词,都有很容易就可以将事情办成的意思。区别在于“唾手可得”有些夸张的成分;“手到擒来”还有表示做事之前非常有把握的意思。“唾手可得”与“探囊取物”的区别在于“唾手可得”偏重于“得”,强调得来极其容易;而“探囊取物”偏重于“取”,强调极容易得到之意,还有“事情很容易办成”之意。
完
芸汐传之穿越中国古代历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