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英咀华(咀:细嚼,引申为体味;英、华:精华) 比喻欣赏、体味或领会诗文的精华。最早出自于唐·韩愈《进学解》。
成语出处:唐·韩愈《进学解》:“沉浸醲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上规姚姒,浑浑无涯。”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称“郡望昌黎”,是唐朝时期的文学家。
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年),当时韩愈四十六岁,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任国子学博士,教授生徒,作《进学解》。
在《进学解》里,韩愈借诸生之口表示自己学识精深,写的文章内容丰富,风格雄浑时,写道:“沉浸醲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上规姚姒,浑浑无涯。”意思是在欣赏领略高雅诗词文章时,使自已深深地沉浸在文章高深的意境中,就像漫步于香气浓郁的花丛中,把花朵含在嘴里,慢慢地咀嚼,享受那一份温馨的花香。
后人据此引申出成语“含英咀华”。
……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栗。”读书自可求取功名利禄,同时,读书也可以明晓事理,净化心灵,有如土石可以铺就宽广大道,黑暗中的明灯为其指引航向。但是,读书也要知味辨味,汲取精华,去其糟粕,不可囫囵吞枣学了就忘。学习知识时应该把要学的知识彻底理解,再认真去掌握它、应用它。如果学知识只是笼统地学,缺乏思索,就不会学到真正的知识,也不可能对知识灵活运用。
含英咀华—耐人寻味。
“含英咀华”与“耐人寻味”意义相近,两者都含有仔细琢磨的意思;区别在于“含英咀华”强调的是对古诗或者好文章应该仔细品味,领悟其精华;“耐人寻味”多指某件事很吸引人注意,值得深入研究。
———————
钩心斗角,原指宫室建筑的内外结构精巧工致,后泛指诗文的布局结构精巧、回环错落;现多比喻人与人相互之间的明争暗斗,也作勾心斗角。含贬义。最早出自于唐·杜牧《阿房宫赋》。
成语出处:唐·杜牧《阿房宫赋》:“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做了始皇帝。为了供自己享乐,他开始建造一座当时非常宏大的宫殿,因为它的前殿所在的位置,叫作“阿房”,所以人们称它为“阿房宫”。
阿房宫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动工不到两年,秦始皇驾崩,秦二世胡亥继续修建。阿房宫还未完成,即于公元前206年,被项羽烧毁。从此,阿房宫的兴灭就同秦王朝的兴亡联系在一起,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
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这时的唐王朝已是大厦将倾,摇摇欲坠。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好游猎,务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诗人杜牧写了著名的《阿房宫赋》,赋中运用丰富的想象,极力形容阿房宫的壮丽和宫廷生活的奢侈荒淫,进而指出秦朝不惜民力,只知穷搜民财,终于亡国。意在讽喻唐代统治者不知借鉴历史教训。文章辞藻华美,语言流畅,结尾含蓄有味。
《阿房宫赋》是杜牧的成名之作,杜牧更是凭借此文中了进士。阿房官早已毁于战火,其形制如何,无人能够说清,《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也不详细。这给描写阿房宫造成了困难,但却给作者留下了自由想象的空间。可以说,杜牧在这篇赋中艺术地再造了阿房宫。无论是对楼阁廊的工笔细刻,还是对长桥复道的泼墨挥洒,都是出自想象。这些奇特的想象不但不会给人以造作之感,反而能带动人们沿着他开辟的路径走下去,在头脑中活现当年这座宫殿的盛况。
作者杜牧在重现阿房宫的壮丽气势时,有这样几句描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五步一座高楼,十步一座亭阁,长廊如带,迁回曲折,屋檐高挑,像鸟喙一样在半空飞啄,这些亭台楼阁啊,各自凭借不同的地势,参差环抱,回廊环绕像钩心,飞檐高耸像斗角。
……
杜牧在写《阿房宫赋》时,唐王朝已是大厦将倾。杜牧希望用秦王朝的覆灭来提醒唐朝的统治者能够吸取教训,善待天下百姓。时过境迁,成语的语义已发生变化,成语告诉人们,要做一个坦坦荡荡的君子,敢作敢当,为自己的名声树立良好的口碑。永远不要去做一个勾心斗角的小人,损害别人的利益。
钩心斗角—尔虞我诈。
“钩心斗角”与“尔虞我诈”意义相近,两者都有相互争斗的意思。区别在于“钩心斗角”侧重于各用心机,相互争斗;“尔虞我诈”则是侧重于互相欺骗、互相猜忌和互相防备。
完
芸汐传之穿越中国古代历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