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书劝谏:曹操获封魏公,魏国建立后,刘廙担任黄门侍郎。
曹操在长安时,打算亲自带兵征蜀,刘廙上疏说:
“圣人不以己之睿智而轻视普通人。王者不因身份的高低决定是否采纳其意见。因此,能够建功立业者,必能以近察远,比专横之人考虑周详。又必能不耻下问,博采众长。皮带、弓弦虽是不说话的物品,但古代的圣贤却能用以警醒、纠正自己。臣下虽然认为不才,但愿意以己比作皮带和弓弦。”
“从前乐毅能够以弱小的燕国打败强大的齐国,却不能以轻兵平定即墨,原因在于自强者虽弱小却坚不可摧,自溃者虽貌似强大却必然一败涂地。自从您起兵以来,三十余年,没有打不败的对手,没有制服不了的强敌,如今,以精锐的兵马,常胜的军威,面对着倚仗天险的吴国孙权和拒不服从的蜀国刘备。想那偏远之地的大臣,比不上冀州的一个小卒,孙刘的家当,也比不上袁绍当时的基业,但是袁绍到底灭亡,而孙、刘却依旧存在。并非是我们力量不如从前,只是因为自强者和自溃者的形势地位转换了。”
“故此,当年周文王伐崇侯虎,三次没攻下来,于是就退归原地,修生养性,最后终于把崇侯虎制服了。当初秦国作为诸侯之一,战无不胜,征无不服,待统一天下,秦王当上了皇帝,秦国却让百姓们的一阵疾呼声给摧毁了。这就是对外施用强力,对内不爱护体恤百姓的结果。”
“臣下担心吴、蜀边寇的力量虽比不上先前六国,但却不乏出类拔萃之才。征伐他们会不会重蹈秦国的覆辙,这是不能不认真思考的。天下却有得失:形势对我有利而我又能认真考虑,就可有重大收获,形势对不利而我还要一意孤行,这就会有重大的失败。当今之计,不如研究周围的险阻,选择要害之地据而守之,再挑选天下甲士,而不断更换驻守。这样,您就可以高枕在大厦之内,潜心谋划安邦治国之大计。鼓励农桑,励行节约,这样整治十年之后,就一定会国泰民安。”
曹操听罢走到刘廙面前说:
曹操:“不但当君主的应了解臣子,作臣子的也应了解君主。如今你想要让我坐在这儿空行周文王的德政,恐怕是看错人了!”
后期经历:起初,刘廙的弟弟刘伟与魏讽交善,刘廙对刘伟说:
龙套:“结交朋友的好处,在于能够得到贤人的帮助,因此不可不慎重选择。而世上结交朋友的人,往往不能慎重地选择对象,甚至拉帮结派,这有违圣人有关交友的教导,并不是所谓的‘厚己辅仁’。我看魏讽此人,不讲究道德修养,而专门拉帮结派,华而不实,这正是那种沽名钓誉、扰乱世间的人,你应当审慎才是,不要再与他交往。”
但刘伟不听从。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魏讽谋反,刘廙之弟刘伟为魏讽所引而被诛,按律应连刘廙一起杀掉。
陈群去向曹操求情,曹操说:
曹操:“刘廙是名臣,我也打算赦免他。”
于是便下令:
曹操:“叔向不因其弟羊舌虎犯罪而受牵连,这是古时的制度。”
于是赦免了刘廙,而且提拔他为丞相仓曹属。
事后,刘廙由衷地感谢陈群,陈群说:
陈群:“议论量刑乃是为了国家,并非为了私人,况且这是明主的决定,我怎么能知道呢?”
陈群,字长文。颍川郡许昌县(今河南许昌东)人。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曹魏重臣,魏晋南北朝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和曹魏律法《魏律》的主要创始人。东汉太丘长陈寔之孙、大鸿胪陈纪之子。
刘廙又上疏道谢:“臣所犯之罪理应祸灭宗族,幸遇天地之英灵,碰上时气带来的好运,承蒙殿下使我全家幸免于祸,又将我升职,正如寒灰之上复燃烟火,已枯之木重长鲜花。万物不知如何才能感谢生养它的天地,儿子不知如何才能报答生养他的父母。臣可以以死为您效力,却实无法用言语来表达对您的谢意。”
刘廙共撰写了几十篇文章,此外还和丁仪共同论述过刑礼,这些著作都流传于世。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逝世,曹丕继任魏王,刘廙迁任侍中,赐爵关内侯。同年,刘廙以侍中身份,数次参与劝曹丕即帝位。
魏黄初二年(221年),刘廙逝世,享年四十二岁。因无子而由弟弟之子刘阜继嗣。
—————
轶事典故:吴国的谢景认同刘廙的先刑后礼之论,陆逊呵责谢景:
陆逊:“礼治优于刑治,久为历史所证明,刘廙以琐屑的狡辩来歪曲先圣的教诲,完全是错误的。您如今在东宫侍奉,应当遵奉仁义以显扬善言,像刘廙之谈不必讲了。”
据《江表传》记载,吴国的刁玄在出使蜀汉时,得知过去司马徽与刘廙讨论历数之事,将故事添油加醋,欺骗吴国人,说:“黄旗紫盖见于东南,终有天下者,荆、扬之君乎!(黄旗紫盖出现在东南,最终有天下的人,是荆、扬之地的君主!)”另《昭明文选》李善注司马德操《与刘恭嗣书》曰:“黄旗紫气,恒见东南,终成天下者,扬州之君乎。(黄旗紫气,经常看到东南,最终成为天下的人,是扬州的你吗。)”
完
芸汐传之穿越中国古代历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