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征乌丸是指三国时期曹操对北方游牧民族乌丸的征讨战役,史书称:北征乌丸。
简介:北征乌丸指三国时期曹操发起的对北部游牧民族乌丸的一场大规模战役,史书称:北征乌丸,目的是击溃乌丸,瓦解乌丸与袁绍之间的联盟,削弱袁绍势力,同时扩展北方疆土。《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八月,登白狼山,卒与虏遇,众甚盛。公交车重在后,被甲者少,左右皆惧。公登高,望虏陈不整,乃纵兵击之,使张辽为先锋,虏众大崩,斩蹋顿及名王以下,降者二十余万口。(八月,登上白狼山,士兵与敌人遭遇,很多很多。公交车重量在后,身披铠甲的少,周围的人都很害怕。曹操登上高处,遥望敌方阵地不整,于是纵兵攻击他,派张辽为先锋,敌军被击溃,斩杀蹋顿以及名王以下,投降的有十多万人)。”
历史背景:曹操北征乌丸之战。汉建安六年,曹操取得官渡大捷,袁绍败回河北。趁袁绍忙于收拾残局,曹操回师许昌,稍作休整后即又挥师南下,将在汝南一带盘踞的刘备赶至荆州,使得自己的后方得以安定。
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袁绍虽然在官渡大败,被曹操歼灭八万余人,但与当年赵国在长平被秦将白起坑杀三十万相比,袁绍的这次战败还不至于让他武功尽废,何况冀、幽、青、并四州基业尚在,若卧薪尝胆,东山再起绝非天方夜谭,可惜袁绍心气难平,遭此一败之后萎靡不振,抑郁成疾。
建安七年,曹操率大军再临官渡,进逼河北。五月,袁绍病逝,河北呈群龙无首之势,诸子不睦,袁尚、袁谭互为攻伐——但即便是这样,曹操仍然花了数年时间才平定河北——当然这其中袁谭、高干降而复叛是一个原因,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袁氏在河北根基之深。 建安九年,袁谭击败袁尚,兼并其众,袁尚逃往幽州,到故安投奔袁熙。
建安十年正月,曹操击破袁谭,斩袁谭,诛其妻子,平定冀州。当月,在故安的袁熙被部下焦触、张南等叛攻,袁熙、袁尚投奔三郡乌丸。 乌丸(亦作乌桓)是生活在北方的游牧民族,按照《三国志》裴注引王沈《魏书》的说法,乌丸是东胡的后裔,东胡在汉初被匈奴单于冒顿灭国,馀部的一支逃到鲜卑山,以山为号,称为鲜卑,而另一部分族人逃到乌丸山,也以山为号,这便是乌丸。乌丸部落以幽、并两州为主要聚居地,在北方分布的范围相当广,布列辽东属国、辽西、右北平、渔阳、广阳、上谷、代郡、雁门、太原、朔方诸郡界。
东汉末年,诸郡乌丸部首领各自称王,位处东北的辽西、辽东、右北平三郡的乌丸部落形成同盟关系,故称之为三郡乌丸。三郡乌丸的首领辽西乌丸大王丘力居死后,因为儿子楼班尚小,由颇有武略的侄子蹋顿代立,总摄三王部。蹋顿在袁绍与公孙瓒交战时主动遣使与袁绍和亲,并帮助袁绍与公孙瓒作战,作为回报,袁绍不但与乌丸部诸王和亲,还遣使诏拜乌丸三王为单于。
史书记载:“三郡乌丸承天下乱,破幽州,略有汉民合十馀万户。袁绍皆立其酋豪为单于,以家人子为己女,妻焉。”(三郡乌丸承下混乱,打败幽州,掳掠汉人合十多万户。袁绍都建立他们的首领为单于,因为家人子为自己的女儿,嫁给他。)
辽西单于蹋顿因为实力强大,因此和袁绍的关系尤其密切,虽然在楼班长大之后,蹋顿被立为王,单于的位置被交还给了楼班,但蹋顿仍然是辽西乃至至三郡乌丸部举足轻重的决策人物,所以袁尚在穷途末路之时前去投奔,希望借助外族的力量杀回冀州。 中原霸主和塞外游牧民族之间的一场较量,就此展开。
(未完待续……)
芸汐传之穿越中国古代历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