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浮屠经①名称。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一卷)提出:“从《魏略》对《浮屠经》的解释来看,最早的《浮屠经》大概叫作《复豆经》。”
“复豆”是中国对“Buddha”一词的最早音译,其后出现“浮屠”一词,经名亦随之改写。
“复豆”即佛,故《复豆经》即《佛经》。由于古印度没有一部佛教典籍的名字叫“佛经”,故这部《复豆经》不会是某部印度佛典的原原本本的翻译,很可能是某经的节译或诸经之撮要。
把这一译本称作“佛经”,是按照中国的传统习惯,对诸子书以作者定书名,如《老子》、《庄子》、《管子》等。而称之为“经”,则反映了对释迦言教的崇拜。当时,《老子》亦被称作《老子经》,出于同一心理。
②内容。《中国佛教史》(第一卷)指出:“《浮屠经》很可能是如后来的《本起经》、《本行经》一类的讲佛陀生平的经。”从《三国志》的引文可知,《浮屠经》中确有相当内容叙述佛传。但是,它并非仅仅叙述佛传故事。如《魏略·西戎传》载:“《浮屠》所载与中国《老子经》相出入”,可见其中必有叙述佛教教义的内容。
③流传。《浮屠经》当时似有多种抄本同时流传,汤用彤在《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从资料渊源的角度也论述了这一问题:
“《广川画跋》引此文,谓出《晋中经》。《广弘明集》载阮孝绪《七录序》,谓《晋中经簿》有佛书经簿十六卷,则晋室秘府原藏佛经。又,《晋中经簿》源出《魏中经》(如《隋志序》),是魏世朝廷,当已颇收集佛经。疑其作簿录时,伊存之经或尚在,并已著录。……鱼豢所记或用《魏中经》文(如《魏略》成书在《中经簿》之前,则系《中经》采鱼书之文),与《画跋》、《晋中经》语同出一源,故文若是之相同也。是则鱼氏即未睹伊存之经,而《魏中经》作者必经过目。且其所见《浮屠经》当不只此一部。”
也就是说,该经自西汉末译出后,经东汉、三国、西晋,一直以多种抄本形式在社会流传,并被收入魏、晋两家皇家秘藏。
④亡佚。《晋中经》著录《浮屠经》,而道安的《综理众经目录》中无《浮屠经》,且从此《浮屠经》不见踪迹,有理由推测,《浮屠经》很可能亡佚于两晋之交的战乱中。
⑤地位。《浮屠经》是中国现知的第一部汉译佛经。佛教流传华夏之初,中国人站在传统的黄老思想的立场上去理解和接受它。这种倾向的产生,追根溯源,其滥觞就是这部《浮屠经》,就在其所宣传的若干与黄老相通的教义上。正因为把佛教等同于黄老,才出现“老子化胡”的传说,成为此后佛道争斗的一大公案。从这个意义上讲,《浮屠经》是研究佛道关系史时不可忽视的资料。
学术研究(注:此内容大家若想知道或了解可上网搜寻,此内容可能产生敏感。)
……
历史意义:1.宗教意义。中国古代的佛史记录,有其复杂而深刻的历史背景,关于佛教初传的历史纪年,不可简单地以约定俗成而确认之。将“伊存授经”确认为佛教传入中国之始,表明这一观点已逐渐成为教界、学界共识,中国佛教界和学术界在尊重知识、尊重历史、尊重宗教三方面都显示了文明与文化的进步。从教理上讲,也是“依法不依人”的一大范例。
(注:此意义中间内容删除了一部分,若想知道详细内容可上网搜寻,因为在此描述可能产生敏感。)
作为历史性的纪念,以“伊存授经”为基点的佛教传入中国2000年的纪念年活动将促使佛教界、学术界和社会各界更加全面了解中国佛教2000年来与中国社会相适应、相融合的史实,了解汉传、藏传、南传三大系佛教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所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以及对亚洲乃至世界的深远影响,了解中国佛教的历史趋向及其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广阔前景。
2.文化意义。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年来,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摄,既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面貌,也极大地改变了佛教自身的形态,从而使外来的异邦宗教,逐渐演变成中国佛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与儒、道两教一起,成为支撑中国文化之鼎的三根主要支柱。
“伊存授经”被视为佛教正式传入中国的标志,它是有史料记载的最早的佛教传教活动。这一事件对中国的宗教、文化和思想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发展,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完
芸汐传之穿越中国古代历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