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
超小超大

哲学简史

【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的形成实际上是人对世界看法的体系化的开始,古时的人面对时间的无限性,空间的广延性,在思维中不可言说的矛盾而发生的思考,在古代哲学家看来,世界之所以要运转,现实之所以在发生,一定要有一个原因,也就是关于世界一定有一个全面的,总的本质性规律在领带一切。而这个总的规律就被认定为他们在时空中通过经验观察而得到的关于事物普遍性发展的规律,所有的普遍性就是绝对真理本身,因此形而上学的思路就是关于世界本质的绝对性真理的发现。

这里,形而上学希望能破除所有预设性的事实,以到达一个绝对真理,而在形而上学发展的过程中,不得不产生三个背景性预设。

【第一:关于真理的背景,是以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所形成的】

【第二:关于真理的认识,把自己的经验等同人的经验,也就是不追问,这些认识发生的主体背景】

【第三:关于真理的形式,真理的形式以语言或是其他人的形式发生,那就有一个关于经验的先天预设,关于认识世界的形式】

这里,哲学的发展和对于经验的定义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形而上学这里,经验的形式无法离开绝对时空,人,语言的形式而成立。

【先验哲学】

那么,为了批判这种预设,先验哲学以批判形而上学的结构出现,首先是关于经验的形式,经验如果要以这种多的预设而存在,那么说明这不是所谓的直观经验,而是一种幻想的认识,前期的先验哲学认为,既然不能脱离这些预设谈直观经验,那么一定有造成这些幻想的先天认识,是超越经验而存在的必要存在。只是这样,要就是说还是存在一个主宰一切的绝对性真理在导致这种幻想性认识的发生,所以,晚期先验哲学更进一步认为,不止经验形成的理性是幻想,经验本身也是先天的幻想,对于直观的现象,人根本不可能从这得到切实的,绝对性的认识,思维中的普遍性和绝对性,只是事物在时间重复中得出的一个幻想。比如用休谟的方式说,就是我看到A和B同时发生,且发生一万次,但是我无法保证第一万零一次同样发生,也就是说,休谟以否定事物在空间的普遍性可能,和在时间的必然性可能来证明【存在的绝对性的真理不可能被人所得到】

回到形而上的三种预设去考虑这种结论,先验哲学否定对现象的认识,却无法真正否定绝对时空观的认识,同时发生这种认识的对象还是人本身,而不是别的,最后也是最致命,反驳形而上学的结构背景还是语言,这就是说休谟以理性的方式证明了理性的不正当,这就是说在集合A中存在要素B,C.D。通过D证明A的错误,这样D同样要失效。因此先验哲学被人所认同的还是关于早期的形而上学学术观点,也就是关于笛卡尔的学术。

【康德和费希特】

而休谟的理论通过康德的批判开始了哲学的一个革命性发展,迎来了新的时代。观念论的产生,康德敏锐的发现了休谟对于理性的批判是需要重视的,这就是西方哲学从理性时代向非理性时代的转变。

第一个问题,就认识的形式,也就是关于形而上的第三个预设,直接决定了理性的合法性,也就决定了自然哲学的合法性,康德将直观经验的定义比先验哲学更近一步,跳出语言和一切逻辑,直接进入绝对时空中,这样的经验才具有绝对直观。

我们来举个例子,休谟首先发问,A与B产生在时间性上的多次联系,康德喊停,这里,休谟说得A和B是什么?关于A和B 的形成是如何确定的,他们的逻辑关系是从何而来的,这种客观存在的逻辑关系如果不确定在思维中的来源,就不能去谈对他们的否定。就像,我如果都不知道有电脑,我如何去反驳说世界应该是没有电脑的。所以关于经验追根溯源只能到绝对时空性这里,一个存在与空间中且运动的物质。这种不可言说的原初物质才是第一经验,才是直观经验,之后的对这些经验的分类,判断,分析都是知性的任务,前者则是感性的任务,人的知性能使得经验的空间时间世界得到确定,这样理性才能通过无限的知性认识得到规律。而康德的二律背反就说明了人的理性具有极大的缺陷,因为理性对于感性认识的总结总是不准确的。受制与人的实践和时代的发展,确实存在一个真理性的认识,只是这个真理性的认识只是存在在那,不被定义,而人的理性就是要逼近这种认识,因此康德的第一个成就就是,以否定理性的形式确立了理性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第二,将形而上学的三大预设缩小,将背景性认识和现象认识合二为一,确立了唯一的先天直观,绝对时空观,但是关于第二个预设,即观念主体的预设还没有明确的认识。

费希特是发展康德观念论者,他认识到了康德哲学的革命性,于是发展了自己的知识学,来完善康德主义,也就是关于人的认识的形式,发展的关系的明确。这里,费希特取出了康德的几个不必要的预设,使得整个理论更加简洁也结构完整,第一,不需要物自体,直接从绝对时空中得到即可,第二,不需要知性的先天可能,全部认为是思维的发展,关于实践理性的作用即可。第三,尝试去解决关于主体预设的矛盾,把主体,也就是认识的发生者,“我”放入实践理性的体系中。

这样,观念论最初的解释基本就是【观念主体的“我”以绝对时空的普遍性和必然性来通过实践的方式形成认识世界的理性】

【维特根斯坦,尼采,胡塞尔,德勒兹】

对于康德主义的继承,主要有分析哲学,黑格尔主义和尼胡德三位为代表的去中心的后现代主义的路径。首先以【观念论】视角来看看这三种路径是在讲什么?

我们先简单讲一讲分析哲学,既然康德已经把实践理性的作用讲得很明白了,那么我们只需要发展理性所主要作用的对象,即语言即可,只要语言能把实践理性产生的对世界的后天认识,即关于时空中现象的范畴做出最有利的符号解释即可。

第二种,就是以尼采,胡塞尔,德勒兹为代表的去中心途径,来继承康德主义,既然我们已经承认了实践理性的作用,那么,我们只要做出自己所需要的实践理性即可。

胡塞尔代表的现象学,是一种学术化的康德主义继承,探究关于时空观下的现实世界的认识。

尼采代表的则是个人生存层面的康德主义继承,既然人在社会中发生苦难,以及对死亡的深刻痛苦,而这些都是实践理性关于道德,伦理的结果,那我们就要重塑这种理性,活着就干脆回到那个感性世界中去。

德勒兹代表的则是小资在政治上对康德主义的继承,认为人只要自我否定现存的实践理性的社会大多数的代表,就能回到那个最出的自我认识世界的个体,实际上是要求每一个都有自己的实践理性,每一个都有自己的生存方式,来彻底否定别人强加的中心化文化和伦理关系。

我们来看看这些康德主义的特征,就是他们都有着自己时代下的特殊的创伤,关于被某种绝对性的力量所打败而希望反抗的理论,也就是说,这条路基本就是说【每个人用自己的方式自由的认识世界】

但是,这些康德主义的继承的观念论,还是要回到两个尚未解决的问题中,第一,绝对时空的预设,第二,主体的预设,终究是人在思考这些问题,为什么是人在思考,以及,为什么人会出现来思考。而康德主义的前两种发展路径,无疑都无视了第一个问题,且对第二个问题做出了不同的解释,分析哲学无视了主体的问题,而后现代主义则悬置了主体的可能,这一点和费尔巴哈是一致的,将主体作为一种没有必要的信息载体,一切都是现象的自我作用。这样就能直接去除了这种主体预设。

【黑格尔和海德格尔】

康德主义的第三种继承,是直接面对所有预设的哲学,黑格尔主主义。

黑格尔主义的几个重要观点。

【第一】为什么是人在发生,首先,人是要和物分离开来的,也就是说精神要和现象分开,既然现象范畴是人来定义,实践理性是人的实践理性,那么,离开了主体的实践理性就像休谟,通过理性质疑理性一样,是毫无意义的。主体一旦被悬置,那么【主体是否需要被悬置】以及其他哲学思考都是没有意义的。所以,主体发生的第一步,一定是精神把自己和物质分离开来。

【第二】空间性不是绝对的,而是人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有趣的是这一点正和现代物理学十分吻合。之后,海德格尔尝试说明,时间也不是绝对的,时间是人认识世界的方式,这点也和现代高能物理不谋而合。这样,直接把背景性认识中的先天的绝对时空观变成了人的主体观,真正的观念论。

【第三】以上两点的成立,就形成了一种新的人认识世界的实践理性的作用方式,即辩证法。首先,主体如何从物质中被分开,主体否定了自我。

本来,一切都是【存在】,不可言说的【存在】而,存在的形式被五官认定为【物质】精神自我否定,将自己从【物质】转变为【非物质】,这样,原初认识就产生了纯粹物质和纯粹非物质,自我在两者的矛盾中要成立,即要被调和来形成两者,这样“我”就成立了,其次,【物质】间不断被否定,然后调和,这样,物质的【范畴】就确立了,所谓语言只不过是对不同物质范畴的描述方式,这种方式可以是无限的,随便的,比如同样在地球上,中文,英文,法文,德文在一些词的意义指向上有很多的一致性。大家都认识需要一个词来代表这种意义,因为人类所处的物质环境差不多都相似,而西方领先中国时,就有很多词超越了中文,因此需要外来词的引入,也是因为物质的环境变换了。因此辩证法直接使得康德主义被重塑,不需要知识学那套体系,就是事物的自我作用,事物的自我灭亡,自我新生,一切新事物要灭亡旧事物的哲学。

【第四】处理了人和物的关系,然后是人和人的关系,人作为事物自我作用的场所,即辩证法发生的场所,要不断做否定的运动,这个运动的现实对象,就是自为劳动,即做自我需要的劳动,而随着社会发展,人对人的奴役关系,使得,一些人要来做重复劳动,这样,人的人属性就被否定,成为物。而一部分人的自为劳动一定要在一部分人的重复劳动的基础上,这就是辩证法中人和人的辨证关系。

【马克思】

到这里,黑格尔是非自大的认为自己的哲学已经到达了真理,事物必然灭亡就是所有事物发展的结果,而后续的第二种康德主义的观念论者们连这个层次都不认同,活着不理解,他们后续也没有新的革命性发展

而黑格尔的继承者,马克思却使得这种哲学得到了自康德,黑格尔后的第三次革命性发展。这种发展是建立在对黑格尔的批判上的。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哲学。

【第一】黑格尔对人与物,人与人的辨证关系没有说错,但是这种否定之否定的关系搞错了顺序,不是人对物的否定,是物对人的否定,物没有主观作用,但是物的客观存在使得人要通过物形成否定自我,人不可能先认识物再否定物,第二,不是人对人的奴役关系形成了人的重复劳动,而是重复劳动的历史现实造成了人对人的奴役关系,即历史现实决定了观念,而不是人的观念决定了历史现实,是事实决定了本质,而不是本质决定了事实。

【其次】历史现实不是说一种现象上的去中心的作用,而是人的感性作用,为什么前面说历史现实决定了观念,而这里又说人的感性意识决定了历史现实,因为,人就自己的物质环境所发展出的人的【特殊性】是第一性,而所有人就自己的【特殊性】而言,因为物质环境的相似,一定又一些【特殊性】具有同一的特征,也就是具有【普遍性】,人的实践理性的最初的两种【特殊性】即空间认识的【普遍性】和时间认识的【必然性】这些暂时的历史现实的特征,使得这个时代的人都带有这种以【普遍性】和【必然性】认识而成立的思维的特征,而这种人的时代特征就是【普遍性】,这种所有人的【普遍性】决定了历史现实,如果人的感性意识能自我决定这种每个人的【特殊性】就能决定这种【普遍性】,就能自己掌握历史,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就能摆脱黑格尔所说的主奴关系。

【第三】这种,马克思就把那些认为可以靠这种嘴皮子战斗,重塑价值观,重塑中心文化,去中心,完善语言等等观念运动的哲学认为是只能对当前的物质生活做符号上的价值重塑的无聊哲学,即唯心主义哲学,而把自己反思自己,然后投入社会实践,去决定历史的哲学称为唯物主义哲学,而唯物主义哲学基本武器就是辨证唯物主义,即理解时代的【普遍性】和【必然性】,把这个当最当前的实践理性并尽可能的靠自己的感性力量去改变世界。

【第四】在这种哲学的指导下,马克思所针对的第一个对象,就是黑格尔所描述的主奴关系,按照辨证唯物主义,这是物对人的作用,也是非理性视角中关于物化的视角,所以马克思的第一个历史任务,终结哲学完成后,开始了第二个任务,寻找着这种物意义的现实对象,于是就发现了历史上的剥削关系,即资本主义关系,并在经济生存关系层面上找到了这种对人物化的剥削的第一个视角,剩余价值,这是马克思的第二个贡献。

7列毛

在马克思后,列毛两大领袖致力于寻找其他的资本主义关系的视角,前者发现了基于经济生存关系上的制度关系的视角,后者则发现了在社会伦理关系和文化特征上的视角,于是展开了自己的实践和批判,在这种实践过程中,唯物主义哲学再次得到发展。

【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已经在黑格尔的基础上基本消解了所有的预设问题,解决了关于主体的问题,但是马克思依旧在主体存在的问题上,赞成了黑格尔的认识,即主体存在的必然性,就这点而言,后来两名领袖基本将其扬弃,认定是同时空观一样,不被实践,或者说暂时没有实践意义的对象,只能做无的回答,即不去言说,这样,就彻底摆脱了现实的所有枷锁,确立了自己改造自己,自己决定历史的目的论哲学,只要发展下去(当然是感性力量的自我发展,而不是决定论的必然),辩证法本身也可能消亡,更不用说,马克思之后一百多年,各种现代唯心主义(本质上是新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家”)的臆想哲学。将辨证唯物主义彻底发展为真正意义上的历史唯物主义。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

相关小说

梦断南宫 连载中
梦断南宫
梦境之旅_
生命只有一次,又或许平行世界有无数次。一诺的妈妈会在另个世界依旧陪伴一诺吗?
13.4万字2个月前
午夜图书馆探索异世界 连载中
午夜图书馆探索异世界
逆卷灵
艾米丽站在画面的前景,她手持一把古铜色的钥匙,钥匙上刻有复杂的符号,散发着微弱的光芒。她的表情既紧张又坚定,目光直视前方。
4.1万字2个月前
恋与伤 连载中
恋与伤
D王后
玄幻+虐恋+权谋+命相系+一本坏人泛滥的小说。讲述了四个大陆之间的感情纠葛。长篇小说!在欺骗,利用,谎言,杀戮,绝情中渲染虐的爱恋。每一次相......
78.0万字1个月前
原创终极一家之爱会不会痛 连载中
原创终极一家之爱会不会痛
旭梦如夏
我是敏敏爱博君禁止辱骂禁止上升真人,原创不易,重新写,夏美崩溃失去哥哥是否接受令团长的喜欢,夏美当盟主,孙权很爱夏美这个大姐,还有阿香,周瑜......
9.0万字1个月前
顾影自须怜 连载中
顾影自须怜
某懒
一白衣一青袍,两人相伴同行,云游四方,揭开世间百态,有喜,有悲,有离别,有相逢,同在一起便是最好…
4.1万字1个月前
际缘 连载中
际缘
清沐兮颜
0.3万字1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