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
超小超大

生存与生物性(二)

生命体的存在目的即为使自身存活,并进行繁殖。可能有人会有疑问,为什么这是生命目的?因为存活是结果,不为存活,生命早已消失,不会如今天丰富繁多的存在。在进化论视角下,生命的出现是个偶然,并在偶然条件下不断的发展演变。但为了使生命体能够主动的活着并繁衍下去,在漫长的生命进化过程中,生命体已经获得了各种“超”能力,不断的超越先祖,逐渐形成今天的万物之灵——人类。为使表意明确,以下使用的生命体一词,如无特殊说明,皆指意识生命体。意识生命体,即拥有意识的生命体。

进化论与唯物主义视角具有相同之处。即人类的存在并不由精神与意念主导,并不将非实证概念纳入现实存在范畴,人类是一种生物类的客观存在。科学视角不断更新着我们的认知,不断的使我们的视角从自身转移至客观世界。诚然客观的视角将人类的特殊性抹掉了,让人类在思考自身存在时失去意义。似乎将人类推向了虚无世界,我们的存在渺小且无力,短暂且错乱。但如果反观生命本身,生命已然是神奇且伟大的存在。作为人类,地球上迄今为止最为复杂的生命体,无需憎恶虚无,因为存在,便是最好的明证。

生命欲望(生命维生动力)

生命欲望是维持生命存活最重要的武器。是维持生命的基础能力。欲望是个高度抽象的词汇,在此欲望既指维生的基础原动力,同时也包含人类精神性的欲望活动。欲望并非构造生命的设定,而是在生命演化过程中形成的,使生命可以更有效存活而演化获得,并使生命体更为广泛的适应环境变化。从而强化对环境适应过程的方向性。

目前无法证明生命在何种阶段获得了生命欲望。但从我们自身,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体验中,可以理解到生命欲望的存在。并可以推论生命欲望在进化过程中逐渐生发的生命能力。本节主要阐述在生命演化过程中获得的生命基础能力——生命欲望。

1、生存欲望

死亡对于生命体来说十分可怕,但对死亡的恐惧,正是对生的渴望。生存欲望,是生命体所共有的,是生命体能够存在的原因,同时也是生命体存活最基础最原始的动力。需要说明的是,势必有人觉得,生物演化没有方向性,所以生物的演化过程并不会受生存欲望驱使,或者说生存欲望并不必然参与生命演化过程。这样的观点在一度程度上是正确的,但需要额外考虑到的条件是,生存是十分艰难的事,使用一切手段保证存活与对存活并不关心,哪一种更能保证生命绵延不断的延续呢?假如在生命演化过程中,出现了对存活并不关注的生命个体,无需证明的可以知道,此生命个体无法保证自身的存活,更无法使其基因延续。以此角度来说,是生命的自然选择过程,使生存欲望更强烈,生存手段更具有适应性的生命个体得已延续,并最终形成了今天的我们。以此为前提,说基因是自私的并不为过,因为它的使命便是使生命用尽所有手段而得以存活并延续。

生存欲望的目的只有一个,便是应用所有能力使生命个体存活。结合生命存在的内部性与外部性,可以概括为两个部分。

生命自维持机制(基础生理机能,食欲等基础为生欲望)

生命的自维持是指,包括进食、睡眠、代谢等各种维持基本生命的条件与能力的总和(并集)。

维持人的生命的存续,首先无法摆脱的行为便是进食。不仅是人类,进食是所有生命体获取为生能量最为重要的活动。进食欲望作为获取生存能量的基础行为,至少在当前的人类生活中,无可替代。食欲作为为生的基本活动,是最基础的生存欲望。基于此,可以解释生命对于吃的依赖,以及衍生的人类对于吃的一切创造。

除了进食对于能量的获取,越为复杂的生命体结构越需要更多的生理机能来维生。生活中的吃喝拉撒也是对维生的总结。生物学上的研究使人们对维生系统的理解更加清晰。维持生命形态,生命体在时间长河中付出了全力,即使作为生命个体的我们知晓得并不透彻。

外部适应性(规避危险及惧怕死亡,同时也是进化欲望)

生存环境是复杂的。在已知的地球生态中,个体生命所面临的危险多种多样。预见危险从而躲避危险是生命进化的动力。尽管生命最初的诞生可能是种偶然,但在偶然中催生了生命体的演化方向。尽可能的躲避危险,才能达到最大程度存活的目的。在这样的前提下,说生命是进化的无可厚非。

对死亡的恐惧不是欲望的结果,但是欲望的动力——禁止行为的动力。生命体在想尽一切办法规避死亡。即使死亡最终无法规避,但至少在人类今天的生命过程中仍然起到了重要作用。以当今的中国为例,由意外造成的死亡不再是主要原因,更多是生命的衰老与疾病。如果生命没有对死亡的恐惧,各种意外情况(诸如坠崖等)定会频繁发生。恐惧是建立在生命体意识上的,因此对死亡的恐惧也是维持生命中重要的部分,同时也是进化的动力。尽管进化欲望并不具象体现在生命活动中,但存活与进化是结果,从偶然中生出的结果,可以解释生命为何演化出如人类般复杂的个体,并最终获得了自我。

人类已然从不能自知的生命状态中脱离出来,从而拥有了诸多的生存判断与价值判断。但作为生命体,对于生的愿望与死亡的恐惧只更甚于其他非人生命体。生命体可以认识到自身是生命体,并受限于生命体法则,是生命进化中的奇迹。即使认知生命体并不能使其超越生命的限制,但认知是人类理解自身、理解生命的第一步。

2、繁殖欲望

个体生命终将死亡。为使生命体能够持续存在,并拥有最大程度的适应(变化)性,人类的生命过程最终形成了多细胞繁殖的细胞分裂方式,以创造新的生命个体,从而达到生命持续及进化的目的,这个过程,便是繁殖。生物学用基因一词定义生物个体的构成蓝图及形成调度过程,并逐渐形成了基因是生命构成的基本要素及在构建新的生物个体时传递的基本要素的认知。当然这里并不准备深入讨论生物学,以生活化的更常见的视角同样可以不冲突的解释生命的繁殖,甚至繁殖一词无需解释,哪个人不是父母生的呢?因其本就是生命的基本存在。繁殖欲望为所有使用两性生殖的生命体所共有。

为了完成繁殖这一使生命持续存在的过程,需要繁殖欲望使生命体必需完成它的职责。而对于两性生殖的繁殖过程,性欲望(交配欲望)是保障繁殖的最重要手段。同时,性也在整个人类存在中,成为了无论是生物性还是精神性,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因素。

性欲望(交配欲望)对于人类的重要性论证,同样适应于反证。如果没有了性欲,生物体是否还会完成交配过程呢?如果性行为不给生物体愉悦感反馈,甚至负反馈,性行为会发生并持续吗?如果性行为不发生,即没有交配过程,两性繁殖不发生,新生命体不能构建,生命便会消失。

生存欲望与繁殖欲望(狭义为性欲望)是生物私性产生的重要原因。

3、认知欲望

认知欲望来源于生存欲望的外部适应性。也是生命能力之一。对外部环境的感知与识别能力,对于保证生命体存活十分重要。在生命演化过程中,生命逐渐更新感知能力,并在感知能力的基础上形成了识别能力,最终进化为人类的认知。本文以人类的自身存在为立场进行说明与总结,因此以更倾向于人类能力的形式命名。认知欲望是对于生命感知能力与认知能力的抽象性概括。

为什么人类会具有蓬勃不息的好奇心与探知欲呢?因为好奇心来源于生物本能,即对身边能够感知的事物保持兴趣,感知并识别,并将其融入至认知体系中。好奇心是本能,基于意识能力需要对环境保持感知与识别的基本能力。

对于非人类的意识生命体,不具备自我能力,似乎不具有认知能力,或是认知能力较低,但意识赋予的感知、识别及预测的本能仍然存在。只是不如人类明显。

4、活力欲望

生命之所以带有生生不息的、活力洋溢的性质,拥有创造与改变的生命本能,就是因为生命在适应并改变自身与外界。生命带来的力量,即是生命活力。对生命活力的渴望,即为活力欲望,是生命本身对生命能量的渴求。生命能量在生命过程中不断被获取与消耗,这也是生命本身的性质之一,同时也是生命改变自身与外部环境的原因。当生命体的生存欲望与繁殖欲望获得充分满足后,活力欲望便会更充分的展现出来。活力欲望是一个消耗补充、补充消耗的循环。亦可以理解为周期函数。对于今日的人类来说,休息好了,有精力了,便要去工作。工作累了,就需要休息,养足精神。精力旺盛的人总是要做许多事,并且会受到许多羡慕目光,觉得他活力四射。无精打采并不受人喜欢,会被认为缺少活力。这并不奇怪,只是生命本能的体现。

活力欲望的另一表现,体现在创造力上。例如过剩的认知欲望即建立在活力欲望之上。人类的知识发现与科技创造,主要基于活力欲望与认知欲望的贡献。

生命欲望作为意识生命体的动力发源,即使暂不能证明,但仍能被人所理解——欲望是一切行为的发源。只是生命存活拥有欲望不并足够,还需要一系列的生命能力。如果不将人类看做是特殊的,会发现人类所拥有的感知、意识、情绪、智力等能力,并不为人类所独有。而是很多生命体都已具备的能力。只是因为“硬件”原因,或是并未拥有自我能力,而被限制在看起来不高级的阶段。不做特殊说明情况下,以下对生命能力的概括,为所有意识生命体所共有。

感知能力

生命体出现后,为了维持自身存在,需要满足内在动量与外部变量的双重条件。当然,内外的需求同时存在,是不可拆分的。为了方便说明,需要将两部分分别阐述。内在动量即为生存欲望与繁殖欲望,是维持生命个体存活的原动力。外部变量即生命所在的地球的环境。之所以叫做外部变量,是因为地球的环境是变化的,时间与空间都会影响生命体存在。生命体不能独立存在,所以对外部环境(地球或地球局部)有无法剔除的依赖的。例如进食,需要生命体从外部获取能量,同时需要排除不能利用的物质,也就是排泄过程,对个体生命来说是排泄废物。但对另一些生命体来讲,“废物”是食物。在这样的生命过程里,对外部环境的识别与判断,便是生命体逐渐形成的感知能力,同时认知欲望与活力欲望也一同而生。尤其当生命形式发展至一定程度(如哺乳动物与鸟类)后,对外部环境识别的能力获得了更大幅度的提升。

感知能力对人类来说是十分熟识的。其最重要的作用是收集生命体自身及外部生存环境的信息,为生命决策(意识)提供信息输入。感知是被动能力,即拥有能力便一直生效,同时是对生命体自身与外部环境的监测。古人对自身的感知能力做过总结,便是我们常说的五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对应的人体器官是眼睛、耳朵、鼻子、舌头以及皮肤。对于这五种人类的感官,无须过多解释,属于人类的基础能力,并一直在使用。感知能力支撑了人类当今的所有信息来源,但同样存在限制。并且,感知限制并未完全被熟知与重视。人类应用视觉所获取的信息量在感知能力中占比不低于70%,数字未必准确,但足可以说明视觉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只是视觉为人所呈现的信息,是完全真实的吗?如果将人作为生物看待,人的视觉由眼球与大脑成像共同完成。而视觉依赖光源,是物体对于光的反射所呈现出的不同视觉特性,视觉对物体的捕捉与成像,能够被视作信息的100%复原吗?人类的感知能力并不如通常所理解的强大,相反,限制颇多。感知并不能够为人类建立完全真实的世界。以今天的视角再看人类的感知,至少痛觉也应算做感知能力的一种,和触觉并不完全相同。与之对应的,欣快感同样值得继续探索,这也是分子生物学对毒品等作用机制的研究内容。

感知能力越强,意味着信息获取方式更多或信息获取量更大。因此感知能力将会是人类进化路途中很重要的方向。感知能力最重要的目的是信息获取,但信息获取并不是生命的最终目的。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处理决策,并最终应用于生存过程,保障生命的存活及繁殖,感知能力只完成了其中的第一步。对所获取信息进行处理及决策,最终形成了我们常说的另一项能力——意识。

意识能力

意识在当下并没有普遍性定义,哪怕它是我们的常用词。这里对意识的定义同样不具备通用性,但为说明,仍估且为之。意识是生命体基于生命欲望,在生命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以感知能力作为信息输入,判断、决策信息,预测态势、控制生命体执行策略的,并使生命体拥有能动性的生存保障能力。就生命的能动性而言,意识是生命体的动力中枢。

以当下的认知水平与科技手段评判,意识与生命欲望、感知能力是一体的,不可拆分。首先说明意识与生命欲望的关系,生命欲望是对生命本能的定义,意识是实现本能的控制器,在本文的论述中,不进行区别,认为是同一对象。意识的判断及决策是直接的,发源于生物本能的,非智能的。如果做类比描述,更像是单片机编程,判断逻辑贴近于硬件的、特化的(非通用性的)、判断条件简单的、反应十分快速的、复杂条件下可能无法准确应对、强制在运行状态的硬编码逻辑。有意识即意味着可以进行决策活动,哪怕决策的结果并不是最佳处理方案。意识的决策能力意味着拥有意识的生命体具有能动性,例如两性繁殖过程中的求偶行为,即为主动性行为。生命体的主动性,由意识发源,感知能力被动性(持续性)的获取信息,意识能力识别信息及决策,并控制生命体完成相应的动作指令。另需说明的是,意识与直觉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意识的决策是有预测性的,基于是否有利自身的条件而采取强化或规避等行为。预测性也是生命体的核心能力。关于预测性需要说明的是,预测的目的是期盼对于生命个体有利的结果,但是受限于各方面因素,预测与结果之间没有必然性关联。同时意识对于决策并不基于理性判断标准,因此决策存在伤害自身或短视利益的可能。可以认为,把直觉理解为预测,直觉就是存在的,即使直觉并不具有正确性。

意识并不基于理性或智能构建,只有基础的判断规则,而不考虑智能逻辑。例如猴子,不知道苹果叫做苹果,并不依赖水果是能吃的,所以苹果是能吃的智能逻辑,但却知晓苹果是能吃的,是食物。它对苹果有基础的理解,并不依赖于对苹果的理性化描述,是因为猴子看到了苹果类物体,意识便直接激起了它的进食欲望。猴子并不在意面前的叫不叫苹果,是不是苹果,而只在意把它送进口中吃掉它。正如人饿急了也不会去注意食物味道好坏一样。意识是原始的生命动力,并在不断更新进化。作为人类,拥有了更强大的认知能力,可以从更多的角度去理解一个物体,但真正生效的判断逻辑仍是意识,比如快速反应不基于理智判断,而基于意识。通常的各项训练过程,即是将理智结果输入于意识判断的过程。早期生命基于经验改写意识,判断逻辑不适用的便遭遇到了淘汰。对于人类而言,人类可以通过理性与训练,进行意识的部分改写。

从自身的感觉来说,最能够证明意识存在的是,意识使你能够意识到有一个东西,哪怕他说不清道不明,无法用理智与语言定义它,但是你就是知道,它存在,你能感觉到它,这也是意识一词的来源。

情绪能力

情绪是生命能力进化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基于意识而产生。情绪是对意识决策结果的强化,也是基于意识决策对生命体自身而做出的激励(指在对应的情绪上给予强化,如愤怒时会增强力量,以加强对抗能力。并不指带有价值判断的如愤怒即是属于负面的价值判断)。同时也是基础生命欲望的再次进化,并且与生命欲望互相影响。

情绪对于人类而言十分熟悉,最贴近个人生活的话语莫过于“谁还没点脾气了”。古代人类同样对情绪有过总结,成语七情六欲中的七情,便是对情绪总结的七种类别。七情的定义虽有分歧,但总体还在可理解的范围内,依据作者的看法,七情分别为喜、怒、哀、惧、爱、恶、憎。无需过多解释,大家自然能够理解这七种情绪。因为完全可以在自己身上体会。如果要解释这七种感情的作用或来源,可以做如下阐述。

喜指喜悦情绪,也可以理解为开心与高兴。是对生命体无异议的正向激励。用例子简要说明其作用及来源:假设有一只三天未进食的猴子,突然有许多水果吃,猴子会不会开心呢?答案是当然会。饥饿状态下进食是对生命体是最为重要的行为,而愉悦感会强化对进食的渴望。在进化的过程中,愉悦激励自然会被强化,从而形成喜悦情绪。兴奋情绪因为欣快感可以归类为喜悦情绪,但科技发达的当今发现了兴奋剂,而兴奋剂的滥用(毒品)已使喜悦情绪产生了非常大负向作用。所以过犹不及,量变会引发质变。

怒指愤怒情绪,在今天的文化意义下,愤怒的负向价值已经大于了正向价值。但对于生命体的生存过程来说,愤怒同样具有正向意义。例如现代医学与生物学对于肾上腺素作用的解释,愤怒时诸如肾上腺素的激素分泌,会使生命体达到增强力量等效果,从而促使生命体在争斗过程中最大可能的获得胜利。在今日人类的社会环境中,愤怒的正向作用较少能够发挥,人类社会的构建正在发生与生物性不同的变化,进而影响生命能力。

哀指哀伤情绪,通常是被人们所厌弃的。但实际上,哀伤情绪对于生命体来说仍然是具有正向意义的,甚至重要性超出于其它情绪。哀伤是最有可能促使人类自我意识觉醒的情绪。哀伤的产生根源正是生命体对无常的感知,由对其它生命体的死亡等结果而产生的对自身处境的认识,最终产生了人类的自我。其他情绪要么是针对外界的,要么不指涉自我,而只有哀伤情绪指向于生命个体自身。越为悲观的人自我感越强,对于自我的体会越是深刻的。诚然目前没有确定证据证实此推论,但在此假设此结论成立,则能够说明,哀伤情绪并不是负价值的,相反具有最为重要的作用。所以请不要厌弃哀伤,哀伤是通往成长的最快路径。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

相关小说

郡主她又双叒叕重生了 连载中
郡主她又双叒叕重生了
百里夜扶苏
1.9万字2个月前
笑花的开挂人生! 连载中
笑花的开挂人生!
求放过呆萌花
笑花和系统还有pws的搞笑故事,笑花和系统在等你来!
0.4万字2个月前
一个人族少女的事务局日常 连载中
一个人族少女的事务局日常
南棠Xinxin
前期讲述一位人族少女和她的朋友们在特殊组织空行事务局的工作和生活日常
6.8万字2个月前
秋风下的女孩 连载中
秋风下的女孩
166***982_8882861693
同化,初心,消散
0.3万字5天前
际缘 连载中
际缘
钰柳州
【双男主】+【回忆杀】+【小甜饼】+【幻想】霁清轩和顾闫旭认识,相识许多年,却在结婚几年后出轨。顾闫旭在医院好似出现了幻觉,看到了18岁的霁......
2.0万字5天前
亡命之徒:救赎 连载中
亡命之徒:救赎
上官子兰
被人改造的实验体是根本没有人类的感情…———————————————这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实验基地也是设备样样俱全的“莫古拉实验基地”里面的科学......
0.8万字5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