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
超小超大

哲学(四)

我想在这里提出几个难题。整个论述都基于对再现的否定,再现被理解为主张心灵反映自然。根据德勒兹的观点,再现的形式是建立在类比性(similitude )或相似性(resemblance)的首要地位之上的。但很难看出,这如何证明科学家用来 “个体化 ”实验室现象的文化上后天学习的知识技能(know-how)与个体化的强度过程是 “同构 ”的。究竟怎样才能使锚定于构成的个体的宏观物理知觉能力与前个体的微观物理过程 “同构 ”呢?看起来好像心灵不再是作为 “自然之镜 ”,而是具身(embodied )在技术诀窍中的实践能力。镜像关系只是从理论思辨领域移植到了具身实践领域。但这并不能解释,具身性的技术科学知识技能如何会与强度个体化的微观物理过程 “同构”。理论或沉思的镜像被实践或表演的镜像所取代。那么,关于哲学家的问题是:是什么身体官能(faculty)让哲学家与潜在的准因果运算符同构,而后者是构成个体化过程的充分理由?

在德勒兹翻新的柏格森主义中,正是 “直觉的方法 ”使哲学家能够量身建构出适合于潜在问题的独特奇异性的概念。这是德勒兹在他的《柏格森主义》一书、《差异与重复》以及其他著作中对哲学方法的明确定义。但是,德勒兹哲学家放弃再现,似乎只是为了宣称自己拥有一种卓越的直觉能力:她直觉到了潜在。

因此,再现的匮乏有两个问题。首先,它似乎在不知不觉中预设了另一种镜像,一种在具身实践层面上对现实的重叠(reduplication)。具身性实践以某种方式追踪强度的过程。在我看来,没有任何令人信服的论据来证实这一说法。其次,尽管这一主张应该来自对超越性的否定,但它提出了如下问题:哲学家凭借什么官能来直观这种前个体的混沌?德勒兹不是现象学家,他不是简单地描述纯粹现象学意识的客观化结构。他应该是在追踪由复杂的动态过程构成的前个体的内在性平面。但哲学家如何才能简单地 “直观 ”这种前个体的混沌呢?这一点仍然模糊不清。

德兰达用当代动力学系统理论诠释了德勒兹的本体论。他试图说明,在德勒兹那里实际上非常难以理解的东西,一旦转化为当代复杂性理论(计算机意义上的复杂度)的词汇,就会在经验上变得容易处理(tractable)。我认为这完全值得钦佩,尤其是考虑到许多受德勒兹启发而写的文章长期以来都是模糊不清的。德兰达的澄清工作做得非常出色,但我认为他坚持认为动力学系统理论规避了再现,这是个错误。动力学系统理论是一门或一组使用数学建模技术的科学。建模是非语言的再现。由于德兰达假定所有再现都是语言的,因此他推断非语言的再现是次再现的,因而能够进入前个体领域。这样,他还假定,用于绘制强度动态图的建模技术中的同构性实际上是因果性的。他写道:即使所研究的物质系统已经完全线性化和驯化,实验者、机器、物质现象和因果模型之间的因果关系仍然是非线性和有问题的。事实上,物理实验室可以被视为一个形成异质装配的场所,这些装配与真实的强度个体化过程同构。

我认为这里出了问题。因果关系并不等于正当性。德兰达的论述不是用创造性地提取潜在问题来取代再现的一一对应,而是赋予非语言再现以认识论权威,而这种权威的保障来自于由潜在维度引起的再现的存在。但是,因果关系产生正当性的假设恰恰是康德表征论所否定的经验主义前提,而在德勒兹先生看来,康德的再现论并不以相似性为前提。因此,德兰达将认识论从属于本体论的观点并没有充分解决康德的再现问题:相反,它假定了历史上特定的数学再现模式(即动力学系统理论)与先验哲学本体论(即德勒兹的本体论)所特征化的物质-能量流之间的同构性。这种被假定的同构是康德意义上的 “教条主义”。换言之,它在合理性上是不合法的。

要想明白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我们必须考虑一下拒绝再现的一些哲学理由。平本体论的支持者经常重申的一种说法是,再现使本体论从属于认识论,因此总是导致反实在论的后果。但是,我们可以坚持 “存在 ”优先于 “认识”,承认 “存在 ”不可还原为 “认识”,同时坚持认识论是进入本体论的条件。存在高于认识并不等同于本体论高于认识论。有什么并不取决于我们对 “有什么 ”的认识,但我们对 “有什么 ”所说的任何话都是如此,尤其是在涉及实证科学的情况下。德兰达的论述充满了对当代实证科学发展的启发性解释,但他将认识论全盘纳入本体论,导致他认为因果关系可以解释知识与现实之间的同构现象。关于 “实验者、机器、物质现象和因果模型 ”之间的 “非线性动力 ”的论述,并没有让我们更接近于理解 “具身的科学实践 ”是如何成功追踪前个体动力的。

因此,并不是说所有的再现都是语言的,也不是说它预设了命题结构与现实结构之间的同构性。坚持认识论是本体论的一个条件,并不一定会使人致力于命题结构的事实和事态的本体论;它也并不意味着对理想实体(如命题、属性、关系和种类)的实在论。认识论上坚持再现的解释性不可或缺性并不一定会带来这些恶毒的本体论后果。既然对事物的思维并不是被思维的事物,那么就有必要解释思维与事物之间的关系,同时区分它们之间的因果联系与正当化的关系。这就是康德的问题。这个不能通过简单地把思想与事物的区别抹平来消解,像平本体论似乎要求的那样。

我想提出一种对思想与事物之间的区分进行削平的替代方法,这涉及到一种 内在性的“去削平的 ”概念。我认为禁止超验性是值得的,也是应该接受的,但它已被这些 “蒸腾压路机”本体论的过度行为所扭曲。内在的东西是思想与事物之间的差异,而不是它们的同一性。如果一开始就假定思想与存在的同一性,也就是古典形而上学的传统前提,那么各种困难就会接踵而至。我认为这种同一性实际上与 内在性的约束是不相容的。它使 “存在 ”可传递给 “思想”,同时又使 “思想 ”对 “存在 ”的偶然控制永恒化。思想与存在的内在性变得与思想的超越性不可区分。这导致了一种虚假的内在性,需要加以摒弃。

我所提出的另一种 “内在性 ”概念,是在采取一种可被称为 “超验自然主义 ”的立场之后产生的。它在威尔弗莱德-塞拉斯(Wilfrid Sellars)的著作中得到了最充分的发展,我在此借鉴了他的著作。它坚持思想与事物之间的逻辑差异。但思想与事物之间的逻辑差异并不是本体论上的差异:思想只是从其逻辑或认识能力的角度来考虑的事物,而不仅仅是其物质能力。在继续之前,我应该先澄清一下我所说的 “物质 ”是什么意思。不清楚当代实证科学在什么意义上是 “唯物主义 ”的,因为被构想为形而上学的实质的物质已经所剩无几:它或多或少已经被当代物理学粉碎了。然而,在物理学所描述的时空关系中运行的任何事物,在这里都有资格被称为 “物质”。因此,我所说的事物的 “物质 ”力量,只是指物理学和生物学等科学所描述和解释的力量。“物质 ”力量与 “逻辑”力量之间的对比不是物质属性与非物质属性之间的对比,而是因果关系与正当性之间的对比。这不是两种不同的事物,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描述的记录(registers)。

因此,思想与事物之间的区别并不一定导致超验性。思想镶嵌在它试图认识的现实之中。超验自然主义的挑战在于确定任何概念系统必须具备的一般特征,以便认识它是其一部分的自然界。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受制于我们对世界的嵌入,而世界又制约着我们对世界的认识。超验自然主义施加了一种方法论约束,它坚持认识者与被认识者之间的动态互动,同时拒绝思想与存在之间预定和谐论,以及概念与对象之间任何假定的同构。引用塞拉斯的话 “ ‘超验逻辑’的任务是阐释这样一个心灵的概念,即心灵获得关于它是其一部分的世界的知识。这种心灵对知识的获取涉及它被它所认识的对象所作用或'影响(affected,与德勒兹的“情动”是同个词)' ”。知识由真实的再现组成。真实的再现是对事物实际状态的再现。但自在的自然(nature-in-itself)是没有命题形式的: “语言外领域由对象而非事实组成。命题形式只属于语言秩序和概念秩序”。【9】

这意味着,尽管知识是关于事态的,但现实本身并不是由命题结构化的事实构成的。事实上,世界由事物(things)而非事实(facts)组成。因此,我们可以在再现的层面上坚持真理,而不必对诸如命题、定律和事态等超验实体做出承诺,而德兰达对这种承诺非常反感。再现的真理并不在于它反映了世界。镜像说混淆了再现的两个不同方面:内在逻辑维度和外在物质维度。逻辑维度包括再现内容被其他再现所正当化以及正当化其他再现。当我们说某物如此这般时,我们有义务证明我们的说法是有道理的,并给出我们为什么认为此物如此这般的理由。物质维度包括再现行为受到其他自然物质对象的影响,同时又对其他自然物质对象的施加影响。因此,对于真理的解释而言,仅仅正当化是不够的。它还需要一种非正当性的因果关系来补充,这种关系能够解释再现行为如何承担与其内容所涉及的事物发生的适当的因果关系。我们必须与世界上的事物建立适当的联系,才能说出关于它们的真话。

对于超验自然主义来说,可再现的东西与物自体之间的区别才是内在的。这不是一个在可感领域之外假设了一个超可感领域的双世界理论,而是一个关于单一的、内在的世界的双重层面理论。可感与超可感之间的区别是方法论上的,而非本体论上的。主体间经验的明显的世界——包括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是唯一可接受的 “经验 ”意义上的真实。内在的东西是我们对自己和我们的世界的可验证的、可正当化的、共享的知识。内在性哲学的出发点是一种据称在判断、分类和再现之下或之外的经验,但其出发点却是一种抽象。通往绝对认知的道路并不在于更深入地探究主观直接性的所谓不可言传性。它始于将内在性反思性地分层为表征行为和表征内容,并逐渐认识到我们对后者(被表征者)的认识是受前者(我们的表征)我们还不知道的条件约束的。这就是为什么认识需要时间。

最后,请允许我说明我认为平本体论的四个论题中哪些应该摒弃,哪些应该保留。

论点 1:没有超越: 是的,不仅因为没有超自然的机制,而且因为思维与存在之间没有预先建立的和谐。这就是为什么内在性是分层的,而不是平的。

论点 2:没有世界: 是,也不是。“是”是因为我们与我们的认知的前身居住在同一个世界,并且对这个世界有了更多的了解,这并不意味着只有一个世界可以认识。也许,这个世界只是更广阔的多元宇宙中的一个情境、一个地方或区域。我们可以赋予局部的语境,而这种语境的时空延展性可以随心所欲。尽管如此,所有世界都会有共同的基本不变式,正是因为它们是不同的个体。一个包含无限领域的世界仍然是一个世界。因此,由于世界在限制认识世界的方式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也不得不回答 “不”,只有一个世界可以认识,不管它在时空上如何变化,也不管认识它的方式如何不同。

论点 3:不存在构成的主体性: 不,认识论的主体性是不可消除的,但它既不是超自然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具现了嵌入自然秩序的可变概念结构。概念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因为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受到世界变化的方式制约。时间是认识的条件,即使在认知过程的任何特定时刻或片段,我们都有可能说出关于世界的真实情况。

论点 4:不存在表象与现实的区别: 不,现实与表象之间的区别也是不可消除的:它既是经验性的,即作为真假之分的区别内在于被表象者,又是超越性的或外在的,即作为表象行为与被表象内容之间的区别。经验的区分实际上是不可或缺的;没有它,我们的认知就会残缺不全。但是,要使认知进步的想法有意义,就需要超验的区分。认知的进步在于将关于再现行为结构的知识整合到被再现的内容中。这是将黑格尔关于绝对认识的螺旋式上升的论述自然化的一种有趣方式:在我们的认知历程中,我们将越来越多的关于再现的事实(facts about representing)纳入被再现的事实(represented facts)。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

相关小说

十二星座之星空璀璨 连载中
十二星座之星空璀璨
陌cc
当你仰望天空,星空璀璨,繁星闪耀,如此美丽的背后究竟是怎样的凶险和困境,才有如此漂亮的星空呢?星空之下隐藏的秘密又是什么呢?|星空如此璀璨,......
6.3万字2个月前
CH:假 连载中
CH:假
我推法法
世界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真亦是假假亦是真,真假如何可要看君是如何看待
2.4万字2个月前
慢穿结束后,重回14岁带飞全家 连载中
慢穿结束后,重回14岁带飞全家
宋软烟
[无cp+重生+金手指+空间+马甲+大女主]苏明瑶上辈子实惨,一心搞教培,谁知不仅遇上双减,还遭闺蜜背叛。欠下百万债务,差点跳了楼。幸有家人......
2.2万字2个月前
异世界图书馆 连载中
异世界图书馆
镜蝶
〈别名:世界图书馆与少女梦谈〉一个偏远地区流传着一个传说,满月当空时,在荡漾着月辉的河中放下一只纸船,借着月光让纸船载着你一部分的灵魂,为你......
38.6万字2周前
某天成为公主维塔 连载中
某天成为公主维塔
春日的微风
希娅的双胞胎妹妹,一个普通的现代大学生,被错位的命运裹挟着穿越成一个原著中不该存在人物。不拆CP(小学生文笔)(之前写过一个类似的,之后写不......
5.5万字5天前
永恒探险记:冰霜再降 连载中
永恒探险记:冰霜再降
百里沧陷
几位外貌15岁而真实年龄确实3000多岁的长生者,来到了星落学院,遇到了一个蓝衣少女,而少女貌似也是和他们一样的长生者
2.2万字5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