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Mark Allan Ohm and Jon Cogburn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I.N’importe Quoi
特里斯坦-加西亚(Tristan Garcia)的《形式与对象》(Forme et objet : Un traité des choses)第一卷中最重要的概念或许就是,"n'importe quoi"("无论什么")。[注1]在普通的感叹句中,"c'est n'importe quoi!"可以翻译为“那是胡说八道!”或“那是垃圾!”等等。在这个意义上,"n'importe quoi "接近于"nothing"。但是,当我说“这是废话”时,被定性为"n'importe quoi "的东西并不是绝对的“无”,因为具有"bullshit"属性的东西至少是“有”的,无论我们如何不赞同。就像海德格尔关于“无”(das Nichts)的臭名昭著的论述一样,加西亚的用法既大大偏离了法语口语,又巧妙地将该短语的量词意义(“对于所有 x")与更多的指称和名称意义结合在一起。
熟悉加西亚历史的读者不禁会回想起鲁道夫-卡尔纳普(Rudolph Carnap)曾试图以同样的罪名来抨击海德格尔。[注2]根据卡尔纳普的说法,他把"Nichts"当成了一个有特定含义的名称,而不是一个表达"不存在这样的x"的量词。
这实际上是一种恰当的比较,因为格雷厄姆-普利斯特(Graham Priest)最近不仅证明了卡尔纳普对海德格尔的看法是错误的,而且还证明了为什么他的看法是错误的。[注3]事实上,我们可以利用卡尔纳普帮助创建和推广的逻辑,来完美地理解海德格尔的论证,即他关于认知描述的界限如何迫使人们通过描述这某种东西来认知超越可描述界限之物的深刻论证。[注4]
加西亚的n'importe quoi也可以达到类似的效果。这样做不仅可以屏蔽读者中潜在的不友善的卡尔纳普们,还可以使n’importe quoi的核心属性更加突出。同样,就像海德格尔,加西亚对这个词的用法也大大偏离了口语。也许有人会争论"无"的问题对于理解海德格尔与卡尔纳普之间的实质性分歧或海德格尔作品本身究竟有多重要,[注5]但“n’importe quoi”却是加西亚系统形而上学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
根据我们的粗略统计,这个短语在《形式与客体》中出现了143次,其中134次出现在第一卷中。这个术语前未加冠词:(1) 作为"être "的某种变位后的简单谓语(如"Que rien ne soit n'importe quoi......"(i.i.i §10,p. 30)),[注6] (2) 作为主语名词短语(如"N'importe quoi peut être quelque chose......"(i.i.iii §5,p. 30))。(i.i.iii§5,p. 61),(3) 作直接宾语(如"Prenez - ou ne prenez pas - n'importe quoi..." (i.i.i §8, p. 29)),(4) 作形容词量词(如"tout tabou est donc différent des autres de telle sorte qu'un tabou n'est jamais n'importe queltabou..." (i.i.i §17, p. 36), 以及(5) 在介词后(如"Pour accéder à n'importe quoi..." (i.i.i §11, p. 30))。上述用法中的某些用法带有引号(如"'n'importe quoi' n'est rien d'autre que l'expression du refus d'accorder quelque importance que ce soit à ce qu'est ceci, à ce qu'est cela, à ce que peut être tout ce qui peut être" (i.i.i §8, p. 30))。该短语与前面的定冠词("le")一起出现: (1) 作为主语(如"Le " n'importe quoi " n'a pas d'intérêt..." (i.i.i §8, p. 30)),(2) 介词后(如"Si une contradiction est une porte d'accès au n'importe quoi..." (i.i.i §16, p. 36), (3) 放在副词之后(如"C'est le monde plat du n'importe quoi"(i.i.i,p. 41),(4) 用作状语(如"Et c'est ce n'importe quoi qui nous intéresse ici"(i.i.i,§22,p. 39))。有些用法还加了引号(如"Le refus physique ou métaphysique du " n'importe quoi "" (i.i.ii §4, p. 50))。
事实上,加西亚的哲学散文一般都非常清晰,如果不是因为这个短语代表了一个核心的形而上学范畴,对译者来说也不会有什么特别的困难。我们只需使用"anything "的同义词,并在定语后加上"the concept of "[注7],然后在英语句子的句法上做进一步的处理,就能确保整个句子的量词(即"for all x")读法。但是,从下面的讨论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样做实际上会从根本上混淆加西亚的形而上学,因为加西亚的形而上学要求读者对具有量词解释的短语同时给予类似名称[注8]的解释。
另一种解决方案是更接近法语的句法,将其翻译成大写字母"A"的"Anything",就像在英语中将海德格尔的"Sein"翻译成大写字母"B"的"Being"一样,将其标记为哲学短语。但是,这样翻译"n'importe quoi"也会造成很多混乱,因为这三个词的字面组合意义实际上对加西亚而言也有其意义。正如我们将要说明的,"n'importe quoi"的核心是绝对未定的(absolutely undetermined),而不是任何一种可以通过谓词或属性确定的"什么"。因此,在爱丁堡大学出版社即将出版的加西亚的译本中,我们将"n'importe quoi"翻译为"no-matter-what"。
II.表面矛盾
除了语义类型的问题之外,初次阅读的读者可能会认为加西亚只是关于no-matter-what(无-论-什么)说一些不连贯的东西。在此,我们仅列举几个看似矛盾的主要事例,这些事例均出自第一卷第一部分第一章,尽管加西亚在整个第一卷中会必要地重复这些说法。
一方面,加西亚声称有些东西永远不可能是n’importe quoi,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是n’importe quoi。例如:
Quelque chose n'est jamais n'importe quoi : je ne pourrais pas trouver dans le monde quelque chose qui serait n'importe quoi (i.i.i §9, p. 30).Que rien ne soit n'importe quoi signifie qu'il n'existe pas un objet, un événement, un dieu, une idée qui serait " n'importe quoi "。(i.i.i§10,p. 30)。
我们的译文是:有些东西从来不是no-matter-what。我在世界上找不到什么东西是no-matter-what(i.i.i §9,p. 30)。没有什么是no-matter-what意味着不存在任何算得上是no-matter-what的物体、事件、上帝或观念(i.i.i §10, p. 30)。
与这些论断看似矛盾的是,我们同时被告知“无论什么”(n’importe quoi)可以是“什么”(something),且"无论什么"就是“什么”。
Pour autant, n’importe quoi n’est pas rien, bien au contraire. N’importe quoi, c’est-à-dire « également ceci ou cela ou tout autre chose », est quelque chose (i.i.i §13, p. 31
这句话可译为
尽管如此,no-matter-what并不是什么都没有。恰恰相反,“无所谓什么”(no-matter-what)——也就是说,“同样无所谓这个、那个或任何其他东西”——就是“什么”(something) (i.i.i §13, p. 31)
但是,加西亚既说“无论某物”是"某物",又说“无论某物”是“无物”。为了增加自己的潜在疑虑,请考虑,
D'où nous pouvons affirmer qu'il est incompatible d'être quelque chose et d'être n'importe quoi : tout ce qui n'est pas n'importe quoi est quelque chose (i.i.i §16, p. 36)
我们将其翻译为
由此我们可以说,既是某物(something)又是无论某物(no-matter-what)显然并不相容。一切不是"无论某物"的东西都是"某物"(i.i.i §16,p. 36)。
再一次,当无论某物就是某物的时候,“既是某物又是无论某物”怎么会不相容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注意加西亚存在论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在第一卷第三部分中得到了最清晰的阐述。请注意,加西亚的"理解"(comprehension)概念在本质上既不是认识论的,也与人或动物的能力无关。在加西亚看来,任何以任何方式包含另一对象的对象都可以说是理解了该另一对象。有了这一附带条文,我们就可以这样说:
主语总是部分,谓语则是整体,是集合。当我说x是y时,我的意思是x属于y,x是y的一部分,x构成了y,x参与了y的事物。
将“存在”解释为“理解”的反义词这一决定的第一个重要结果来自“反对称"(anti-symmetric)关系的产物。看起来,“存在”是一种对称的同一性关系的标志:如果a是b,那么b就是a,以此类推。其实不然!存在是卓越的反对称(anti-symmetry par excellence)。如果a是b,那么b就不可能是a。除了这种单方面性(ce sens unique),“存在”别无其他含义(i.iii,p. 117-118)[注9]。
从这个角度看,很容易就能证明看似矛盾的说法是一致的。
首先,我们来看看“无”是"无论什么"的说法。这对加西亚来说最重要的含义是,如果我们把“无”理解为量化意义上的“无”,而把"无论什么"理解为名称意义上的(name-like)“无论什么”(如前所述,这是他允许的形而上学的结果)。那么我们就是说,所有事物都是如此,它们不进入"无论什么",或者说,所有事物都是如此,"无论什么"不理解它们。
因此,“无论某物"包含在其他事物之中("某物"之中),但其本身并不包含任何东西,这与加西亚的"世界"正好相反,后者是每一事物的容器,但其本身并不被包含。[注10]
鉴于"存在"就是"被理解",而这又是反对称的,如果"无"就是"无论某物",那么(在加西亚看来)"无论某物"并不是"无"。这就意味着,从量化概念上说,无论某物是某物。这正是我们的另一个主张。
现在,让我们恢复前卡纳帕克时代的纯真,把"某物"这个量词看作是名称。为了最大限度地说明这一点,我们将效仿海德格尔,谈论"某物"。那么,说"无论某物"是"某物",就是说"无论某物"进入了"某物"并且"某物"理解了"无论某物"。
同样,加西亚的天才之处在于,卡尔纳普在海德格尔身上看到的模棱两可是加西亚形而上学的结果。因此,让我们考虑一下无论某物就是某物与量化理解的“无论某物”的断言。那么,说无论某物就是某物也意味着“任何事物”都是某物(anything is something),或者像他有时所说的那样"任何东西都可以是某物"(anything can be Something),这是对加西亚彻底反还原论的迈农式本体论挥霍(Meinongian ontological profligacy)的最简洁的陈述!和迈农一样,或许更甚,当加西亚说"任何事物"(“anything”)时,他真的是指任何一个事物(anything)。[注11]对加西亚来说,任何事物,无论存在与否、可能与否、想象与否、一致与否等等,都是事物。我们在介绍最初的悖论时会进一步讨论这个问题。
III.加西亚的悖论
我们已经看到,对加西亚来说,“存在”就是"被理解",而当我们把这一点与他对“任何事物都可以是某物”这一主张的理解结合起来时,我们就会得到进一步的主张,即“存在”就是"被决定"。加西亚对这一观点的辩护以及对反还原论和反辩证法后果的引申,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全书486页的内容,我们无法在此一一详述。我们尤其不会讨论加西亚的两项主要成就:(1)他认为,客体既不是一种实体(substance),也不是一捆属性(bundle of properties),而是客体所理解的事物与理解客体的事物之间的差异;(2)在该著作第二卷中,他系统地将这一差异模型与他的“强度”概念结合起来,解释了令人吃惊的各种现象(如时间、生命、动物、性别、死亡、艺术……)。
就我们目前的目的而言,我们必须把重点放在第一卷第一部分第一章第15节开始的讨论上。在该章节中,加西亚考虑了六种不同的策略来排除无论某物是某物的可能性:逻辑的、语言的、认识论的、文化的、宗教的、道德的/政治的。在每种情况下,他通过指出正是在那一范畴之内决定被做出,以此来反对“某一范畴并不挑选出某物”的说法。换句话说,每一种策略都否定了某物具有加西亚所说的“最低限度的什么"(minimum-of-what)(i.i.i.§16,p. 36),即最低限度的决定。与“无论某物”不同的是,这些东西并不是绝对未定的(absolutely indeterminate)。
例如,对于否认存在真正矛盾的逻辑学家,加西亚巧妙地指出,我们可以区分矛盾的实体;正方形的圆必然是圆形的,而非白色的白则不是。他就是这样为"任何事物都是某物"的说法辩护的。加西亚认为,归结一个决定就是在谈论一个事物。存在就是被决定。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无论某物"可以是任何事物。
但是,一旦我们认为"存在"就是"被决定",加西亚悖论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我们只需考虑一个缺乏一切决定性的实体,并注意到缺乏一切决定性本身就是一种决定。对加西亚来说,"无论什么"恰恰命名了这种缺乏一切决定性的决定。请看一段有代表性的文字:
我们断言"克莱门汀小甘橘是某物","一段、一粒、橙色、重量、统一性、它的下落、两粒、三粒、'克莱门汀'这个词或它的概念都是某物,就像我、你、动物或地球一样",这是什么意思?我们已然假定"克莱门汀"不是另一种东西,它只是某种东西。更确切地说,我们假设"克莱门汀"不是"无论某物"。小柑橘就是这颗小柑橘。但这颗小柑橘并不是那颗小柑橘。因此,这是一个有关某物的问题,是一个有关无论某物的问题。克莱门汀"这个词既不是"澳大利亚",也不是动物,更不是风暴的终点。当这个"克莱门汀"是某物时,它就不是那个"克莱门汀",也不是其他东西。我们说过,"无论什么"都是这个或那个或它的对立面或其他东西。无论某物是某物、任何事物。
克莱门汀不是这个,也不是那个,不是它的对立面,也不是其他任何东西。重要的是克莱门汀是某物,也就是说,它可以是这样或那样,但绝对不能是这样或那样,也不能是其他任何东西。如果一个克莱门汀是无论什么,那么这就不是关于克莱门汀的问题了(i.i.iii§7,p. 61)。
克莱门汀要成为某物,就必须以某种方式被确定,但无论某物的唯一确定性就是它缺乏一切确定性。
这显然是一个表面上自相矛盾的概念,但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加西亚必须接受它。为了阐明思想史上可以说是最坚决反还原论的形而上学体系,加西亚提出了迈农式的大胆主张,即任何事物(无论某物)都是某物。在批判与这一主张不一致的具体形式的还原论的同时,他认为,成为某物的所有必要条件就是拥有某种确定性。那么,“是任何事物”的概念又是如何呢?要使这个概念具有最大的包容性,它就必须缺乏任何决定性。但"缺乏任何决定性"本身就是一种决定性。因此,它似乎既缺乏决定性,又拥有决定性。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