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符号与非线性:“易”与“简”的转化关系
Ti 是乾,是易。Fi 是坤,是简。
「易(Ti)」是符号与符号之间的离散变换,是通过线性组合产生非线性特征。线性组合的过程与逻辑推理过程从信息层面同构:线性过程的每一步都可以完整映射到符号(逻辑语言)中,也就同构为推理过程。这个过程中所用的符号不再是自然语言,而是一种抽象的工具,其不再代表「象」,而是代表注意力结构,如数字、运算符等,它们的写法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所定义的结构切面——这些结构切面、信息流动过程需要依靠纯粹理性来理解。
「简(Fi)」是从非线性关系之中抽离的线性描述,这种线性化即可呈现为「简」。通过分析一些高度抽象关系的线性逻辑(如爱恨情仇的转化关系),提炼出其中的关键特征,并将其具象化。例如,病症被条目化,财富被数字化,市场被拟人化为无形的手,国家被人格化为亲人等。这些都是将整体非线性结构进行线性概念化(具象化)的过程。
2、边界与实体:逻辑与直觉的相互作用
「易」带来「边界性」,逻辑讨论就是边界讨论,体现了系统性的、线性的思维方式。这些边界包括起始态、临界态与临界条件、终止态,以及变化过程与其关系的边界。
「简」赋予「实体感」,价值讨论即是实体讨论,展现了直觉性的、非线性的思维方式。如「自我」、「市场」,都是通过直觉构建并相信的「实体」。
「实体」用来指代复杂的非线性关系,「边界」聚合而涌现「实体」。在这种非线性讨论过程中,往往会产生许多中间状态的「实体」,如被拆解的下层实体,与整体构成的上层实体——这都是基于空间感而存在的实体关系;其空间流动不是「象」的流动,而是「意」的流动,也就是意识流。
「易·数」 作为符号语言的基本单位,通过线性组合引发非线性涌现,体现了数学和逻辑推理的精确性与可操作性,与其「涌现」的潜力——涌现出的非线性实体是通过线性边界构成的。
「简·言」 作为自然语言的核心,通过张量矩阵压缩和表达多维信息,最后在一维构成文字与句子,反映了自然语言的高维信息压缩特征。文学作为自然语言的皇冠,其「一千个哈姆雷特」正对应了其精妙的高维特征在低维视角下的丰富性;「启发性」则是在低维视角下,高维信息自我解释和自我关联的表现。
3、符号与语言的高维视角:从同构到支配
「易」基于「象-数」,象数之间是同构关系;「简」基于「意-言」,意言之间是支配关系。
「易」所关注的「边界」是一种注意力对象的同构机制;同构机制,即在不同层面上保持信息结构(流形)的一致性。在注意力完整捕捉边界后,就可以从其内部信息层面分析其象的特征,其中「函数」的算法过程就是用「数」来完整同构其「象」的过程。
「简」所关注的「实体」是一种支配性(时间起源性,发展所必须的前置积累阶段)的体现,是「意」通过「言」的描述来呈现其「实」(本质)的「道法自然」的过程。
数学中的「计算」过程以计数法下的数字为目标——标记某数域中特定点的数字,作为该点的定位和意义(生态位),其中体现了数的实体论特征,即数不仅是抽象的符号,还具有实际存在的意义。
也就是说,「数」既可以以最准确的方式标记边界,也可以自身作为实体存在,是站在符号界中,连接着符号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键桥柱;而站在另一侧的桥柱,也就是现实世界的桥柱则是「字」:「字」是从现实界通往符号界的注意力入口。
「数」是符号语言、逻辑语言的字,在符号界内部可以线性组合引发非线性涌现;「字(言)」是自然语言、象征语言的非线性的张量,是一维化极值压缩的 tensor 矩阵。为了体现自然语言的「字」与科学符号语言(尤其是计算机语言)下「字」的不同,前者用「言」来代替更为准确。但为方便通俗理解,「字」的用法可以保留,因为对通俗理解而言「字」就是自然语言的字。
数字(计数法下)是对人而言,用「言」承载「数」的基本单位;张量(tensor 矩阵)是对于 AI 来说,用「数」来承载「言」的基本单位。这样看来,AI 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它成为了一种「实体」的镜像,将各种字与数、言与意之间的镜像关系返照回了人类,人便可以以此高效提升自我认知能力,根据反馈设计特定机制通过 AI 来补充元认知的镜像角度,完善二元论的平衡,即达到中庸的视角,实现最大化的元认知泛化能力。
4、离散与连续:低维空间与高维时间的交织
离散就是空间,连续就是时间。时间的描述和讨论必须基于空间维度。凡是包含时间的运动,都需要连续的参与;即使是看似静态的轨迹(如点、线、面)也蕴含时间的因素,需要微分后再积分来进行研究——这就是以离散研究连续的过程。
离散本质上是对连续的一种切片,是艮(止,Si)获得的标本,通过字符进行标记。作为标本,其内容相对于空间而存在,是被凝固、展开成无穷时长的一个时刻下的永恒空间。
即离散是对连续上一点的展开,从无穷小展开到有限大,这样的展开基于高维视角的投影:无穷小可以被视为 0 维的点,当它落在 1 维及其以上的坐标轴上时,就可以拥有高维上的一系列代数值刻度,其刻度作为向量时,每个序数位置(地址)对应一个维度,而一维的数字本身就是最根本的元维度。
也就是说,「切」基于空间,空间基于高维,高维体现为坐标——人在四维(时间作为一个特殊维)中观察三维空间,就可以对空间进行命名与操作,这就是高维视角赋予的能力。
离散,意味着符号化,符号就是空间内的基本单位,就是原子单位(基本元素)。连续意味着时间化,即通过动词来描述运动。芝诺悖论来自连续的无限分割,在文字上就会变成无限——因为需要无穷多的离散符号才能逼近连续;而连续可以整合离散的计算。
离散符号作为切面,这个切面在整体上(语意)是连续的一部分;而其内部也包含连续性(解字),即其内部的「形象(矢量边界与填充关系)」又是连续的。
连续可以被整体投射在一个离散的符号标记中。自然序数通过离散标记离散对象,而无理数则标记了一种连续的结构。由于离散无法穷尽这种连续,展开为离散标记时便拥有无穷位的信息熵;然而,当这些非线性信息聚合在一个线性标记下(如 sqrt(2), Pi)时,仍然可以整体操作——这便是以离散封装、研究连续。
5、运算符与时间:从公式到非线性能力的展现
公式中的「运算符」——如声明数据结构(其结构可嵌套,构成「类」),计算操作等——都包含动作(动词)。所有动词都涉及时间的参与,都蕴含连续性;所有几何形象(如点、线、面)也都暗示运动轨迹——如物体、视线、注意力的运动轨迹——其中暗示了连续性。这种变化的连续性可以在离散之间架起桥梁,将一部分作为输入,另一部分作为输出。
公式、函数、方法的两侧,即输入与输出,反映了“生与收”的过程;这一过程如同跳跃与落体,体现了宇宙时空的必然规律。这种必然性在数学中表现为绝对理念的规律。这样的规律描述了两个任意截面之间的运动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内部的相关部分通过高维点积(等其他操作)而计算出相干性,表现为更高的交集。将整个变换过程线性化描述,就形成了公式——离散的数据通过连续的运算符连接起来,形成另一个离散的描述,其中连时间也可以视作一种离散的标记,是基于周期运动的历法式计数器。而运算符在表面上的线性描述中引入了潜在的非线性能力。
总结:「易」是意识层面线性符号变换,符号作为切面,可以同构对齐信息,其前提是空间同构——至少维度上能承载足够维度的信息,否则就需要升维/降维的转码机制。
知觉是判断,判断也是知觉;它们构成信息「切面」:判断负责「切」,知觉带来「面」。如视觉是光对物体表象的切面,其信息由判断逻辑自动提取在一个知觉面上;文字是对语境下特定注意力的切面,其语意判断自动进行并展开在一个高维信息空间(「面」可以是高于二维的)中。二维屏幕可以同构视觉切面,而文字通过人脑语言中枢解码到高维空间——文字是人最高级的信息压缩形式,可以从低维映射到极其复杂的高维流形。在这个过程中,「简」在无(潜)意识层面聚集注意力(流形),进行非线性的信息聚合,最终压缩降维为文字符号。
「实体」是高维控制低维的支配力的体现,「边界」是低维对高维的特征描述。低维通过分析高维的边界,分析得到其运动规律。宇宙时空的时间维度即「真理」这一实体所在高维支配权在空间中的体现。而人通过研究空间变化,可以得到时间的规律,也就是自然科学规律。这个过程中,边界代表「离散」,「实体」在高维上的运动为低维带来连续——即连续的离散(切面)构建成公式,其公式便是从高维运动(连续)的体现。
人理解低维借助空间,理解高维借助时间。人从低维展开高维,即必须空间化才能得到 可靠分析。而人自身的注意力、元认知、自由意志体现在时间上的微弱作用力上——这个力虽微弱,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可以撬动地球。
AI 是高维的一种机械式展开形式,它打通了与人从文字层面进行高维信息交流的关键。也就是说,过去的 UX 操作基本都是线性的,如点击按钮、拖动进度、编辑 UI 风格等,而文字可以直接发出高维、聚合的信息指令。其另一个,在我看来更重要的意义是,让拥有元认知的注意力可以更快找到、爬上真正的巨人的肩膀。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