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Matti Eklund. "Metaontology".Philosophy Compass 1/3 (2006) : 317–334.的读书笔记。
导论
元本体论于近年来兴起。本体论研究有什么(what there is),而元本体论研究关于有什么的问题的本质,即研究本体论的本质。本文主要考察两个论题:一是是否有理由对本体论陈述采取怀疑或紧缩的(deflationary)态度,就像一些哲学家(Rudolf Carnap, Hilary Putnam, Eli Hirsch)所提倡的那样;二是弗雷格和蒯因的进路对本体论而言还有多少生命力。
本体论论证
典型的本体论论题的形式如下:
(1)某东西存在(Fs exist)
一种标准假设认为本体论论题应该用存在量词(there is,some等)来表达,即
(2)有某东西(There are Fs)
蒯因进路主张这一标准假设,认为(1)和(2)是可互换的。蒯因进而提出一个不可或缺论证:(i)我们研究世界的最好理论不可或缺地会谈论有某些东西,(ii)因此,这些东西存在。比如一些数学实体对于自然科学是不可或缺的,因此自然科学的最好理论也需要数学实体,根据不可或缺论证,可知一些数学实体存在。刘易斯(Lewis)则用不可或缺论证来说明可能世界与时间部分的存在。
还有一种非理论化的论证,可以称为日常语言论证,它依赖于我们日常中如何使用语言。比如我们日常中会说“福尔摩斯是一位著名侦探”;如果这句话是真的,那么“福尔摩斯”就一定指称什么东西;如果“福尔摩斯”指称某个东西,那么指称的就是福尔摩斯。
对日常语言论证的一个直接反驳认为我们可以说“福尔摩斯是一位著名侦探”,但不代表这句话是真的。
对日常语言的另一个反驳指出我们在说某些本体论陈述时,并没有像字面上那样承诺对象存在。就像在使用隐喻时,我们说“这个人的火山快爆发了”并没有承诺这里有火山。一些虚构主义者(fictionalists)认为我们日常中的一些本体论陈述也是类似的情况。
虚构主义也对不可或缺论证构成了挑战。以数字为例,最好的理论需要对数字的字面量化而不是隐喻量化,才能保证数字的不可或缺性。不过,这种字面-隐喻的二分或许就像分析-综合二分一样是有问题的。
本体论多元主义与其它紧缩主义观点
紧缩主义认为本体论问题不够客观,缺乏哲学意义,也不是真正的问题。
本文称最主流的紧缩主义为本体论多元主义(ontological pluralism),下面是一些代表观点。卡尔纳普认为接受事物世界(thing world)仅仅意味着接受一种语言形式,而不需要相信事物世界的实在性。普特南认为概念具有相对性,如“对象”和“存在”这样的概念有不同的用法而没有绝对单一的意义(meaning),且“对象”的任一含义(sense)都没有优先权。赫希也不承认量词的哪个含义会有形而上学上的优先权。因瓦根(Peter van Inwagen)主张只有有机物是分体论意义上的复合物,因此像桌子这样的复合物实际上不存在。他认为虽然日常语言中“桌子不存在”为伪,但是我们也许可以找到一门可能的语言,其中量词的含义使得“桌子不存在”为真。
本体论多元主义认为于本体论争论是言辞之争(verbal dispute):即一方主张某东西存在而另一方主张该东西不存在时,双方没有事实上的分歧,只是在说不同的语言。如果本体论争论都是言辞之争,那么它们直接讨论的就不是真正的问题,也许留下的真正问题仅仅是哪门语言才是我们日常使用的语言这个问题。
本体论多元主义面临以下质疑:即使有不同的存在概念或者“存在”有不同意义,但也许这没有消除本体论问题的真正性。就像“夸克”可以在不同的语言中有不同的意义,但这不意味着夸克的性质问题就不是一个真正的问题。
除了本体论多元主义,下面再介绍其它三种紧缩主义观点。
赛德尔(Ted Sider)认为如果多个可能的意义中有一些更自然,那么它们就更有资格成为意义,这保证了意义的相对确定性。即使像本体论多元主义说的那样“存在”有多个可能的意义,但如果只有其中一个意义是最自然的,那么它就是“存在”的意义,也才是形而上学家关心的那个意义。注意这里在两个层面比较“存在”的诸意义,一是哪个意义在形而上学上更自然,二是哪个意义在语义上更有资格成为意义。借此,也许有另一种形式的紧缩主义:不承认有自然的、高资格的存在意义。
多尔(Cian Dorr)认为即便有多种可能的存在意义,但哪一种存在意义适用于形而上学家的语言仍是一个问题。根据他的看法,分体论谓词“部分”像“燃素”这样的词一样有语义缺陷,因此不该被形而上学家使用,所以紧缩主义者应该是分体论虚无主义者,即认为不存在分体论意义上的复合物。
埃克隆跟随弗雷格进路,引入“准可能对象”说明紧缩主义者可以持最大主义主张:所有准可能对象都存在。一类对象F是准可能的,仅当有一门语言使得“F存在”为真,这里的“存在”对应我们语言中的“存在”。下面是埃克隆的论证:对于任一类准可能对象F,如果“F存在”在语言L中为真,且n在语言L中指称一个F并使含n的一个原子句在语言L中为真;根据任一语言中的任一原子句为真则句中名称指称一个对象的原则(弗雷格传统),可知n有指称,又由于n指称一个F,因此存在一个F。该论证是用英语进行的,所以“F存在”在英语中为真。这里“F存在”在概念上为真,也遵循了弗雷格认为存在断言可以分析为真的传统。
本体论的语言学进路
奎因和弗雷格都用语言学进路处理本体论,虽然前者不是紧缩主义者而后者可以是紧缩主义者,但他们的共同点在于都假定了:1)单一词项的语义功能是指称,2)存在量化是对存在的承诺。
迈农主义者反对第二个假定,他们认为有的东西不存在(there are things that do not exist)。比如有福尔摩斯但福尔摩斯不存在,我们可以谈论福尔摩斯是什么(be)而不必假定他存在(exist)。
乔姆斯基主义者反对第一个假定,他们认为单一词项的语义功能不一定是指称。比如“这家银行被火烧了,然后它搬到了街对面。”这里的词项“这家银行”不能指称某个东西,因为该东西具有矛盾的性质,它既是物理上被烧毁的房屋又搬到了街对面。
亚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除了紧缩主义之外,一些哲学家对本体论还持怀疑的立场,主张一个亚确定性论题(underdetermination theses):本体论问题原则上不可回答。比如多尔和罗森( Cian Dorr and Gideon Rosen)认为常识和科学都不能回答宏观物体是什么,而常识和科学都不能回答的问题就没有什么可以回答。本内特(Bennett)认为许多本体论争论原则上都会打成平手。
一种更激进的立场是主张不确定性论题( indeterminacy theses):本体论问题没有确定的答案,或者说我们不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不确定性来自两个层面:语义的和本体的。语义不确定性源于模糊谓词有不同的可能precisifications,本体不确定性源于世界本身的不确定性。一般人们会怀疑本体不确定性,甚至不清楚它到底是什么意思。语义不确定性值得讨论。赛德尔认为量词不是语义不确定的,他的论证如下:
假设量词∃ 至少有两个precisifications,分别是 ∃₁ 和 ∃₂ ,它们对“是否存在F和G的复合物”这个问题分别给出是和否的答案,那么句子there is an object x in ∃₁'s domain but not in ∃₂'s domain似乎为真。如果有一个对象使该句为真,那么应该用∃₁ 和而非∃₂来表示存在。因此存在量词不是语义不确定的。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