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
超小超大

哲学

亚里士多德这样说:“实体是那最主要、第一位、最重要而言者,它既不谓述一个主词也不在一个主体之中,例如,这一个人或这一匹马。”(1)“实体”具有几个方面规定性的特征:第一,原初性,“实体”是既不述说一个主体,也不依存一个主体的东西。第二,单一性,表示“这个”即“个体”。第三,独立性,这种独立性不仅体现在它的上述两种特征上,而且也体现实体自身没有对立物,没有程度上的差别。(2)

亚里士多德把严格意义上的实体,也就是“第一实体”,界定为个别事物。而能够包含这些个别事物的“种”(eidos/species)和“属”(genos/genus)则被看作“第二实体”。(3)第二实体虽然概括了第一实体的共同性质,比如人这个概念概括了古往今来所有人的共同性质,但是第二实体却是位于第一实体之中,无法脱离第一实体而独立存在的。(4)

按照柏拉图主义的看法,这些最普遍者是我们理智的对象,而具体的个别事物则不过是感觉的对象。同时,这些最普遍者具有一种“存在论”上的优先性,“个别事物”的存在要依赖于这些最普遍者。

《范畴篇》却把“个别事物”看作“第一实体”,相应地其“种”“属”则成了“第二实体”。因此,亚里士多德《范畴篇》第5节的实体理论似乎具有一种明显的“反柏拉图主义”特征。(3)

“严格意义上的实体:形式还是质料?”(4)

如定义房屋,必须提到砖瓦石头,即房屋是由其制成的(质料)能提供遮蔽或保护的(形式)东西;如定义灵魂,必须提到躯体,即灵魂是作为潜在的躯体的现实。(5)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看到、听到或闻到一个个具体的事物,它们都有各种各样的属性:有些属性是外在和偶然的,譬如它们的具体颜色、长度、运动或静止状态等等;有些属性是必然的,譬如它们一定有颜色、长度、运动或静止状态等;有些属性是本质性的,譬如它们的内在原理或结构,或者用亚里士多德的话说,就是“形式”(eidos)。譬如,当我看到眼前有一座房屋时,我总是不假思索地认定,这个房屋是一个存在着的东西,也就是实体,它不仅有颜色、形状、亮度、运动或静止等属性,而且还有它的本质,也就是房屋的结构或原理。在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中,房屋的外在或偶然属性的变化不会影响它作为实体的独立存在或实体性,比如说房屋是高还是矮,是黑还是白,是动还是静等;但是,一旦这个房屋的内部结构发生根本变化,比如说,房屋倒塌了,那么它就不再是房子,也就是说,这座房子的实体性将不复存在。推而广之,这种朴素的实体学说以及相应的形而上学适用于一切事物。(6)

如果我们把口才很好、身高2.26米、在NBA打了9年球、叶莉的丈夫等等这些属性统统剥离掉之后,姚明还剩下什么呢?也许有人会说,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篇》,还剩下作为载体的实体啊。可是这个光秃秃、赤裸裸的载体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你是不是脑子里空空如也,完全想不出它是什么样子?如果此时引入亚里士多德的形式/质料说,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这个赤裸裸的载体也即这个实体就是纯质料本身。当然,我要强调的是,这只是一个逻辑分析的结果,因为你甚至无法想象纯质料是什么样的。初生的婴儿虽然是个肉团一样的质料,但他也还是有五官和四肢的,换句话说,他也有形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纯质料;同理,采石场的大理石也不是纯质料,它也有一定的形式。所谓的纯质料,就是要剥离掉包括长、宽、高在内的所有属性,可是这样一来,就什么都不剩了。就像W. D.罗斯教授所指出的,赤裸裸的质料既无法独立存在,也没有个体性,它不是“这一个”,而这些特征都是《范畴篇》中的实体定义。所以,如果将所有的属性都剥离掉,分析到最后,你会发现,这个实体只可能是一个没有任何形式性的、作为纯质料的载体。但恰恰因为赤裸裸的纯质料不具备任何的规定性,所以它不符合实体的标准。这样一来,关于实体的思考就一头扎进了死胡同。(4)可以设想,在一个没有“笔”这个形式存在的世界,比如在原始人的世界,即便我们拿一支笔过去,它也不可能作为“笔”而存在。这还只是“笔”这一种形式不存在的情形,在原始人那里,笔不作为笔存在,却可以作为武器存在,但我们完全无法设想一个所有这些形式全都不存在的世界,尤其是善恶、真假、美丑这些根本形式。而实体其实就是世界上的一切形式的根本统一性,或者说善恶、真假、美丑这些方向性形式的总方向。在这个意义上说,一个没有实体的世界是完全不可设想的。(12)

在《形而上学》中,亚里士多德最终明确认为只有形式才是严格意义上的实体。这意味着他放弃了《范畴篇》的结论,而且进一步意味着亚里士多德向柏拉图主义做了更大的让步,因为“形式”更接近于柏拉图所说的“理念”。(4)柏拉图确立的方式是寻找到理念的元素,即一和不定的二;而亚里士多德确立的方式是寻找到一个无质料的、永恒的、运动的实体,推动而不被推动,作为目的而推动,它产生了宇宙。(7)

亚里士多德基于可感实体是自然生成物的观点告诉我们,事物的本质恰恰就是事物在其自然生成的变化运动中所实现出来的自然本性。一个事物是怎么样的,这与它是怎样具体地生成和变化的有关;它在它现实的生成变化过程中所实现出来的它的自然功能,就是它的本质。一旦这样来审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本质就不再是一个抽象物、一个静止孤立的存在;相反,事物的本质是在其自然生成的运动过程中实现出来的,一个事物不是静止僵化地摆在那里,它总是在不断地实现着自己,而它的本质也就体现在它的这种自我实现过程之中。由此,亚里士多德就引入了潜能和现实的概念。这表明正是由于事物的本质寓于它自身的生成过程中,从而,它就有一个从潜能到现实的实现过程。当事物处于潜能状态时,事物尚缺乏它的本质规定性,不具备明确的形式,于是它就以质料的方式表现出来,从而质料就是形式的潜在状态,它具有成为某种形式的可能,但是这种可能尚未实现出来。反过来,当事物处于现实状态时,事物就获得了它的本质规定性,具备了明确的形式,原本潜藏在质料中的那种成为某种形式的可能现在成为现实,从而形式就是质料的实现状态,它将潜藏在质料中的形式可能性实现了出来。由此,形式和质料之间的关系就不再是一种僵硬、对立的关系,仿佛一个机械地加到另一个之上。相反,在一种基于自然生成的关系中,形式就是质料,质料就是形式。当形式尚未实现出来的时候,形式就是质料;当质料自我实现自身的可能性时,质料就成为形式。形式是从质料中自然生长出来的,而不是被外加上去的。(4)

“尽管斯宾诺莎使用了与亚里士多德一样的术语,但他却从根本上颠覆了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形而上学体系:运动和静止作为谓项先于个体事物,而个体事物作为样态仅仅是运动和静止的结果,完全丧失了实体的地位。”(7)

公理一:一切物体或是运动着或是静止着。

公理二:每一物体的运动,有时很慢,有时很快。

表面上看来,斯宾诺莎的这两个公理不过是对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实体概念的简单重复:物体是实体,而运动与静止、快与慢则是它的外在属性,并且依赖于它而存在。但事实上,斯宾诺莎的意思刚好相反。在他看来,运动、静止和快慢速度都是广延属性的“直接无限样态”,而物体则只是广延属性的有限样态,因此前者在本体论和认识论都优先于并且独立于后者。也就是说,物体需要通过运动和静止以及快慢速度来界定,而非相反。(6)在斯宾诺莎的哲学中,实体就是不仅独立存在而且通过自身被认识的东西,而属性则是实体的本质。实体本身包含了无限多的属性,每一个属性都表现了实体的本质。因此,属性本身就等同于实体,而不是作为某种性质寓于实体之中。反过来说,实体也不是可以脱离属性而存在的孤立主体,而是必然表现为属性,甚至等同于属性。(8)

所谓“表现主义”,是指斯宾诺莎哲学中的实体并非一个抽象的原则,而是活生生的表现过程。(9)德勒兹指出,实体-属性-样式的三元结构本质上是一种“表现”与“被表现”的关系:属性作为实体的本质是实体的表现,样式作为属性的分殊是属性的表现。“表现(exprimer)”也就是力量的“展开(explicare)”。(10)在这方面,德勒兹依然深受斯宾诺莎影响。斯宾诺莎在《伦理学》中主张,“上帝的力量(puissance)就是上帝的本质本身”。(11)德勒兹经常以白墙为例。一方面,白墙的白色作为性质是不可分的,不能说白是由许多广延部分组成的,就像手机由许多零件组成一样。另一方面,白包含无限多的白度,白度即强度。灰白、亮白都是白,但因不同的强度而彼此区分。10厘米是广延量(quantitéextensive),它可以分为10个1厘米。10摄氏度是强度量(quantité intensive),它绝不是由10个1度相加而成。如果用“存在”代替“上帝”或“白”,用“存在者”代替“样式”或“白度”,那么可以说存在即力量,存在者即力度。(11)

相较于17世纪的“主流”,莱氏的观点颇有新意,即“每一个实体都有一活动的力(vim agendi),确实每一实体都总是在活动”。如此,莱氏是将“力”奠基于“实体”而非具有广延属性的“物体”。(13)在莱氏看来,实体中只有“力”才是某种实在的东西,而时间、空间和运动等并不是凭借其“自身”,而是要么通过神圣属性、要么凭借受造实体的力才能成为现实的。(13)莱布尼茨对笛卡尔主义的全面反驳的一个最终结果是:真正的个体必须按照力和活动的概念来描述,而不是按照广延来描述。(14)莱布尼茨动力学的基础就是“力”对“力量”“潜能”概念的扬弃。确切地说,莱布尼茨的“力”既是斯宾诺莎的“力量”的单子化或毋宁说持续样态化,又是亚里士多德“潜能”的实现化、无穷阶次化与主被动同一化。(15)莱布尼茨承认自己在有意识地召回在“现代哲学家”那里遭到诋毁的一些古代和经院哲学中的概念,正当地使用它们,能够帮助我们找到实体——真正的单元和统一性原则——的本质规定。这些概念旨在将实体描述为一种力、努力和欲求,即一种内在的活动原则、一种原初性的活动能力。力不应被理解为某种偶性的、派生性的东西,即某种依附于实体的性质或属性,而应被理解为实体自身。(16)

在黑格尔看来,斯宾诺莎的实体形而上学结构就是由“实体-属性-样式”表现出来的 “普遍-特殊-个别”的三重逻辑结构。(17)然而,样式不应是回溯到实体,而应是返回到实体,在这种返回中,样式就是实体。但 在斯宾诺莎的哲学中我们只能看到一切都被投入到那个黑暗的深渊,没有任何东西从那里逃 脱出来。这种一元论哲学并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因为实体、属性、样式在斯宾诺莎看来 ,只有实体是真实的,属性是实体的本质,样式是实体的分殊,一切都以实体为原因,一切 都要回溯到实体之中。所以黑格尔把斯宾诺莎的实体称作是“毁灭的深渊,没有任何东西从 中跑出来”,属性与样式只是直观式地从实体中抽象出来,而并非从实体中发展出来,因 此它们没有自身的真实性。(17)黑格尔正是由于将实体理解为绝对者以“自我返回”的方式自我展开的历时关系系统,将无限理解为否定之否定的无限化“过程”的缘故,“才会将属性理解为无限化中的一个一个对立环节”,从而系统地(有意地)误解斯宾诺莎的属性概念。(18)

如果说黑格尔所理解的实体是“自因”关系性的无限化历时运动,以至于“绝对者被阐释为这样一种主体,此主体在一种穷尽性话语中不断返回其自身,这样,此主体就可以在它自身内展开它所能够展开的全部矛盾,并通过这些矛盾引导精神达到其实际的完满性”,那么,斯宾诺莎的实体则是自然(物质原因性)本身共时性的完满原因性,它永远同一地存在于万有之中。(18)在斯宾诺莎这里,实体是有无限多无限属性的统一性,实体与属性之间、每个属性之间并无上下级的隶属关系,任何两个属性之间也不存在否定关系(每个属性是在其自身之中的无限者,以其自身方式表现着实体),但黑格尔不仅将属性解读为由概念化加于实体的外部反思形式,而且也让“无限多属性”缩水为“思想和广延”两种属性,进而让实体作为诸环节的无限化过程统摄起这两种属性,两种属性也在实体的这一无限化过程之中形成对立并进入“否定之否定”的目的论运动之中。(18)这就是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思考属性的方式——从属性的相互否定必定得出属性之间的否定性特征。因此,在黑格尔看来,实体首先是这些环节的简单集合,其中的这些环节在将它们揭示为对立之前,仅仅是处于面对面的、相互外在的冷漠之中。(18)

在耶拿“逻辑学”中,黑格尔将实体表述为一种“对比关系”(Verhältnis),也就是说,诸环节的无限性。(18)在黑格尔看来,我们必须把实体思考为统一与对立的统一体,或者说量(纯肯定的单位)和质(排除性的否定单位)的统一体,或自我同一与差异的统一体。黑格尔将实体思考为它自身的无限化、思考为一个过程:实体的可理解性也就在于这种绝对变易性,实体总是从一化为多同时通过否定的否定而由多返回一。(18)

在黑格尔的目的论真理观看来,实体的矛盾展开与真理的生成,是实体的主体化过程,也是主体在“事后”对自身意义的“辨认”。(18)在黑格尔这里,他对思想的定义将思想简化成了绝对者自我实现的纯然中介,只有从“历时”性的绝对者自我返回的结果中,从事后发现思想现实性的意义。(18)在黑格尔看来如果我们仅仅说“上帝是永恒的”,我们将只是获得“一个毫无意义的声音,一个空洞的名称”。因此,“只有宾词说出究竟上帝是什么之后,这个声音或名称才有内容和意义;空虚的开始只在达到这个终点时,才是一个现实的知识”。在此,我们获得黑格尔意义上的主体的另外一个内涵,即作为一个主词,或者说一个空洞的命名而存在的主体。这个主体,在黑格尔看来,这个主词只能是被“揣测”到的,显然“揣测”的说法表明了主体是预先被命名的,“揣测中的主体被当成一个固定的点,宾词通过一个运动被粘附在这个作为它们的支持物的点上”。

在此,主体变成了一个预先的命名,一个等待内容填充的形式。而这一主体的内涵显然与齐泽克所推崇的拉康的主体概念有了家族相似性。(19)这种所谓“事物回到自身”的同义反复姿态实际上是一个命名。当我们将各种实证的特征综合在一起,我们仍然不会得到这个事物。要得到这个事物就必须为这个事物加上一个名称。例如,当我们说到某个人的时候,即使我们把这个人的所有实证特征都表达出来,我们仍然无法确定就是这个人,只有当我们说出名字的时候,这个人才被确定下来。(20)我们面对纷繁复杂的事物的偶然的发展过程,但是当我们来理解这个发展过程的时候,我们就回溯性地将这种偶然过程设置为必然性,而我们将之设置为必然性的时候,赋予它一个名字,这个名字并不代表任何意义,而是一个虚空的能指。本来杂乱无章的东西经由这种设置就变成了井然有序的东西,实体变成了主体。这也是实在界的符号化的逻辑,是能指链被虚空能指所缝合的逻辑。所谓的实体,在拉康那里就是实在界,而所谓的主体,就是对实在界的符号化、意识形态化。(20)因此,从偶然性到必然性的转化,并非给偶然性增加了新的东西,而仅仅是一个命名,是回溯性地命名了偶然性的内容,通过这一命名,偶然性变成了必然性,因而在这个意义上,命名是一种纯粹的述行性行动。(20)

引用文献:

(1) 聂敏里 | 亚里士多德《范畴篇》中的实体理论——对《范畴篇》第5章的研究

(2) 论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及其意义

(3) 论“新柏拉图主义”对亚里士多德《范畴篇》中第一实体“优先性”的解释

(4) 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实体及其争论

(5) 吕纯山 | 亚里士多德论复合实体的定义 ——从自然哲学著作出发

(6) 吴增定 | 实体与事物 ——重思斯宾诺莎对亚里士多德主义的批评

(7) 讲座总结 | 吴增定:实体与事物——对斯宾诺莎哲学的一种现象学反思

(8) 吴增定 :斯宾诺莎哲学中的实体与样态

(9) 重估对斯宾诺莎形而上学的研究:从必然性到自由意志

(10) 吴功青丨动与静:斯宾诺莎的实体之争

(11) 孟强 | 德勒兹与单义存在论

(12) 论斯宾诺莎实体学说的内在性预设

(13) 李志龙丨17世纪的另类世界图景构造——莱布尼茨的力本体论

(14) 莱布尼茨的动力学与神性的宇宙

(15) 丁耘|莱布尼茨与力量现象学——从连续体迷宫出发的研究

(16) 李华 | 莱布尼茨的实体学说与上帝观念 ——略论前定和谐系统的整全性

(17) ​薛刚 ||实体的力量与深渊 ——黑格尔对斯宾诺莎哲学的两个论断

(18) 赵文 | 《黑格尔或斯宾诺莎》:皮埃尔·马舍雷的跨越性批判

(19) 学者文集|夏莹:试论齐泽克对黑格尔“实体即主体”的拉康化解读

(20) 学术马苑丨李西祥:“实体即主体”:齐泽克论作为意识形态的黑格尔本质逻辑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

相关小说

黑爷求别痞 连载中
黑爷求别痞
如素的风
黑爷身份:神秘莫测的传奇人物,拥有强大的实力和不可深测的背景。性格:冷酷而潇洒,不羁中透露出几分温柔与宠溺。他看似玩世不恭,实则内心深藏不露......
2.2万字3个月前
奇眠者 连载中
奇眠者
原野稳
写步临笺发现学校里的人一个一个的都失踪了,而他们的父母都没有他们的记忆,直到轮到自己也消失了,她发现自己被困在梦境里。无法走出来,有一天遇到......
1.3万字3个月前
喜美:我在恐怖游戏里当主角 连载中
喜美:我在恐怖游戏里当主角
雾小渺wu
「喜美同人文01」——推推隔壁《喜美:童话镇》/本书开写于2024.9.4【不定时更新】-宋喜星×简喻美【双强】[双强+HE+爽文+幻想]-......
2.2万字2个月前
末世重生之组团求生 连载中
末世重生之组团求生
游客1583206612428
天灾+末世+囤物资+虐渣+cp+虐心+复仇+开局不圣母+误会重重。末世降临,这种天灾笼罩着整个蓝星地球。一,这是一场全球性的灾难,刚开始的时......
11.7万字2周前
抱歉,徒弟有点多 连载中
抱歉,徒弟有点多
浔眠Dorment
【修仙+大女主+狗血+打脸】江予瑾X玄苍五百年过去了,以为死对头终于死了打脸,江予瑾好不容易决定从山上下来逛逛,结果处处受阻……没关系,我有......
0.3万字2周前
际缘 连载中
际缘
钰柳州
【双男主】+【回忆杀】+【小甜饼】+【幻想】霁清轩和顾闫旭认识,相识许多年,却在结婚几年后出轨。顾闫旭在医院好似出现了幻觉,看到了18岁的霁......
2.0万字6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