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简称 adverbial theory (of perception) 为 AT, sense-data/ sense-datum theory 为 SDT,representational theory of perception 为 RTP。
其实吧, 这个问题很偏门,在今天的学术界,就我所知,无论是 SDT 还是 AT 都属于比较冷门的理论系,在今天已经没什么支持者了。在 [1] 这样丰富而前沿的文本中直接把 SDT 丢在了 historical 部分(而例如 RTP 和 (perceptual) disjunctivism 就被归为 contemporary 部分),AT 在这本一千多页的书里只有两篇文章有提到(其中一篇还在介绍 SDT 的那篇里仅出现一次关键字)。所以个人建议不需要太纠结于 AT 和 SDT,有个印象,知道个大概就够。
这一块的相关文本,尤其是近几十年(大约30年吧)并不多。原书里大致都有涉及( Further Reading 那部分里全都有,不过不看也没什么关系),所以我在这里主要提供一些细节的文本梳理,针对原书或者题主的笔记的一些整理和注释。当然一些形而上学和心灵哲学的相关背景知识是需要的,不过知觉哲学本来就是一个进阶课题,而且因为我在这里做的很细,所以可能比较复杂,不过正如上一段所说,不用太纠结。
#:正文
我们顺着原书的逻辑顺序。
#:Ⅰ
第一个问题,原书提供了对 AT 的两种理解方式,一种是把知觉理解作一个 event 的属性,一种是理解作主体的属性,这两种理解方式(它们对应于对知觉这个概念的两种理解,一种是把它理解作一个动作或者行为,一种是理解作被知觉的对象或者经验等等)对于 AT 的充分性以及它们的区别是很容易理解的,所以需要考虑的是是否还有其他选择。
回答是否定的,因为我们不能把这些属性归于其他任何东西上,无论是 sense-datum 还是外部世界中的对象。另一方面,像 states of affairs 和 facts 之类的都是 abstract objects,而 events 是 concrete objects,把知觉的 properties 归于抽象实体对于解释知觉也没有任何作用。
在我所看到的文本中,对 AT 的解释大多是第二种,即知觉是主体的性质或对主体的 modification ,不过第一种解释也是完全可能的。除此之外,这两种解释以完全相同的方式受到 many-property objection 和 complement objection 的攻击。
第一种解释需要承诺 event 的本体论地位,以及我们能够把性质归于 event 或者 event 本身可以具有属性,但它不需要给予 event 基本的 (fundamental) 本体论地位。而第二种解释则完全不需要承诺任何更具体的本体论观点。这里要注意的是,这种解释不需要预设关于自我的本体论问题的任何立场,它可以认为自我不存在或是一类实体。除此之外,尽管都涉及 property,但两种解释对于 property 到底是柏拉图式实在的还是唯名论的是完全中立的。
#:Ⅱ
第二个问题即 AT 和 qualia 之间的关系。
首先,原文里说,AT 曾被认为承诺了物理主义 (physicalism or materialism) 一元论,为什么呢?
qualia 这个概念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理解作 quality/ property of sense-datum,而 AT 在这段时间里又是作为 SDT 的反对者出现的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反对常常并非来自形而上学,而是认识论的考虑:AT 在很长一段时间被认为是一种 direct realism,作为拒绝 SDT 导致的 veil of perception 带来的怀疑论问题而出现的一种知觉理论),又因为很多哲学家认为 SDT 和物理主义是不相容的(或者基于 SDT 反对物理主义),因此 AT 就被视作一种 anti-anti-physicalism 的理论。在这种意义上,它经常被认为是承诺或者支持了物理主义。但严格意义上,正如我们将看到的,情况并非如此,甚至恰恰相反。
AT 和 SDT 的争论历史悠久,最著名的是 Sellars 和 Frank Jackson (提出 knowledge argument 的那位)在上世纪70年代的一系列争论(当然,其中还有其他人,比如 Michael Tye)。书中提到的对 AT 的两个最重要的 objections 都来自 Jackson。值得一提的是,Jackson 还提供了一个论证,通过对 “look” 一词的用法分析,认为其支持了 SDT,关于这个论证及相关考虑的一些新近讨论可以参考[2][3]。
另外,还需要简要考虑一下 SDT 的形而上学承诺。SDT 承诺了一种特殊的 mind-dependent objects,而这通常被认为是反物理主义的,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说,例如 SDT 认为一些属性是属于 sense-datum 的,而物理主义可能认为只有物理对象才能具有属性,或者认为 sense-data 所占据的现象空间 (phenomenal space) 的概念是物理主义不能容纳的,在近年来还有认为 SDT 承诺了 acquaintance theory,而后者与物理主义是不兼容的(对此可以参考我的这篇文章( 自我知识(二) 亲知理论) 和 这个回答 ( 翟刚:如何理解「黑白玛丽」思想实验?)的一些相关部分,但是在文章和回答里我最多仅仅讨论了亲知理论如何能够和 SDT 兼容以及为什么亲知理论可能不兼容物理主义,没有讨论为什么认为 SDT 蕴含亲知理论的相关论证。必须要指出无论如何亲知理论(如果不是全部的版本)是可以和 AT 兼容的)等等。不过所有这样一些意见都不是决定性的,严格意义上,SDT 也许可以和物理主义相兼容,但无论如何,即便真的相兼容也需要付出更多的理论努力,考虑到 SDT 在今天也没多少支持者,所以这一方面并没有什么工作。
这里还想说一点,如果阅读少涉及到大约近十年的心灵哲学,很容易把分析的心灵哲学的本体论讨论限制在物理主义和(各种类型的)二元论之间。不过近些年间,其他几种本体论立场也受到了很多理论关注,例如 neutral/ Russellian monism[4], panpsychism[5], idealism[6]。特别的,SDT 可以和 neutral monism[7] 或者 phenomenalism[8][9] 相兼容,或者说,在历史上与这些既非物理主义也非二元论的本体论立场相关联。
在这里有必要首先说明一个关键的区分,在一种意义上我们谈论承诺是指,理论上的兼容可能性,或者说理论的无矛盾性,但这种要求是非常弱的;在另一种较强的意义上,我们所说的承诺可能特别的涉及到一些 epistemic/ philosophical concern/ motivation。举个栗子,尽管功能主义有实体二元论的形式,但从动机上讲,绝大多数功能主义的支持者都是某种类型的物理主义者。当然,后一种意义并非是固定或者严格限定范围的,不同的哲学家,在不同的时代下可能会有不同的 concerns,引导他们支持不同的观点。
AT,当被视作一种关于知觉的理论时,它最多只描述了我们的 perceptual states,而后者通常被认为是一些 mental states/ processes (在后面我们会讨论 AT 如何可能适用于一部分物理状态或者意向状态),在这种意义上,它并不需要对外部世界的事物做出任何本体论承诺,于是,至少粗看上去,AT 除了不兼容(至少传统意义的) phenomenalism 以外,对 idealism,neutral monism 和 panpsychism 都至少在理论上不排斥。如果把 new mysterianism[10][11] 也视作一种本体论立场,AT 也和其理论兼容。尽管如此,但导向所有这些立场对于 AT 的支持者而言都明显的缺乏动机,所以在以下我们几乎不会讨论它们,而把重心放在 AT 和二元论以及物理主义之间的关系。
#:Ⅲ
紧接着书里提到,AT 在近年来又被认为和 qualia 紧密关联了,尤其是,它被认为支持了 'qualia theory',这是为什么呢?
这里的 'qualia theory' 并非是一个学术界通用的术语,引用一段[12]
The opposing view holds that although we are aware in perceptual experience of things outside us, introspection of an experience can reveal awareness of properties of the experience itself. One reason someone might hold this is because they think experience always involves the instantiation of intrinsic, non-representational 'qualitative' properties, known as qualia. I will call this view the 'qualia theory'. The qualia theory combines rejection of representationalism with an explanation of that rejection in terms of qualia.
这里提到了两个要点,即1.rejection of representationalism 和2. an explanation of that rejection in terms of qualia。
3.1
首先,我们讨论的一直都只是 perception 和 perceptual experience,所以这里反对的应该是 RTP,而不是一般意义的 representational theory of mind (RTM)。但是,就动机上的考虑,在这里二者没有被总是明确区分。把 RTP 视作 RTM 的一个子集看上去是非常合理的,即认为 perceptual states 是一类 mental states。
AT 认为知觉是一些 event 或者 subject 或者 experience 的 intrinsic properties,这种解释认为知觉不是 representational。AT 主张知觉不是和任何对象的关系,无论是 sense-datum 还是外部世界自身。自然,它是反对 representational theory 的,至少在知觉方面。
但是,在原书第一章介绍 SDT 时曾经提到一种 sensory core theory,它认为知觉除了包括对 sense-data 的 direct awareness,还有一些 additional representational component。既然如此,AT 是否也可以这样做,认为知觉同时包含两个部分?看上去并非不可以。不过我们又需要区分两种意义的'包含两部分',第一种认为,一部分知觉是 adverbial,另一部分是 representational;第二种认为同一知觉部分是 adverbial,部分是 representational (这两种解释都面临一个大问题,即如何 individualize our perception ,或者更一般的,如何 individualize mental states,不过我没法在这里讨论这个有趣的问题)。很显然,第一种解释对于我们的议题是无关的,因为我们仍然有一些基于 AT 的知觉状态,它们需要一个本体论解释。第二种解释的情况比较复杂,对这种立场至少有两种可能的策略,一种是对 representation/ intentionality 本身提供一个基于 AT 的解释(本文最后再讨论);另一种则是提供一种复杂的理论来说明这两类 components 是如何 combine 的。可以说的是后者这种策略为 AT 回应 many-property objection 提供了一些传统 AT 不能使用的意见,但是也有一些哲学家认为这种策略不过是伪装的 RTP,不过这就不是我们要讨论的了[13]。
至少一般的讲,认为 AT 蕴含对 RTM 或者至少 RTP 的拒绝是非常自然的。
3.2
那么,为什么现在又认为 AT 蕴含了 qualia 的存在?因为qualia一词的范围变大了,正如前面提到,qualia 曾被认为是专属于 sense-data 的,但在今天并非如此。一般的,我们在狭义和广义两种意义上使用 qualia 这个概念,广义的 qualia 泛指一切 whatever qualities a state of mind has which constitute the state of mind's having the phenomenal character it has。自然,除了少数 eliminative materialists 大多数哲学家都接受广义的 qualia。狭义的 qualia 特指
properties of a subject's mental states that are
ineffable
intrinsic
private
directly or immediately apprehensible in consciousness [14]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