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活与事业
2.形而上学和认识论
3.理性心理学
4.自然神学
5. 道德规范
6. 美学
7. 政治理论
8. 语言
9. 与雅可比关于莱辛所谓泛神论的争议
参考书目
初级文献
二级文献
学术工具
其他互联网资源
相关条目
1. 生活与事业
1729年9月6日出生于德国安哈尔特-德绍德绍
1743年跟随拉比弗兰克尔前往柏林,跟随迈蒙尼德学者伊斯雷尔·萨莫斯茨学习
1754 年,伊萨克·伯恩哈德 (Isaak Bernhard) 成为丝绸制造商公司的会计;与戈特霍尔德·埃弗莱姆·莱辛建立终生友谊
1755年匿名出版《哲学对话》、《论情感》和(与莱辛)波普,一位形而上学家!
1756年匿名出版《概率论》和对卢梭第二篇《论》进行批判性评价的译本
1757年在美术与美术图书馆匿名发表《关于美术与科学的来源和联系的思考》,他与莱辛和弗里德里希·尼古拉共同编辑
1758年在美术图书馆匿名发表《美术中的崇高与朴素的思考》
1760 年为摩西·迈蒙尼德的逻辑术语撰写希伯来语注释
1761 年出版《哲学著作》,其中包含他之前发表的论文以及一篇新论文《情感狂想曲或信件补充》
1762 年与弗罗梅·古根海姆结婚
1763年因“形而上学证据”获得英国皇家科学院奖(一年后出版)
1767 年出版《斐多:论灵魂不朽》三部对话
1768年完成希伯来传道书注释;与伯恩哈德的遗孀共同管理伯恩哈德公司
1769 年,出版《致拉瓦特的信》,回应拉瓦特反驳或接受查尔斯·博内特基督教观点的挑战
1771年出版《哲学著作》第二版;发病;拒绝皇家学院会员资格
1777年出版《哲学著作》第三版;在德累斯顿成功进行干预,防止犹太社区贫困成员被驱逐
1780 年出版《创世记》译本
1781 年出版《出埃及记》译本
1783 年出版《耶路撒冷》或《论宗教权力和犹太教》以及《摩西五经》和《诗篇》的翻译
1784年出版《论问题:‘启发’是什么意思?》
1785 年出版《早晨时间》或《关于上帝存在的讲座》
1786 年 1 月 4 日去世;最终出版物《致莱辛之友:雅可比先生斯宾诺莎学说通讯录附录》于 1 月 26 日出版
2.形而上学与认识论
门德尔松的《论形而上学证据》(即所谓的获奖论文)在普鲁士皇家科学院举办的关于形而上学真理是否能够拥有与数学真理相同的证据的竞赛中获得一等奖。 (伊曼努尔·康德的一篇论文位居第二;有关两篇“获奖论文”的详细比较和对比,请参阅 Guyer 2020, 27-72。)在门德尔松 1763 年发表的论文中,他认为形而上学追求其主题通过应用与数学相同的方法:概念分析。正如他所说,“对概念的分析无非是为了理解,就像放大镜是为了视觉一样”(《哲学著作》,第 258 页)。但门德尔松随后按照以下方式区分了数学和形而上学中的证据类型。与微积分类似,但与几何不同,形而上学所涉及的概念并不比几何的确定性低,但缺乏几何概念可用的透明度和想象力。数学与形而上学的区别在于概念内容的区别,即量与质的区别。同时,这两个学科之间存在着基本的和谐,因为数量和质量都是有限事物的内在特征,数量和质量缺一不可(有关门德尔松和康德数学理论的回顾,请参见 Callanan 2014)。
门德尔松承认,尽管方法是相同的,而且每种情况(数学和形而上学)的内容都是事物的内在特征,但形而上学的进展远远落后于数学。他提出了这种滞后的三个“客观”原因:第一,形而上学更多地依赖任意符号(符号与所表示的内容本质上并不相符);其次,形而上学的整体内容(如果没有对其他品质的充分洞察,就无法定义任何品质);第三,形而上学需要确定与所分析的概念相对应的实际存在。因此,对于门德尔松来说,数学真理不需要假设比事物的表象更多的东西,只要在恒定的表象和不稳定的表象之间保持区别,或者同等地,在我们的感觉的内在的、本质的构成基础的表象和那些以我们的感觉的内在的、本质的构成为基础的表象之间保持区别。不这样做(例如,由于疾病或错误的观点)。 “因此,即使在怀疑者或唯心主义者的体系中,不仅纯粹的理论数学,甚至实践和应用数学的价值仍然存在,并且保留了其不可否认的确定性”(《哲学著作》,第 268 页)。相比之下,形而上学需要解决唯心主义问题。
获奖论文二十五年后,门德尔松在他最后的形而上学著作《晨间时光》中继续与唯心主义问题作斗争。尽管他拥护与现实主义立场相容的有神论(他称之为“二元论”,而不是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和怀疑主义),但他似乎正在走向一个跨越唯心主义/非唯心主义鸿沟的立场。他认为对“超概念”事物的探究等同于“探究一个实际上不是概念的概念,因此假设存在一些矛盾的概念”(Morning Hours,第 42 页/Gesammelte Schriften,3/2,第 60f 页)。他对唯心主义方向的进一步倾斜明显地表现在他拒绝将真理定义为事物与思想的一致,理由是复制品(思想)无法与原件(事物)进行比较。由于思想可以相互比较,因此他转向思想来确定真理,尽管尚不清楚这一举动如何避免唯心主义。然而,与此同时,他将确定的真理(即思想与其自身的一致性)与实际真理区分开来,这是通过坚持归纳和类比原则以及不矛盾原则来确定的。后者的真理是关于我们之外的事实或关于因果关系的真理,尽管它们与某些因素有关:彼此一致的单一感觉的数量,同时存在的不同类型的感觉的数量,以及相互一致的感觉的数量。我们的评估与其他人、其他物种甚至“更高实体”的评估一致的次数(Morning Hours,第 6f、37ff、41/Gesammelte Schriften, 3/2,第 15f、54f、59 页;有关《晨间时光》第一部分中被不应忽视的门德尔松认识论的回顾,请参阅 Dahlstrom 2018b,更全面地参见 Guyer 2020, 123–140)。门德尔松与笛卡尔相呼应,认为证明上帝的存在对于证明我们之外的事物的实际存在是必要的。
这种矛盾心理也许可以追溯到成熟的门德尔松越来越怀疑,认为将唯心主义者和那些支持对立立场的人分开的整个问题是错误的,是语言混乱的产物(见下面对门德尔松关于语言的观点的讨论)。 “我担心,最终,唯物主义者、唯心主义者和二元论者之间的著名辩论只是口头上的争论,这更多的是语言学家的问题,而不是思辨哲学家的问题”(《晨报》,第 42 页(译文略有改动) )/Gesammelte Schriften,3/2,第 61 页)。获奖论文中已经提到了门德尔松的观点,即形而上学对人工符号的必要依赖是其困难比数学更棘手的原因之一。 1785 年,在《晨间时光》中,他进一步说道:“你知道我多么倾向于将哲学流派的所有争议解释为仅仅是言语争议,或者至少是最初源自言语争议”(《晨间时光》,第 75 页/ Gesammelte Schriften,3/2,第 104 页;评论参见 Dahlstrom 2011)。为了与这些对理想主义和二元论(现实主义)问题的起源和功效的日益怀疑相一致,门德尔松最终开始在常识和推测之间的争端中赋予理性调解作用。他认为,常识通常是正确的,但并非总是正确的,因此理性的任务是在推测偏离常识时为其提供辩护。有关门德尔松处理常识的方法的有价值的讨论,请参阅 Franks 2011。(诉诸理性来调解,并在必要时控制猜测,也在门德尔松《早晨》中对“精炼”或“纯化”的泛神论的解释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关于这一点,请参阅下文“9. 与雅可比关于莱辛所谓泛神论的争论”)。至于门德尔松在《晨间时光》中对唯心主义的态度的影响,许多学者一致认为康德的《对唯心主义的反驳》直接采用了它。然而,至少一位学者认为康德这样做是通过接受门德尔松的方法(Munk 2011b),而其他学者则认为,尽管出于相反的原因,康德这样做是为了反驳门德尔松的立场(Dyck 2011;Guyer 2018a;另请参见Guyer的门德尔松更加偏向于经验的“谦虚认识论”与康德更受理性主义启发的“先验唯心主义”,Guyer 2020,167-201。)
3.理性心理学
在《斐多》或《论灵魂不朽》中,门德尔松大致仿照柏拉图的对话,将苏格拉底的赞歌与对如果一个人的生命是她的“最高善”的可怕的个人、道德和政治含义的阐述结合起来。这是当时的畅销书,共出版了三个版本,正如狄尔泰所说,这本“理性心理学的经典之作”还包含了关于人类灵魂的简单性和不朽的论点,康德在第二版中明确指出了这一点以供批评。纯粹理性批判的版本(有关康德和门德尔松对不朽问题的不同方法的回顾,请参阅 Guyer 2020, 142–166)。门德尔松支持灵魂是简单的因而坚不可摧的观念,他指出灵魂的某些特征,即意识的统一特征和自我意识的同一性,不能从任何复合物中衍生出来,无论这些复合部分是否有能力或有能力。不是思考的。 “如果我们的概念分散在许多人之间,并且不能在某个地方同时遇到,我们将无法记住,无法反思,无法比较,也无法思考,事实上,我们甚至不会成为刚才的那个人,以最精确的方式将它们结合起来。因此,我们必须假设至少一种物质结合了组成部分的所有概念……。因此,在我们的身体中至少有一种唯一的物质,它不是延伸的,不是组成的,而是简单的,具有代表事物的能力[Vorstellungskraft],并且将我们所有的概念、欲望和倾向统一在其本身”( Phädon (2007),第 119f 页(译文略有改动)/Gesammelte Schriften,3/1,第 96f 页)。至于人类灵魂死后的命运,门德尔松诉诸神圣的善良和天意,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在《斐多篇》出版后,他发现自己需要重新审视上帝存在的证据。在《斐多篇》写作之前的几年里,门德尔松与托马斯·阿伯特 (Thomas Abbt) 的一场辩论对门德尔松关于人类使命和人类不朽的观点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关于托马斯·阿伯特在这方面的作用、他与门德尔松的通信以及赫尔德对门德尔松观点的批评反应,请参阅 Pollok 2017 和 Pollok 2018b。有关门德尔松人类学的更广泛的深入研究,请参阅 Pollok 2010。
4.自然神学
从他的职业生涯开始到结束,门德尔松始终坚持上帝存在的可证明性。然而,在他看来,并非所有论点都同样令人信服。在获奖论文中,他认为基于美丽、秩序和设计的上帝存在的可能论证更有雄辩性和启发性,但不如严格的论证那么确定和令人信服。同样,在《晨间时光》中,他引用了这样的论点:如果没有必要的、超凡脱俗的存在,外部感官对外部世界的见证是不可想象的,但他补充说,这种论点很难说服唯心论者、怀疑论者或唯我论者。然而,根据门德尔松的说法,至少有两种方法可以确定上帝的存在。第一种方式是将充足理由原则应用于偶然事物的确定性。一个人自己的我思的内在见证证明了某些偶然因素的存在。既然偶然事物存在的充分理由必须“间接”是必然存在,所以必然存在就存在。因此,门德尔松总结这一论点时说:“我存在,故有上帝。” (哲学著作,第 289 页;Gesammelte Schriften,3/2,第 78 页,83f)。
门德尔松证明上帝存在的第二种方法是基于对上帝观念和不存在条件的考虑。如果某件事不存在,那么它要么是不可能的,要么仅仅是可能的。说某物不存在是不可能的,就是说它的内在属性是矛盾的,例如,方圆。说某事物不存在是可能的,就是说它的内在属性不足以确定它的存在,而且它取决于无法获得的外在因素。如果上帝不存在,那么要么是因为上帝的观念是不可能的,要么是因为它仅仅是可能的,即偶然的。由于偶然性必然带来依赖性,而独立性又大于依赖性,因此如果完美存在是偶然的,那么它就与完美存在的本质相矛盾。因此,完美存在的观念不能只是某种可能的观念。但完美存在的观念也不包含必须同时肯定和否定的决定;换句话说,这个想法并非不可能。这样,门德尔松就认为上帝的观念不可能是不存在的事物的观念,从而得出上帝存在的结论。虽然我们可以将有限的、偶然的实体视为不存在,但我们不能将无限的、必然的实体(即,在最高程度上结合了所有肯定特征和属性的实体)视为不存在。 “除了实际存在的谓词之外,它要么根本不被思考,要么不被思考”(Morning Hours,第 113 页/Gesammelte Schriften,3/2,第 154 页)。在这方面,值得一提的是,门德尔松拒绝认为存在不是谓词的反对意见是狡辩的。他认为,当我们寻找我们所做和经历的事情的共同点时,存在的概念就会以类似的方式出现在我们所有人身上,从而享有一种无法进一步分析的普遍性。因此,门德尔松将允许存在不是一个谓词,它不同于事物的所有特征和属性,因此不能仅仅添加到最完美实体的属性列表中。然而,无论存在是事物所有属性的“位置”,还是无法解释的事物,门德尔松都坚持他的主张,即我们只能认为没有存在的事物是偶然的。正如他总结的推论:“上帝是可以想象的,因此上帝实际上也在手边 [vorhanden]”(Morning Hours,第 56 页(译文略有改动)/Gesammelte Schriften,3/2,第 78 页)。
在《晨间时光》快结束时,门德尔松基于我们对“自我认识的不完美”的确定性,进一步证明了上帝的存在(《晨间时光》,第 107 页/Gesammelte Schriften 3/2,第 147 页)。门德尔松认为,我们不仅拥有某些知识,而且还拥有这种知识的有限范围。 “我不仅仅是我清楚地了解自己,或者说,我的存在比我有意识地观察到的还要多;甚至我对自己的了解本身也能够比我所能给予的更大的发展、更大的清晰性和更大的完整性”(Morning Hours,第 103 页/Gesammelte Schriften 3/2,第 141 页) 。根据我们对自己(或者就此而言,任何实际存在的事物)的认识的局限性,以及不太合理的假设,即“所有实际的事物都必须被某些有思想的存在认为是真实的”,门德尔松推断,存在“一种无限的智力”确实代表了一切(Morning Hours,第 103f 页/Gesammelte Schriften 3/2,第 141ff 页;详细比较了康德的门德尔松早期和晚期对某些证明的支持,对上帝存在的证明有有利的、前批判的和不利的批判性观点,参见 Guyer 2020, 75-141;也参见 Rovira 2017。)
5. 道德规范
门德尔松的伦理学是完美主义的一种形式,类似于克里斯蒂安·沃尔夫伦理学的理性主义完美主义,但也与门德尔松对道德生活的审美和情感维度的欣赏相呼应,与它显着背离。在获奖论文的第四部分,也是最后一部分,门德尔松研究了伦理学基本原理 (Anfangsgründe der Sittenlehre) 中证据的范围,特别是它与几何基本原理的证据(“确定性和可理解性”)的比较。他在引入讨论时观察到,当某人采取正确的行动时,该人“默认”做出以下“理性推论”,这是一种以肯定前件形式出现的道德三段论:
大前提:“当遇到A属性时,我的职责要求我做B。”
小前提:“本案具有属性A。”
主要前提是“格言,生活的一般规则”,在其他时候假设并在当前场合记住。小前提是基于“对当前情况的准确观察并确信它们完全同意必要的属性 A”。与数学一样,道德学说分为理论(指导)和实践(应用)两部分,前者传达作为主要前提的一般生活规则,后者在特定情况下应用。门德尔松认为,“以几何学的严谨性和尖锐性”来证明伦理学的一般原则,即规定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的理性原则,并不困难。他认为,没有什么比马可·奥勒留的结论更清晰、更令人信服了,即这些原则源自我们作为理性生物的共同点。因为人类具有做出价值判断的共同能力(Beurtheilungskraft),所以他们对善恶的所有判断都建立在同一个基础上,彼此之间的分歧程度仅取决于他们的洞察力。因此,存在着“普遍的基本规则”(门德尔松也称之为“自然法则”),人类应该根据这些规则来决定做什么和不做。在这方面,门德尔松在单数和复数之间自由地移动,无条件地提到“普遍的自然法则”和“自然法则”,但这种松散性可能归因于这样一个事实:他考虑了三种证明和证明的方法。从而阐明了“第一自然法则”。
第一个证明是基于观察。要确定这些普遍的自然法则,人们只需要观察人类所做的和未做的事情,他们的各种倾向和激情,并找出他们的目标。所有的欲望和愿望、激情和倾向的共同点是追求“保护或改善我们或其他生物的内在或外在状况”。那些有美德的人和那些恶习缠身的人都以完美为目标,无论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这种完美被理解为保存或改善他们的内在或外在状态或他人的状态。从这种普遍的追求中流露出第一条自然法则,即“使你的内在和外在状态与他人的内在和外在状态保持适当的比例,尽可能地完美”。对自己、他人和上帝的责任可以从第一条法则中衍生出来。 (当然,这个论点缺乏细节,假设它具有普遍性和本质性,仅靠观察是无法提供的。)
第二个证明建立了相同的基本法则,但是是在具有自由意志的实体的“纯粹定义”的基础上“先验地”这样做的。这样一个实体做出的选择是基于它所喜欢的东西,即它感知或相信它在首选对象中感知到的“完美、美丽和秩序”。凭借其明显的审美口音,这些品质成为行动或不行动的“激励理由”(Bewegungsgründe)。在没有身体强制的情况下,这些激励理由意味着“义务”或“道德必要性”,因为没有自由精神可以享受与它们相反的东西。这一证明最近至少受到两种互补方式的挑战(Klemme 293)。首先,如果一个自由、理性的人必然选择按照她的善恶知识来行事,那又怎么能要求她完善自己呢?其次,为什么法律是规范性的而不仅仅是描述性的?这些都是重要的反对意见,但可以说,它们所假设的立场既不是常识的支持者门德尔松,也不是形而上学家门德尔松。通过强调理性人的不完美性和可修正性,常识确保了自我完善禁令的意义。从对理性选择的基础(动机、目的)的形而上学描述来看,规范性约束遵循精确地做出这些类型的选择。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