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厉王执政期间,原本属于国家的土地逐渐转变为贵族私有的田产。为了遏制这一趋势,厉王任命虢公长父与荣夷公,推行了一项旨在将山林湖泊资源收归王室的新政。然而,此举严重侵犯了普通百姓的利益,激起民怨沸腾。面对民众的广泛抗议,厉王却固执己见,闭目塞听。终于,在即位后的第三年,愤怒的国民集结力量,攻破王宫,迫使厉王仓皇渡过黄河,流亡至彘地。厉王逃离后,国民共同拥立共伯和代理国事(亦有记载称由周定公与召穆公联合掌权,史称“周召共和”)。十四年后,即公元前827年,流亡中的厉王寿终正寝。随后,周公与召公联手扶持厉王之子静登基,开启了宣王时代。
宣王登基之后,深刻反思先父厉王之过失,在周公、召公两位重臣的鼎力支持下,彻底废除了厉王时期苛政,重拾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时代的治国之道,使一度萎靡不振的周朝重现生机。在平定南方诸国后,为加强中央对南疆的控制,宣王将舅父申伯迁至谢地,建立新的封国。至宣王二十二年(公元前806年),他延续西周初期的传统,册封胞弟姬友于郑地,进一步巩固了王室权威。内政上,宣王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不仅倚重周公、召公二位元老,还提拔了尹吉甫、钟山甫等一批有识之士,力求效仿先祖们留下的政治智慧,开创一个更加繁荣昌盛的新时代。
宣王广纳贤言,虚心接纳臣下的谏议。他严令禁止官员贪墨横征暴敛,欺压百姓;同时强化纲纪,要求各级官吏自省自律,严禁酗酒滋事。此外,宣王还颁布了一项重要政令:“不再举行千亩藉田仪式。” 按照传统,每年春耕之际,天子需亲自率领群臣前往田间行藉田礼,象征着对农业生产的重视。然而,随着时代变迁,这种集体耕种的形式早已流于形式,无法适应新的社会需求。因此,宣王果断决定废止此礼,此举不仅体现了他对旧制的改革决心,更暗示了将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管制,给予民众更多的自由空间。经过一系列励精图治的举措,国家局势逐渐好转,各地诸侯相继来朝,周王朝的声望再度高涨。
周宣王登基后,面对猃狁连绵不断的侵扰、肆意掠夺财宝、残害无辜百姓的严峻局势,他果断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首先,派遣南仲率军驻守朔方,显著增强了边疆的防御能力;紧接着,又委任尹吉甫率领大军北上讨伐,直逼太原,迫使猃狁军队仓皇北撤,其余各路戎狄部落亦纷纷重新归顺周朝。胜势既定,宣王旋即命令方叔挥师南下,征讨荆楚之地,亦收获颇丰。随后,尹吉甫再度出征,以雷霆万钧之势镇压了南淮夷,迫使他们进献贡品,从而暂时稳固了东南边境,重振了周朝在南方的威望。至于宗周西侧,则任命秦仲为大夫,令其率军远征西戎。不幸的是,秦仲在这场战役中英勇捐躯。然而,宣王并未因此而放弃,反而召集秦仲的五位儿子,包括庄公在内,赋予他们七千精兵,再次向西戎发起进攻,并最终赢得了这场关键性的胜利。
周室中衰之际,四野蛮夷纷起,尤其是西北方向的狁与西戎,犹如两柄利剑悬于周朝之颈。这群游牧民族,居无定所,频繁南下,直逼王畿重地镐京,令朝廷上下日夜难安。至宣王四年(公元前824年),非子之后秦仲受封为大夫,肩负起抵御外侮的重任,率大军挺进西戎之地。然而,命运多舛,秦仲竟遭敌军伏击身亡。痛失良将,宣王并未放弃,旋即派遣秦仲之子秦庄公及其四位兄弟再度出征,终获大捷。翌年,宣王亲临前线,偕同尹吉甫挥师鼓衙,直捣黄龙,直至今日甘肃镇原境内,迫使西戎狼狈北撤。与此同时,宣王亦对薰育、昆夷及狁等部发起攻势。此前,这些戎族趁着周室衰微,长驱直入中原腹地,致使无数周民流离失所,生计维艰。此次宣王铁腕用兵,终于将狁驱逐至遥远北方。战事告捷后,宣王委任南仲镇守朔方,筑垒设防,确保北疆安宁。这一系列辉煌战绩,不仅捍卫了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更激发了民众心中的豪情壮志。《诗经·小雅·出车》与《诗经·小雅·六月》便是当时人们欢庆胜利、歌颂英雄的佳作,流传千古,至今仍能感受到那份激昂与自豪。
自宣王二年(公元前826年)始,面对淮夷对江汉之地的侵扰,周宣**然决定挥师东征,平定东南之乱。他下令召穆公,连同南仲、皇父、程伯休父等重臣名将,率领大军深入淮水流域,旨在震慑那些敢于挑战王权的叛逆势力。此行路途遥远,困难重重,但王师的意志却坚如磐石。经过一番激战,最终迫使徐国,这片土地上最强大的方国,不得不屈膝投降,前来朝觐。与此同时,宣王又派遣方叔征伐荆蛮,尹吉甫则负责对付徐戎。每一场战斗都是血与火的洗礼,无数将士用生命捍卫着王室的尊严与领土的安全。十余载光阴荏苒,历经无数次生死较量,直至宣王十八年(公元前810年),南仲再次派出驹父与高父两位将军前往淮夷,这一次,所有方国均恭顺迎接,纷纷进献珍稀贡品,象征着彻底归顺。为了表彰诸位功臣的卓越贡献,宣王慷慨地将新征服的土地分封给他们,包括召穆公、申伯、仲山甫等,他们的英勇事迹被永远铭记在《诗经·江汉》与《嵩高》的篇章里,流传后世,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在宣王暮年,连年的征战令周室的武力日渐式微。尽管在对抗申戎、太原戎、条戎及奔戎的战役中偶有胜绩,特别是对申戎之战,但总体而言,这些胜利显得格外脆弱。直至宣王三十九年(公元前789年),一场决定性的战役在千亩爆发,宣王倾尽全力,甚至调动了远在南方的精锐部队——南国之师,企图一举击溃姜戎。然而,这场战役最终以惨烈的失败告终,南国之师几乎全军覆没,成为周室不可磨灭的伤痕。原本作为周室支柱的西六师与成周八师,在此战中亦未能幸免,不得不调用南国之师,足见当时周室兵力已至捉襟见肘之境。
最初,所有的土地皆归周室所有,周天子将其细分为井田,供农夫们耕作。每逢春日,天子便会亲自主持籍田千亩的大典,象征着全国耕种的开启。然而,至西周末期,这一土地国有制度遭受了严重冲击。不仅原有的“公田”转手成为贵族私产,那些从荒芜中开辟出的新田地亦难逃此命运。这些土地被贵族们分割成小块,分配给民众自耕自食。面对这一局面,周厉王试图强行收回土地所有权,采取了一系列残暴措施,最终导致自身被驱逐。周宣王继位后,深知事态已无法逆转,遂顺应潮流,废止了每年春季例行的籍田仪式。此举不仅是对土地私有化的默许,更意味着旧有礼制的废除。宣王此举激发了民众的生产热情,促进了因厉王时期动荡而受损的农业生产的复苏。这也为宣王后来北伐狁、西戎,南征淮夷、荆蛮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促成了宣王中兴的辉煌局面。然而,宣王的这一改革之举并未得到保守贵族们的认同。在千亩之战惨败后,甚至有人将其归咎于宣王废除籍田仪式。
由于在千亩之战中的惨败,南国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宣王痛定思痛,决定在太原进行一次全面的人口普查——“料民”。所谓“料民”,即是对全国的人口进行详细的统计。这一举动却遭到了贵族们的强烈反对,尤其是仲山甫,他直言不讳地指出:“自古以来,无需通过普查来了解人口的数量。司民负责记录出生与死亡;司商掌管赐予家族姓氏;司寇则负责执行法律,处置犯罪者;各行各业也有各自明确的人口管理机制。”然而,宣王并未采纳仲山甫的意见,依然坚持实施了人口普查。宣王的这一决策,不仅加强了国家对民众的掌控力度,更为重要的是,有效缓解了因战争失利导致的兵源短缺问题,为后续的军事行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周宣王登基后,在周公与召公的辅佐之下,通过一系列内政改革,逐步稳定了之前动荡不安的局势。然而,频繁的兵役与劳役加重了普通百姓的负担,进一步激化了社会阶层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在宣王之子幽王即位后达到顶峰,最终导致了周王朝的全面危机,西周的衰落已成定局。尽管如此,宣王一朝在历史上仍被誉为“中兴”之世,这一评价得到了众多文献的支持。不过,学术界对于“宣王中兴”的看法却莫衷一是。一方面,有学者高度赞扬宣王,称他为一位具有远见卓识且果敢决断的明君;另一方面,也有研究指出,宣王时期不仅未能缓解社会矛盾,反而暴露了统治者实力的衰退。更有甚者,在某些历史教材中直接批评道:“所谓的‘宣王中兴’,实际上徒有虚名。”
中国通史广集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