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王朝的辉煌,在周穆王之后达到了巅峰。然而,时光流转至公元前878年,随着周厉王的登基,这一切似乎开始走向衰败。在其统治之下,百姓生活困苦不堪,而那些高高在上的贵族们却依旧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至公元前844年,为了满足自己无尽的欲望,厉王任命虢公长父与荣夷公推行所谓的“专利”政策:将原本属于民众的山林河泽收归国有,禁止普通百姓进入采集或狩猎。此举无疑触动了社会各界的根本利益,引发了广泛的不满与抗议之声。面对此等情形,厉王不仅拒绝听取芮良夫等贤臣的劝谏,反而提拔荣夷公为卿士,继续强化这一残酷的制度。于是,整个国家陷入了一片愤怒的海洋,无论是市井小巷还是乡村田野,到处都能听到人们对朝廷的指责与咒骂。为了镇压这些“叛逆”言论,厉王从遥远的卫国请来了巫师,利用神秘的力量监控并惩罚那些敢于直言的人。卫巫借着神灵之名,肆无忌惮地构陷无辜,导致无数无辜者惨遭横祸。渐渐地,人们甚至不敢在公开场合交谈,相遇时只能用眼神交流,生怕一不小心触怒了这位暴君。厉王自以为已经成功平息了民众的批评,然而召穆公却忧心忡忡地指出:“堵塞人民的嘴巴比堵塞河流还要危险。”他极力主张开放言论自由,鼓励从高级官员到普通工匠和平民都能畅所欲言。遗憾的是,厉王对此置若罔闻,坚持己见。短短数年间,民众的忍耐终于达到了极限。公元前841年,一场声势浩大的起义爆发了,迫使周厉王仓皇逃离都城,流亡至彘地,这段历史也因此被后世称为“彘之乱”。在那场混乱中,太子静被秘密藏匿于召穆公府邸,为了避免太子受到伤害,召穆公毅然决定用自己的亲生儿子作为替身,最终使太子化险为夷。
厉王流亡至彘地之后,周朝东方的诸侯卫武公率军疾驰至镐京城下。召公虎挺身而出,作为周厉王昔日重臣之首,恳请卫武公暂时肩负起国政重任。与此同时,他与另一位显赫的大臣——周公(周公旦的后裔)等人共同组建了由奴隶主贵族组成的议事会,以辅助治理国家,此即历史上所称的“共和行政”(另有一说认为是由名为“共伯和”的诸侯暂掌政权)。自共和元年起,即公元前841年,中国历史上的记载自此有了明确的时间标尺。
共和十四年,即公元前828年,周厉王命丧彘地。次年,太子静承继大统,登基为周宣王,宣告共和时代的终结。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在其著作《史记》中,自共和行政元年,亦即公元前841年起,正式启用年号纪年法。此举不仅为中国历史确立了明确的时间坐标,更使得自共和时期起,中原大地的历史记载形成了连绵不绝的纪年体系。
国人流民起义之后,周朝中央政权如同秋风中的落叶,摇摇欲坠。长达十四年的王位空缺期间,周召二公代行天子之权,与各路诸侯争夺王位继承权的局面并存于中原大地上。这一片混乱直至周宣王登基方告一段落,周王室再次确立了其作为天下共主的权威。值得注意的是,周宣王并非周厉王嫡长子,他的即位,实则是共和年间政局动荡的产物,也是历史洪流中的一次偶然转折。
共和行政,作为历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纪元。自共和元年起,中国拥有了确切的纪年体系,这一变革不仅使得此后的历史脉络愈发清晰,更让中华文明得以绵延不绝,直至今日,未曾中断。它如同一座巍峨的灯塔,照亮了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使后人在追溯往昔时不再迷茫。在此之前,中国的历史多为传说与半信半疑的记载,时间线索模糊不清,唯有依赖文物考古方能略窥一二,然而其准确性却难以令人满意。因此,共和行政无疑成为了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一座不可磨灭的里程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国通史广集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