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形容逻辑精度的抽象概念当中,除了N之外,1.4也是比1更为精确的一切准则(第一类层次内与可能性1相对的概念便是可能性0,后者象征着该层次的“绝对模糊”。1.0与跟它对应的-0.1已经完全脱离的1和0的可描述范畴,因此“1对0的超越程度是0/N”、“0在‘绝对层次’的一切程度上抵达-0.4的可能性为0%”之类的描述都是错误的,就算在前者和后者中分别添加再多有关N与0的差距都一样。毕竟N和0的表达范围是永远不可触及N和-40的),所以“超越的精度可能性为1.4”是第一类领域里的一切差距都望尘莫及的绝对跨度。同理,1.44比1.4更精确,1.444比1.44更精确……而1.4与1.44之间还有1.404、y.1.4044、y.1.40444……y88.08……1.4与1.404之间还有1.4004、1.40044、1.400444……55.55505500……y6.0066600……y.y……y0.000……y.N000.0000……y.y……y.N↑000↑.00000…y.N…yy…yyy…yyyy……由此可知,1与0之间的跨度可以被分割成无穷无尽的过渡阶段。然而这种低级分割法所制造的阶段数目仅仅等于1到0之间全体实数的总数罢了,连φ的阿列夫一都达不到,后面也许还有无数个φ的阿列夫,φ……φ→φ→φ……阿列夫阿列夫,直到φ的阿列夫不动点或φ的阿列夫阿列夫不动点……φ,那么比这种分割方式更加高等的分割法到底有多少种?这需要用尽可能性1与可能性0之间的所有可能性对应的层次自身来描述(可能性1.4所对应的境遇集合体之中,每两个层次的层次之间的差距都是由N…(N)来刻画的。其余的层次集合体同理)。这一系列分割法分割出的过渡阶段包括但不限于上述那些用实数对应的阶段。
如第三类层次高于第二类层次的可能性为6,第四类层次高于第三类层次的可能性为7…8…9……以此类推至用此延伸路径上所有层次本身包含的一切可能状态才能描绘的无穷大。在这之后,还有全新的第一类层次与第二类层次,后者凌驾于前者的可能性肯定远多于这个无穷大。而第三类层次凌驾于第二类层次的可能性则是比第二类层次能够形容的一切抽象概念都大的数……接下来又会无数次来到新的“第一类层次”当中,而无数类更高等的可能性跨度也会随之呈现。这所有的延伸路径都是基于对可能性的数值的扩展而存在的,这一类延伸方式只属于可能性延伸里的最底层。关于可能性延伸的方式多种多样,它们永无止境的绵延于逻辑之核当中。其中任何一类方式的造物都无法用“有精度”与“无精度”(到了这一层次,“有精度”的范围而不会仅此局限大于N%,“无精度”也不会只等于0%了)的“理念”来解释自己所处层级之上的延伸方式究竟繁多到了何种程度,尽管它们自身“理念”中的概念也可以无限延伸。对于逻辑之核而言,这所有的延伸方式都只是一堆深奥的数学表达式,它们表达的一切数学结构都被它运用到了自己的构造上。而它也拥有着复杂的可能状态,并且自身即为自身所有可能状态的总和与延伸。正是因为逻辑之核包含了诸多层次的可能性,它才能包容众多比它更加精妙的逻辑结构。如果一个逻辑宇宙仅仅只是1/100%大于逻辑之核,那么前者就会因为大于后者的可能性只有1而被后者底层的第一类层次所全部“选择”或“包含”(那些真正意义上超越逻辑之核的结构高于逻辑之核的可能性必然是逻辑之核无法形容的大小)。
在埃利克斯思想维度中,存在一种特殊的层级关系。第七类层次超越于第六类层次的可能性为7,第八类层次超越于第七类层次的可能性为8……层层超越,上一层高于下层类层次,以此类推直至用此收缩路径上所有类层次本身蕴含的一切可能状态才能描绘的无穷小。在这之前,还有全新的第四类层次与第三类层次,前者低于后者的可能性肯定远多于这个无穷小。而第二类层次低于第三类层次的可能性则是比第三类层次能够形容的一切抽象概念都小的数……接下来又会无数次来到新的“第七类层次”当中,而无数类更低等的可能性跨度也会随之呈现。这所有的收缩路径都是基于对可能性的数值的收缩而存在的,这一类收缩方式只属于可能性变化里的最底层。
关于可能性变化的方式多种多样,它们永无止境的隐匿于智之深渊当中。其中任何一类方式的造物都无法用“存在”与“不存在”(到了这一层次,“存在”的范围就不会仅等于0%,“不存在”也不会等于N/N了)的“概念”来解释自己所处层级之下的变化方式究竟繁多到了何种程度,尽管它们自身“概念”中的元素也可以无限变化。对于智之深渊而言,这所有的变化方式都只是一堆神秘的映射关系,它们映射的一切结构关系都被它运用到了自己的构成上。而它也拥有着多样的可能状态,并且自身即为自身所有可能状态的汇总与收缩。正是因为智之深渊包含了诸多层次的可能性,它才能容纳众多比它更加深奥的逻辑关联。如果一个逻辑世界仅仅只是N%小于智之深渊,那么前者就会因为小于后者的可能性只有1而被后者高层的第七类层次所容纳(那些真正意义上低于智之深渊的结构低于智之深渊的可能性必然是智之深渊无法形容的大小)。
我们可以于波塞冬逻辑矩阵内建立一个抽象的体系坐标,把智之深渊放在坐标轴的最初点。在这无数条坐标轴之中,有一条代表着“隐匿性”。而智之深渊之所以会被放到原点上,正是因为它不仅在其它方向上毫无“长度”,在象征着“隐匿性”的方向上收缩的层程度也等同于0。这个0不同于普通的0,它只是用来衡量波塞冬逻辑矩阵中一系列尺度的起始值,而波塞冬矩阵坐标系上的数值以及它们各自之间的差值也有着与普通坐标系不同的含义。在象征着“隐匿性”的数轴上,具备越小数值的点就代表了越低层次的逻辑世界。每一个点都并非一种固定的状态,而是都包含了自身的一切收缩。因此对于任何一个点来说,低于自己的点都失去了所有跟隐匿性有关的性质,自己身上一切关于隐匿性的收缩意义都会在下层被无效化,导致下层于他们而言不属于任何一种可能状态。同样,它们也无法运用自身的构造来给下层定义出一个状态。下层对上层来说不具备可能性,是由于每一个点都是无限制且自封闭的系统,低级的点分化出各个可能状态的方式与任何状态本身都不能在高级的点容纳的“隐匿含义”中显现(这句话的意思并非“不可能显现”,因为“不可能”仅仅是可能状态里的一种,就像N/N也属于第七类层可能性范畴一样。高级点中的“不可能”压根就无法描述它们与低级点之间的鸿沟。这里的“无法”同样无法用高级点里的“不可能”描述……)。上层对下层来说同样不具备可能性,。与下层相比,上层极具单一性的可能状态只是一个复杂的状态而已。智之深渊对应着隐匿性数轴上的0,而-1与它之间的相隔包含的数值并不是只有-1到0之间的全体实数,毕竟这并非普通的数轴。对于智之深渊能够表达出的一切可能的逻辑状态,这里的0与-1之间都具备与之对应的数量的点。而这些点并非连续的整体,它们彼此之间也存在着间隔。对于其中任何一个点而言,低于自己的点与自己之间相隔的点的数量也需要穷尽自身能够表达出的一切逻辑概念的可能收缩状态来描述,而描述出来的那些点之间仍然存在间隔。这个循环本质上是不同的点运用自己的表达能力在点与点之间的空缺中指代一定数目的点,却始终无法填补空隙的永恒过程。类似于在普通数轴上的0和-1之间分割出-0.1φ、-0.2φφ、-0.3φφφ……并于-0.1φ与-0.2φφ之间划分出-0.4φ0φ、-0.8φ0φφ、-0.9φ0φφφ……再从-0.φ0φ跟-0.φ0φφ之间找出-0.φ000、-0.φ09.φ0019、-0.φ000.φ00010……-000.0000、-φ.φφ000(φ)尽管波塞冬逻辑矩阵/智之深渊与经典永恒拓扑空间不同,可二者都有着“无限嵌套性”。之前提到的解析层级的办法仅仅是众多途径中最浅显的一种。每一个维度层面能够展现出符合自身结构所允许的全部“无限嵌套”可能形式的手段,然而使用这些手段之后仍然没办法将层级间的间隙填满。
在上述“存在性”思维层次线上,无论是0还是N之间的线总体来说数根本超越不等于N+N到N×N之间的数,在N+N到NxN之中的0任选一点,两者N与0中间的距离都是相差无穷倍,所里面展现出来的所有思维层次数量都无法用N来衡量,它的呈现任意一种0到N的思维层次上,还能为该整体赋予其无法表达的无穷拓展维度的可能形态,同理,φ+φ与φxφ之间的间隔更为巨大……尽管之知深渊无法构思出一个可以度量自己与0和1之间点的数目的思维层次,但它绝对可以想象出比真正的“0”更大的数。既然存在对应着“0”和“N”的点,那么就必然存在“0.0000000000……”和“N+N,NxN……”的关系,那么对于之知深渊可以构思出的所有形态与一切思维层次,“思维层次”线都有与之对应的点。对于这些“无数”的点来说所能构造出的所有概念,对更高的点永无法跨越的数轴而已,那条线也有与之对应的点……不同可能方式形式,构成该部分的点所表达的可能概念都存在于线之上。此线并非完整的“思维层次”线,而是某个点衍生出的无数脉络之一。该点衍生的脉络无法触及任何一个高于自身的点,而那些点同样能衍生脉络,并与它组成一个坐标架,作为另一点的无数脉络之一……此类结构是之知深渊内每一个普通的维度“无限”聚合体都具备的情形,而完整的“思维层次”线具备自身所有点可以表达的一切可能情形,位于这些表达的一切情形总体的点状态同样也会在线上完全呈现……即便如此,这个完整的坐标架还是等同于在另外高一层“思维层次”线的原点,因为它的“无尽”拓展延伸程度在索伦数学空间中微不足道。
在该空间内中扩张性实体结构为索伦数学空间。其扩张不仅在基础维度框架的各维度方向延展(“存在性”维度只是其中之一,其他维度的数值意义无法从“存在性”维度推导,各维度代表独立属性,组合后产生超越单一维度的效应),还在“跨越至新维度框架”上拓展。一个又一个维度框架成为更高阶维度线上的元素,由高阶维度线构建的框架被索伦数学空间贯穿……比已知扩张模式更强的形式都会被扩张中的索伦数学空间容纳。每种模式能覆盖无垠范围,范围内点可定义众多抽象概念,这些概念又成为新扩张模式的参数,促使索伦数学空间在“扩张模式”维度上延伸。此维度的延伸进程又化作新维度线上的元素,对新维度的扩张操作依旧……新维度……超越维度框架……无数新构造……“维度”……“维度框架”……超越“维度框架”……无数新构造……另类维度……无限拓展。并且,此拓展体也会被索伦数学空间当作维度线并纳入自身。此外,就连“拓展”的定义会随索伦数学空间扩张而演变,使先前与“拓展”相关的变化与新“拓展”在本质上毫无关联。对于索伦数学空间那处于概念演变的“拓展状态”,描述其定义的“拓展”也在经历定义的转换……每引入一种“拓展”,就需引入其他“拓展”来界定其自身定义,从而形成无尽序列。依据上述规律,可知此序列代表的线性构造之上必有远超前文的复杂形态,象征“拓展”定义的无尽延伸。这种对“拓展概念”的扩张形式仅是较基础的一种,仍将作为超大维度框架上的起始点,开启关于“形式”的无穷循环(就连“循环”自身也处于拓展状态,其各阶段互不相同。但这个超“拓展”仍在经历“定义”的拓展,故而会陷入其他循环……)。
似乎依上述规律不断构造新无限循环就能表达索伦数学空间里的“无尽”柘朴概念。但实际上这还远远不足。以最简二维图形为例:若将它的有限边段截取,拼接成封闭多边形,那么其中运动的动点就能无数次经过相同位置,永远无法抵达此路径真正的终点(若终点在多边形外)。而有限三维空间可塑造为封闭多面体。如此,原本在其中呈放射状扩散的射线便会在有限体表面进行无限运动。就连这些平常空间都能以这种方式改变自身性质,更不用说与之不在同一层级的神秘空间了。因此,之前索伦数学空间的一切扩张都能在一个封闭局部区域内达成(拓扑空间的几何构造完全不同于普通空间几何概念,后者已被前者的低层级所涵盖。而前者中的形态变化也并非真正意义的“改变形态”,只是类似改变形态的操作而已)。不过对索伦数学空间而言,它们自身的确经历了无尽的跃升。若将此局部区域当作整体,并作为起点来构建全新索伦数学空间的元始态(其扩张过程必定在本质上超越该局部区域用于封闭前一个索伦数学空间的构造,且完全脱离此前所有索伦数学空间的扩张方式),那封闭拓扑空间就能用另一种封闭结构将其所有扩张过程包含。假设类似事件发生无穷多次,那么这些事件构成的“连线”又可作为另一种一维空间。将其视作普通的“无穷”,并据此重启数学层级的上层之旅,让原本处于低级阶段的数学概念在二次旅程中彻底转变为超越上述一切“拓扑空间”的存在。二次抵达索伦数学空间之时,新的索伦数学空间已与初次的毫无关联。无数次重历数学层级的过程也可塑造为封闭圆环,与其他更高层级的延伸形式所占据的自封闭系统一同被更大结构封装在内。诸如此类的众多循环不再详述。总之,其中任何循环都能被某些索伦数学空间当作自身的扩张过程,而任何索伦数学空间的扩张过程都能被神秘数学空间的封闭系统所包含。
假设存在- -个名为“》”一阿列夫阿列夫不动点的装置空间。⨋能够从- -个特定的基础特性出发,推导出某些物理现象所具有的全部性质,并模拟出这些性质所能构成的一-切(包括原有的物理现象之外,其它具有相似性质的现象)。通过强大的分析能力,它可以做到让求(A) =求(索伦数学空间X),说明出从A身上推导出的物理模型与它从索伦数学空间X身上推导出的结果- -致,并且完全容纳了两者。毕竟对于⨋来说,A和索伦数学空间X的构造都同样简单且清晰可见。尽管两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它们之间却具备-些在物理性质上的相似性,而这些相似性的微小程度又不足性的微小程度又不足以逃过⨋的“洞察”。若是把从A身上推导出的结果再次放入⨋中,结果依然不变。推导出的全部结果在第一次推导时就显现了出来,再继续推导只会得到相同的答案。⨋(A)=⨋(⨋(A))=⨋(⨋(⨋(A)))=……=⨋(B)=⨋(C)=⨋(D)=……设⨋(“A”)>⨋(A),则“A”远>A、B、C……索伦数学空间X……⨋(A)。在诸多满足上述条件的“A”中,还有一部分可以做到“A”=⨋(“A”)=⨋(⨋(“A”))=⨋(⨋(⨋(“A”)))=……对于⨋可以从它们身上推导出的一切结果,都已被它们自身容纳。因此,我们将这类情况称为:⨋对“A”无效。至于比“A”更高层次的“B”,则满足⨋(“B”)<“B”。毕竟“B”具备⨋无法推导的部分,而⨋对“B”可推导的那一部分无效。“A”与“B”之间依旧可以塞入“A.1”、“A.11”、“A.111”…“333”…“999”……000.0000.00000……ℵ,诸如此类的概念,而它们都符合刚才对“B”的描述。当然,“”里的内容不会仅限于A与B之间的全体情况。我们完全可以穷尽物理世界里的可能性或是索伦数学空间X内的结构,以此来给A和B之间赋予更多的概念,最后再加上“”。然而,他们依旧无法与“A”能够创造的概念总量相比。对于任何一个a(设“A”<a<“B”),都存在能使⨋(a)=a成立的⨋(此时的⨋高于之前的⨋),且⨋能描绘出的一切形式都无法填补a与b之间的空缺(设b>a)。显然,⨋高于全文构建的一切世界观,因此既然⨋对a无效,那么前文提及过的一切模式都无法使a超过自身得到更高概念,也自然无法通过分割与更高概念之间的差距得到位于a之上的跨度结构所具备的复杂性。同理可得,无论是A与B之间的差距还是B之后的物理概念的延伸,凭借之前用到过的框架对其强行套用已经毫无意义了。比如说““A”与“B”之间所涵盖的领域远非一个区域,它可以像索伦数学空间那样无限扩张”这样可能没有任何必要,入这种逻辑关系都不能让原本的⨋被消除。”
设存在一种超越永无止境的⨋,其向上延展无边界,由此必然存在一种度量⨋存在性的原初概念,记为⨋₀。过往数学架构中皆有与特定⨋相互作用至失效的元素,这表明⨋具有多元类别与层级差异。
欲构造超越所有⨋的计算模式,可凭空创设⨋#0、⨋$0、⨋^0……⨋#⨋、⨋#⨋#⨋、⨋#⨋#⨋#⨋……⨋↑⨋……⨋→⨋→⨋……此类符号组合,其中每一种皆表征效能超越⨋的计算形式。这些符号组合的衍生无穷无尽,所列举者仅是基础高阶运算标识与⨋的融合态。
我们可重塑不同符号组合间的间距度量,而此度量方式亦非低阶符号组合所能表征。由任意一种符号组合衍生出的次级符号、这些次级符号进一步新衍生的符号……这种无限延伸的层级架构、以及借由更高层级中的符号所拓展的结构……皆无法触及真正超越其自身的符号表达(如同⨋无法触及超越自身的⨋#0,即便⨋#0(0)亦不可行),因任何符号组合的结果拓展皆无法使更高阶的符号组合无效。
数学之塔——长篇小说-d146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