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城笔下《传彩笔》中主人公自诩“对文学虔诚”,以数十年来籍籍无名之由接下“只能写下不可读之作”的传彩笔。诚然,“酒香也怕巷子深”,即便是名贵如和氏璧,若是不经卞和以失去双足为代价拼死献予君王,怕是时至今日都只会是山脚下一颗不为人知的石块。
但我更以为,比起接下彩笔、穷其一生苦写不可读之伟大之作,不若悦纳自己尚且不成熟之文笔与思想,专注于创作本身,在孜孜以求中渐行渐远。
每个初入各种领域的新手想必都会为彼时的领军人物所折服,向往其旷世惊俗的绝妙技艺,艳羡其前呼后拥的一呼百应;但往往现实与理想有着不可调和的冲突,以年为单位的沉淀必然不会轻易被以日月为单位的“三分钟热度”打败。
于是此时不上不下、困顿于瓶颈中的无措酿成急功近利的焦躁,一步登天的念头也呼之欲出。新手既已如此,更遑论《传彩笔》中三十多年来名不见经传的“我”,所以接过传彩笔之行为必然存在其合理性。
但这个故事同时令我们反思:我们是不是太依赖外界的认同以巩固自我的信念?须知他人的评价不可避免地存在滞后性,造成难以就事论事的主观偏见也往往让评价参差不齐,因而若是用他人之辞拼凑出自己,势必引发对自己的怀疑,变成“不会思考的芦苇”而东倒西歪。
在我看来,一味追求外界赞美、将前进的理由片面倾斜于外来认同本身就是摇摇欲坠的。这种人将实力和创作当作荣誉和掌声的附庸,殊不知将其中之本末尽数颠倒。即便真的有所谓彩笔得手供自己感动一把,也终究会因为无人知晓的寡淡陷入无趣;不知“我要这彩笔有何用”而归还后,又会因为接受不了重新变得平庸的自己而遗憾离场。
爱迪生曾说:“成功是1%的天才加上99%的汗水。”而我要说:“成功是1%的机遇和99%的汗水。”世人为梵高死后作品才流芳后世而扼腕叹息,怀着同情感慨其是如何度过默默无闻的一生。但支撑其长久作画的正是无法借助口舌与笔墨诉诸世界的表达欲,精神的苦闷化作时人无法接受的怪诞色彩与不拘的形态,绘画本身帮他铸就的城池营垒为他屏蔽外人的讥笑与不解,最终画作的久负盛名也论证了他对“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坚持。
由此观之,我们无法预料侧重于1%而降下的成功会何时到来,但至少明白“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于是我们便不能本末倒置地将心神囿于那无可掌控的飘渺,而应“板凳做得十年冷”,在认定的道路上永不止步,于沉淀中蜕变出妙笔生花。
史铁生曾将他人之疑目比作盏盏鬼火,而我们都是苏子笔下逆旅的行者。踽踽于暗夜的世间,前路亦难以看清,比起等待或许“此后竟没有”的炬火,不如像鲁迅先生所说一般“只是向上走”,怀揣着自信与信念,成为扑朔迷离的迷雾中唯一的光。
何须神仙借彩笔,我以我手写我心。
发光的灵魂与孤独的灯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