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王朝第二部
超小超大

兴办新式学堂,困难查重

就在大魏各地的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兴办起来,教育改革初见成效之时,一场突如其来的阻拦风波悄然降临。

这日,御书房内,烛火摇曳,孙若菲正全神贯注地审阅各地学堂的兴办进度奏折。奏折上详细记录着各州县新式学堂的建设规模、师资配备以及学生入学情况,看着这些凝聚心血的成果,孙若菲的脸上露出一丝欣慰。然而,这份欣慰并未持续太久,陈风神色匆匆地走进来,打破了御书房内的宁静。陈风手中紧握着一封密信,单膝跪地呈上。孙若菲展开信件,只见上面字迹潦草,写满了边境的紧急事态:邻国南楚趁大魏全力发展教育、国内兵力有所分散之际,在边境频繁调动军队,似有进犯之意。孙若菲的脸色瞬间阴沉,手中的信件不自觉地攥紧。他深知,一旦战事爆发,教育改革这一关乎大魏国运的事业必将遭受重创,资金会被优先用于军事开支,大量精壮劳力会被征召入伍,民众的关注点也会从教育迅速转移到战争之上,新式学堂的发展将陷入停滞,甚至可能面临倒退的风险。

与此同时,朝堂之上也掀起了反对教育改革的波澜。以宰相周严为首的部分保守派大臣经过一番谋划,联名上书。早朝时分,周严率先出列,他身着朝服,神色凝重,双手捧着奏章,言辞恳切地说道:“陛下,如今南楚虎视眈眈,边境局势紧张万分,百姓们人心惶惶,整日忧心战事。在这危急关头,我们却还大力投入教育,耗费大量的钱财和人力,这实在是本末倒置之举。臣恳请陛下,先搁置新式学堂的建设,将全部精力和资源都投入到军事防御和民生安抚上,以解国家燃眉之急。”周严的话语掷地有声,在朝堂上引起了一阵骚动,不少大臣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孙若菲眉头紧锁,心中暗自思量。他明白周严所言并非毫无道理,边境的危机迫在眉睫,军事防御和百姓的安稳生活确实需要立刻关注。但就此搁置教育改革,实在是心有不甘,这就如同亲手掐灭了大魏未来繁荣的希望之火。沉思片刻后,孙若菲缓缓开口,声音沉稳却又透着坚定

孙若菲:诸位爱卿,边境之事固然要紧,关乎国家安危和百姓生死,我们必须全力以赴应对。但教育乃国家长远发展的根基,是大魏繁荣昌盛的根本所在,岂能因为一时的困难就轻易中断?我们不能只看眼前的危机,而忽视了国家未来的希望。新式学堂的兴办,是为了培养一代又一代有学识、有担当的人才,他们才是大魏长治久安的保障。

孙若菲的话语刚落,朝堂上支持教育改革的大臣们纷纷出列,开始阐述自己的观点。

然而,周严等人并未就此罢休。他们在朝堂上不断施压,联合众多保守派官员,从各个角度对教育改革进行指责。一位年迈的大臣颤颤巍巍地站出来说道:“陛下,新式学堂培养的人才,就算学有所成,也需数年之后才能为国家效力,远水解不了近渴。而当下,我们急需人力、物力来抵御外敌,这些投入到教育上的资源,反倒是个巨大的负担,白白消耗了国家的储备。”此言一出,朝堂上支持和反对教育改革的两派顿时争论得面红耳赤。支持改革的大臣们据理力争,他们历数新式学堂带来的种种好处,从培养的人才助力地方建设,推动农业生产技术革新,到引发学术思想的进步,为大魏的文化繁荣注入新的活力,无一不是国家繁荣的基石。可保守派却不为所动,他们不断抛出当下军事压力和财政困境等难题,试图让孙若菲改变主意。双方你来我往,互不相让,朝堂上的气氛剑拔弩张。

而在民间,也受到了边境局势和朝堂争论的影响。原本热闹的市井街头,如今弥漫着一股紧张的气息。一些原本支持新式学堂的百姓开始动摇,他们聚在街头巷尾,忧心忡忡地谈论着局势。一位卖菜的大叔摇头叹息道:“这国家都快打仗了,还办什么学堂啊,孩子们都该去保卫国家,学堂再办下去,说不定会耽误国家大事。”旁边一位大娘也附和道:“是啊,我家那孩子在学堂读书,我现在都担心,要是真打起仗来,他会不会被拉去当兵啊。”一些已经入学的学生家长也纷纷到学堂询问是否会停课。流言蜚语开始在市井之中迅速传播,有人说国家即将开战,孩子们都会被征去打仗,学堂也将荒废;还有人说教育改革就是劳民伤财,现在外敌当前正好可以停下。这些言论使得社会氛围愈发紧张,人心惶惶,不少学堂门口都聚集着焦虑的家长,要求学堂给个说法。

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孙若菲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但他心中始终坚信,教育改革是大魏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绝不能半途而废。于是,他一面紧急召见边境将领,了解详细的军事情况,制定应对策略;一面安排心腹大臣,深入民间,向百姓解释教育改革的重要性以及国家应对边境危机的决心,稳定民心。

孙若菲与边境将领们在密室中闭门商议了整整三日。密室中,烛火通明,墙上挂满了边境地图,将领们围坐在桌前,神情严肃。他们详细分析了南楚军队的调动情况、****以及可能的进攻路线。一位年轻的将领指着地图说道:“陛下,南楚此次调动的兵力众多,且在多个关隘附近集结,看样子是想全面施压。但我们大魏军队也并非毫无准备,只是若要全面应对南楚的威胁,确实需要更多的兵力和物资支援。”孙若菲眉头紧皱,仔细观察着地图,权衡再三后,他果断下令

孙若菲:先从各地抽调部分兵力,火速前往边境,加强防御力量。同时,命令工部日夜赶工,加快兵器的制造和粮草的筹备,务必保障前线物资充足

在朝堂上,孙若菲也展开了积极的游说。他详细列举了新式学堂培养的人才在改良农业生产、协助水利工程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果,还特意召来一些受益于新式教育的百姓,让他们亲口讲述生活的变化。孙若菲强调这些进步对国家综合实力提升的长远意义,言辞恳切地说道

孙若菲:诸位爱卿,教育改革并非与军事防御背道而驰。新式学堂培养的人才,他们所掌握的知识,无论是算学、格物还是天文地理,都能在军事领域发挥巨大作用。比如算学,可以精准计算军备物资的调配,合理安排运输路线;格物之学,能帮助我们改良兵器和防御工事,提升军队战斗力。我们不能只看眼前的危机,而忽视了国家未来的发展。

为了缓解财政压力,孙若菲还下令清查各地的贪污腐败现象,将收缴的赃款部分用于军事防御,部分继续投入教育改革。负责清查贪污的官员们接到命令后,日夜奔波在各个州县。他们乔装打扮,深入民间,收集线索,经过一番艰苦的调查,终于在各地揪出了一批贪官污吏。虽然收缴的赃款有限,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财政的燃眉之急。而对于民间富商的捐资,孙若菲专门设立了奖励机制,对于捐资数额巨大的富商,不仅赐予荣誉称号,如“兴学功臣”“卫国贤商”等,还在商业政策上给予一定的倾斜,例如减免部分税收、优先给予商业特许经营权等。

然而,南楚的挑衅愈发频繁,边境局势愈发紧张。朝堂上的反对声音也越来越大,甚至有大臣以辞官相逼,要求孙若菲停止教育改革。此时,南楚军队已经在边境集结了大量兵力,摆出一副随时进攻的架势。大魏边境的百姓纷纷拖家带口逃亡,哭声喊声回荡在逃亡的道路上,局势岌岌可危。朝堂上,保守派大臣们每天都在催促孙若菲做出决断,他们言辞激烈,要求立刻停止教育改革,将所有资源投入到军事防御中。孙若菲面对这些压力,心中虽然焦虑万分,但态度依旧坚决,他深知一旦妥协,大魏将失去未来崛起的机会。

就在局势僵持不下之时,苏然等弘文馆的教师站了出来。他们联合众多学子,精心撰写了一封饱含深情的上书,表达对教育改革的坚定支持,并愿意为国家分忧。朝堂之上,苏然身着一袭长袍,神情庄重,慷慨陈词:“陛下,教育改革是大魏的希望所在。我们愿意用所学知识,为军事防御贡献力量。比如利用算学精确计算军备物资的调配,根据不同战场的需求,合理分配粮草和兵器;运用格物之学改良兵器和防御工事,研发新型的铠甲,让士兵在战场上得到更好的防护,改进投石车等攻城器械,增强军队的攻击力。”苏然详细阐述了如何运用算学知识优化军队的行军路线,根据地形和距离计算出最节省时间和体力的路径;以及通过格物之学,研究新型的铠甲和兵器,提高士兵的战斗力和防御力。他的言论引起了朝堂上的一阵骚动,一些原本摇摆不定的大臣开始重新审视教育改革的价值,心中的天平逐渐向支持改革的一方倾斜。

这番话让孙若菲看到了转机,也让朝堂上的部分大臣改变了态度。孙若菲当即下令,组织弘文馆的师生与军事将领共同探讨如何将新式知识运用到军事领域。弘文馆内,师生们日夜忙碌,与将领们深入交流。他们搭建实验模型,反复进行计算和推演。有的学生利用天文知识,预测天气变化,为军队的行动提供准确的气象信息,让军队在行军和作战时能够避开恶劣天气的影响;有的则运用地理知识,绘制详细的边境地图,标注出易守难攻的战略要地,为军队的防御和进攻提供重要参考。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魏在边境逐渐稳住了局势。南楚军队虽然在兵力上占据优势,但大魏凭借着精心的防御部署和新式知识的运用,成功抵挡住了南楚的多次试探性进攻。战场上,新型的兵器发挥了巨大作用,改良后的投石车射程更远、威力更大,精准地打击了南楚的进攻部队;根据算学优化后的运输路线,使得军备物资能够及时送达前线,保障了士兵们的作战需求。南楚见无机可乘,慢慢收敛了挑衅的行为,边境的紧张局势逐渐缓和。而新式学堂也在这场阻拦风波中,艰难却坚定地继续发展着。

在这场风波之后,孙若菲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教育与国防之间的紧密联系。他进一步加大了对军事教育的投入,在新式学堂中增设军事课程,邀请经验丰富的将领和精通军事理论的学者授课,培养既懂军事又有文化素养的新型人才。同时,他也加强了对边境地区的教育扶持,派遣优秀的教师前往边境州县,带去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材,在边境兴办学校,让当地百姓的子女也能接受教育,增强边境地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边境百姓成为保卫国家的坚实后盾。

孙若菲还注重对教育改革成果的巩固和推广。他定期组织新式学堂的学生进行成果展示,展示场地布置得庄重而富有文化气息。邀请各地官员和百姓前来参观,让大家亲眼看到新式教育的成效。这些成果展示不仅包括学术上的成就,如学生们撰写的关于算学、格物的优秀论文,还有学生们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如改良农业灌溉技术,设计出更加高效的水车,使农田灌溉更加便捷;设计新型的城市排水系统,有效解决了城市内涝问题。通过这些展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可和支持教育改革,新式学堂的发展也迎来了新的高潮。

在文化方面,孙若菲鼓励学者们将新式知识与传统经典相结合,创造出符合大魏国情的新文化。他大力支持编纂新式教材,组织国内顶尖的学者和教师,将算学、格物等知识巧妙地融入传统经典之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案例进行阐述,让学生们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能接触到先进的科学知识。这些教材不仅在大魏国内广泛传播,还通过贸易和文化交流流传到了周边国家,许多国家纷纷派遣留学生前来学习,极大地提升了大魏的文化影响力。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大魏的人才储备日益丰富。这些人才在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大魏的繁荣富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农业到工业,从商业到军事,大魏的发展日新月异。新式学堂培养的人才不仅在国内建功立业,推动农业技术革新,促进工业发展,还通过外交、贸易等渠道,将大魏的文化和技术传播到世界各地,使大魏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日益提升。在外交场合,大魏的使臣凭借着渊博的知识和出色的口才,赢得了各国的尊重;在贸易往来中,大魏的商人运用先进的商业理念和技术,拓展了海外市场,让大魏的商品畅销世界。

而孙若菲也并未满足于此,他继续关注着教育改革中的每一个细节,不断调整和完善教育政策。他深知,教育改革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有持续不断地努力,才能让大魏真正实现长治久安,走向繁荣昌盛的未来。在他的领导下,大魏在教育、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齐头并进,向着成为天下强国的目标稳步迈进,书写着大魏辉煌的篇章 。

御书房内,气氛凝重压抑,孙若菲正对着堆积如山的军情急报和朝堂纷争的奏章发愁。这时,王怀玉风尘仆仆地从外地赶回,他一路快马加鞭,身上还带着未散尽的征尘。

王怀玉走进御书房,来不及休整,直接跪地行礼

王怀玉:陛下,臣王怀玉,刚从齐州赶回来

孙若菲抬起头,眼中既有见到亲信的欣慰,又有对当前局势的忧虑

孙若菲:怀玉,你可算回来了,如今局势危急,南楚在边境挑衅,朝堂上也有人趁机反对教育改革,你可有什么见闻?

王怀玉:陛下,臣在齐州看到,新式学堂已初见成效。原本贫瘠的农田,经学堂学生运用算学知识改良灌溉和种植方法,粮食产量大幅提升。齐州百姓对学堂感恩戴德,都说这是陛下的英明之举。而且,不少年轻人受学堂影响,心怀报国之志,主动要求参军

孙若菲:看来新式学堂确实在改变百姓生活,可朝堂上那些大臣,只看到眼前的军事压力,看不到教育的长远价值。

王怀玉:陛下,臣以为,教育改革与军事防御并非不可兼得。齐州的年轻人因教育而更有担当,他们若投身军旅,定能成为有勇有谋的战士。况且,新式学堂传授的知识,能为军事提供诸多助力,就像苏然先生说的,改良兵器、优化物资调配。我们不能因一时困难就放弃教育改革,这是大魏未来强盛的根基。

孙若菲:怀玉,你这话正合朕意。如今朝堂上反对声不断,甚至有人以辞官相逼,朕压力重重,但只要想到教育改革带来的希望,朕就不能退缩。

王怀玉:陛下,臣愿为陛下分忧。臣可去联络支持教育改革的大臣,在朝堂上与保守派据理力争,也可深入民间,向百姓宣扬教育改革的意义,稳定民心。

孙若菲:有你相助,朕心安不少。就依你所言,你先去联络大臣,同时派人到民间安抚百姓,让大家知晓,大魏定能化解此次危机,教育改革也会继续推进。

这是彩蛋哦

大魏王朝第二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

相关小说

大明风云录 连载中
大明风云录
林亭燕喃
嘿,朋友!你想知道明朝那些事儿吗?你想了解明朝那些著名官吏的传奇故事吗?打开这本书,你将仿佛穿越时空,回到明朝那个充满魅力的时代。他们的故事......
4.8万字5个月前
晚清第一名臣的风云人生 连载中
晚清第一名臣的风云人生
林亭燕喃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天资平庸的曾国藩,如何成为一代名臣?
4.2万字5个月前
沉默的呼号 连载中
沉默的呼号
Rhodamine
【仅以此文,致敬《沉静如海》/《海的沉默》】——-二战・衍生・架构历史・女方视角・中短章篇-排雷:*BE+第一人称*Silentcallsi......
9.7万字5个月前
大学语文大大 连载中
大学语文大大
。_391140830580963055
0.5万字3个月前
荒野大镖客2救赎 连载中
荒野大镖客2救赎
宋狐狸
1899年,枪手和亡命徒的时代已然走到尽头美国逐渐成为了一个法治的国度连西部几乎被彻底征服只有少数帮派扔在逍遥法外但他们难逃被追捕的命运终将......
0.9万字2个月前
落幕的不是思想 连载中
落幕的不是思想
侨华安
讲解中国与苏联交往和历史进程
1.1万字1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