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龙观记忆之城北市场
超小超大

第29章(终章)

2024年8月。

距离2016年那个冬天,已然过去八年。

孙宇明蹲在胶州老家的菜地边。

看着十岁的小女儿孙雨桐,追着蝴蝶欢快地跑。

她的裙摆扫过刚摘的茄子,生机勃勃。

井台石缝里,嵌着块褪色的消防车贴纸。

边角已经卷翘,那是儿子孙宇航从回龙观带回的。

如今,却成了小女儿的“宝贝珍藏”。

“爸!”

孙雨桐举着半根黄瓜,急匆匆跑过来。

汁水顺着下巴滴落,滴在了贴纸上,“哥说这是北京的‘龙观贴纸’,能召唤消防车!”

“召唤个屁,”

孙宇明笑骂着,接过黄瓜咬了一口。

脆生生的甜,瞬间在舌尖弥漫开来,“你哥现在可是大学生了,消防车没召唤来,倒把地理老师的地球仪画满了菜筐。”

这时,李思晨端着搪瓷盆,从菜窖走上来。

盆里泡着新腌的萝卜皮,色泽诱人,“宇明,刘哥的货车今天去北京,说回龙观的老市场地块要建博物馆,邀咱去看看。”

黄瓜在齿间发出“咔嚓”声。

孙宇明望着菜地尽头的白杨树林。

十年前从回龙观移栽的老槐树小苗,如今已长到碗口粗。

树冠在风中轻轻摇晃,他的思绪也随之飘远。

恍惚间,又看见2015年冬天,刘福贵的货车队在社区店门口排成的长龙。

车斗里的白菜盖着棉被,就像一群白胖的娃娃。

货车驶进京承高速。

孙宇明把额头抵在车窗上。

看着路灯依次划过玻璃,映出自己额角的皱纹。

副驾驶座上的刘福贵哼着跑调的二人转。

方向盘上挂着的平安符,还是王大妈当年塞的红绳结。

“老刘,”孙宇明突然开口,“你说咱那社区店的玻璃门,现在在哪儿?”

“操,”刘福贵啐了口瓜子壳,“早被张胖子的绿源民生当废铁卖了,就咱门口那棵槐树,听说被移栽到啥‘便民记忆公园’,比你老家的菜地还金贵。”

八年后的回龙观,早已换了模样。

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挤走了当年的便民商业带。

华联商厦的霓虹更亮了,却再没了菜市场的烟火气。

货车停在“回龙观社区博物馆”门口。

孙宇明看见玻璃幕墙上,投着老槐树的影子。

树干上的“龙观”刻痕被金箔描过,在暮色里泛着微光。

“孙老板!”

熟悉的嗓音从身后传来。

王大妈拄着拐杖,颤巍巍地走来。

头发全白了,却仍穿着当年在社区店买的红格子衬衫,“可算把你们盼来了,我给你们留了个宝贝。”

博物馆展厅里。

玻璃柜里摆着半片生锈的菜筐铁皮。

旁边是孙宇航当年画的消防车贴纸,塑封在亚克力板里。

李思晨凑近了看,贴纸边缘的胶痕还在。

右下角歪歪扭扭写着“保护菜筐”四个字,是九岁的孩子用荧光笔涂的。

“思晨,”王大妈抹着眼角,“我每天都来这儿,就为了看这张贴纸。现在去超市买菜,电子价签跳得人眼花,可再也没人帮我挑带土的萝卜了。”

老周的香油瓶在展柜另一角。

瓶身上的“周记”标签褪了色,却还能看见当年被孙宇航抠出的小坑。

孙宇明突然想起2015年腾退前,老周把最后半瓶香油倒在他手心,说“留个念想”。

没想到这半瓶油,成了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博物馆的纪录片在循环播放。

镜头扫过2007年的城北市场。

孙宇明蹲在老槐树下剁排骨,案板咚咚响得像敲梆子。

那时的李思晨抱着襁褓里的孙宇航,婴儿服领口沾着奶渍,眼里全是初为人母的慌张。

“宇明,”李思晨突然指着屏幕,“你看,刘哥当年的货车还是绿皮的,现在都换成新能源了。”

纪录片里,2008年汶川地震的捐款现场。

刘福贵把整箱二锅头往捐款箱旁一放,扯着嗓子喊“老子捐酒,让灾区兄弟暖身子”,把志愿者吓得够呛。

现在的刘福贵正对着展柜里的旧车牌拍照,嘴里嘟囔:“操,当年咋没把这破车牌留着,现在能卖俩钱。”

展柜最里侧,是历年的账本复印件。

李思晨的字迹从青涩到工整。

2015年12月的那页上,“腾退补偿款”几个字被划得很深。

旁边贴着张便签:“宇航的第一个菜筐,带回老家种菜。”

孙宇明摸着玻璃上的冷凝水。

突然想起上个月接到华北电力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儿子在电话里说:“爸,我报了回龙观边上的华北电力大学,以后周末能回社区店帮你卖菜。”

他笑骂着“卖个屁菜,好好读书”,却偷偷把通知书压在账本最底下。

“爸,”视频通话突然弹出来。

孙宇航穿着军训服,站在操场边。

身后是回龙观熟悉的建筑群,“我跟地理老师说,咱老家的菜地比回龙观的高楼有意义,他让我写篇论文,就叫《菜筐里的中国》。”

“写个屁,”孙宇明笑骂,却红了眼眶,“让他来胶州看看,咱的大白菜根须比他的地球仪经纬线还密。”

手机里传来小女儿的尖叫:“哥!你把我的消防车贴纸贴作业本上了!”

李思晨接过手机,看着儿子略显成熟的脸,突然说:“宇航,你记不记得在社区店,王奶奶总把菜叶子掰得干干净净?”

“记得,”孩子的声音软下来,“上周我去学校报到,特意绕到龙腾苑看了眼,老槐树长得比教学楼还高了。”

夜风掠过博物馆的玻璃幕墙。

捎来远处商场的促销广播,却再没了菜市场的叫卖声。

孙宇明望着老槐树的枝叶,突然明白,有些东西被腾退了,却永远留在了人的心里。

比如王大妈的擀面杖,老周的芝麻酱香,刘福贵的货车鸣笛,还有每个清晨菜筐落地的声响。

回到胶州的菜地时,月光正给菜畦镀银。

孙宇明蹲在井台边,看小女儿把消防车贴纸贴在浇水壶上。

李思晨在菜窖里整理新收的账本。

老周的香油车停在地头,车斗里装着给镇上超市的货。

“宇明,”李思晨的声音从菜窖传来,“咱的胶州大白菜,今年进了北京的超市,标签上写着‘回龙观老商户直供’。”

他摸了摸井台石缝里的贴纸。

突然想起纪录片里的一句话:“城市会变,但人心的温度不会。”

那些在回龙观攒下的口碑,那些跟街坊邻居处出的情分,就像菜地里的根须,在老家的土地里越扎越深。

刘福贵的货车再次发动。

车灯扫过菜地,照亮了田埂上的菜筐。

那是从回龙观带回的旧物,如今盛着刚摘的茄子,即将运往镇上的农贸市场。

孙宇明看着车灯远去的方向,突然觉得,他们从未真正离开过回龙观。

因为那些年的烟火气,早已融进了血脉,成了抹不去的根脉。

“爸!”小女儿举着贴纸跑过来,“明天去镇上卖菜,我要当‘消防车小帮手’!”

“行啊,”孙宇明抱起孩子,看她把贴纸贴在菜筐边缘,“让你刘叔把货车喷成红色,就叫‘菜筐消防车’,专给家家户户送新鲜。”

菜地里的白菜叶在夜风里沙沙作响,像在应和。

孙宇明知道,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小商户的故事永远不会落幕。

只要土地还在,菜筐还在,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还在。

那些关于生活的热望,就会像老槐树的根,在岁月里蜿蜒生长,生生不息。

这,或许就是生活最动人的真相:离开不是终点,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归来。

当菜筐再次落地,当电子秤重新归零,当账本翻开新的一页。

属于小商户的传奇,便在烟火与土地的私语中,续写新的篇章。

回龙观记忆之城北市场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

相关小说

会修仙的小农民 连载中
会修仙的小农民
落莫1
异界修士重生在小农民的身上,三岁神童,五岁吟诗,六岁高考,牛逼人生从此开始!青梅出马狗眼看人低?大都市屁民看不起农民?敢拖欠农民工资?啪啪啪......
120.0万字7个月前
蝶恋忆殇愁 连载中
蝶恋忆殇愁
晓冬链接
3.0万字4个月前
穿越时空的帝骑 连载中
穿越时空的帝骑
基拉哈斯提
1.3万字3个月前
不良之不良学生 连载中
不良之不良学生
ahtlk
叶南家族本来是京城最有势力家族之一,但被其他家族联合陷害,叶南跟他的兄弟陆晨一起报仇,陆晨的家族也是京城最有势力的家族之一,一起被其他家族陷......
5.3万字2个月前
我,逆转的终末者(血色终末) 连载中
我,逆转的终末者(血色终末)
叱咤月海鱼鱼猫1
好久不见大家,我回来了!上一本书的更新已经在两年前了本书为女频,但走的是男频风…“这真的是我们可以做到的吗?”“不,这次不会再失败了…”“这......
0.3万字4周前
罪之言 连载中
罪之言
林無L
“若我不曾见过太阳呢。”“去发光,而不是被照亮。”“你在慢性自杀吗。”“没有,我一分钟都不愿意少活。”“既然不想死,那就配合治疗。”“这段日......
3.0万字4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