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宁又一次拨通了那个号码,电子提示音冰冷地重复着同一句话:“您拨打的电话暂时无法接通。”她挂断电话,扔开手机,将脸埋进枕头。三十六个小时过去了,没有短信,没有电话,没有任何迹象表明沈寂试图联系她。
“搞什么?”温宁猛地坐起身,抓起手机再次拨号。“您拨打的电话暂时无法接通。”
窗外夜色已深,对面沈家别墅黑漆漆的,没有一丝灯光。温宁走到窗前,盯着那熟悉的建筑轮廓。就在前天,他们还在密谋对抗沈鹤亭,如今人却消失得无影无踪。
手机响起,温宁几乎是扑向床铺,抓起手机。林雅的名字在屏幕上闪烁。
“什么情况?”林雅的声音透着焦急,“我联系不上沈寂,他的社交账号全部注销了,就好像人间蒸发一样。”
“我也联系不上。”温宁咬住下唇,“他昨天没来上学,他家别墅也没人,那个公寓我去了,门锁换了。”
“我爸刚才回来说了一句话,”林雅压低声音,“沈氏集团的小公子突然转学去英国了,据说是为了更好的教育资源。”
温宁手指发麻,手机差点滑落。
“英国?不可能!他怎么会走?我们明明…”温宁声音哽住,“他没告诉我任何事。”
“沈家的动作太迅速了,肯定是沈鹤亭发现了什么。”林雅叹气,“你还好吗?”
温宁挂断电话,跌坐在地板上。他真的就这样走了?没有告别,没有解释,什么都没有?那些密谋,那些承诺,那个在器材室里将她拥入怀中的沈寂,都只是她的一厢情愿吗?
第二天清晨,温宁拖着疲惫的身体去上学。一走进教室,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她身上,随即爆发出窃窃私语。
“她还不知道吧?”
“听说沈寂一声不吭就转学了…”
“据说是为了躲开她才申请的出国…”
温宁停在门口,一股寒意从脚底窜上来。她转身就走,逃离教室,逃离那些眼神,逃离那些话语。
走廊尽头,班主任叫住她:“温宁,来一下办公室。”
办公室里,班主任递给她一封信。“这是沈寂父亲离开前让我转交给你的,说是沈寂唯一的要求。”
温宁接过信封,手指微颤。信封很轻,仿佛里面什么都没有。她撕开封口,里面只有一张空白的纸,折痕处有一个微小的、几乎无法察觉的数字:104.8。
“这是什么意思?”温宁困惑地问。
“我不知道,他只说让我务必交给你。”班主任摇头,“沈寂转学的事情很突然,手续都是他父亲办的。”
温宁将那张纸小心翼翼地收进口袋,走出学校。这是沈寂留给她的唯一消息,一个莫名其妙的数字。
那天晚上,温宁把那个数字翻来覆去地看。104.8,这数字有什么特殊含义?是日期?是暗号?还是某种密码?
她无意识地按下收音机的开关,调到104.8频段。静电声中,一个陌生BBC男声响起:“欢迎收听'午夜信箱',我是主持人艾伦。今晚我们将分享一位新投稿者的作品,一首描述异国他乡感受的英文诗…”
温宁正准备关掉收音机,却突然愣住了。那诗句中的某些词汇排列方式,那节奏,那停顿,带着一种熟悉的气息。
“…The night falls silent, yet my thoughts are loud, crossing oceans, wondering if you received my blank page…”
温宁屏住呼吸,空白的纸,这不可能是巧合。
“每周二、四、六的午夜十二点,我们会为您带来更多精选作品。感谢收听'午夜信箱'。”
温宁猛地坐直身体,将这个频率存入收音机。104.8,沈寂留给她的唯一线索,指向这个深夜电台节目,这是他发出的信号吗?
伦敦,雨幕如织。
沈寂坐在宿舍狭小的书桌前,窗外是陌生的城市轮廓,墙壁发黄,木地板吱嘎作响,一切都散发着陈旧与潮湿的气息。
桌上是一堆英文作业,旁边放着一部老式收音机,正播放着某个文学节目。他一边接着电话手指一边在纸上移动,不是在做作业,而是在写诗。
“先生,我们收到了您的投稿。”电话那头,电台编辑的声音带着浓重的英国口音,“内容很有异国情调,我们决定在今晚的'午夜信箱'节目中播出。”
“谢谢。”沈寂平静地回答,“我想确认一下,这个节目在中国也能收听到,对吗?”
“是的,我们有全球网络直播,只要知道频率,任何地方都能收听。”
挂断电话,沈寂从抽屉中取出一本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写满了计划和备忘。
他被带到英国的第一天,就被没收了所有通讯设备。学校、宿舍、活动范围,全部在沈鹤亭的掌控之中。但沈鹤亭忽略了一点——沈寂从小学习文学和音乐,对诗歌和电台有着特殊的兴趣。
这是他唯一能够不受监控地向外界传递信息的渠道,只希望温宁能够懂他。
他在笔记本最后一页写下:“第一步:建立联系。”然后合上本子,将它藏在松动的地板下。
周二午夜,温宁准时打开收音机,调到104.8频率。
“欢迎收听'午夜信箱',我是主持人艾伦。今晚我们继续为您带来上周新投稿者的作品系列…”
这次的诗更长,内容看似描述伦敦的雨季,但某些句子排列方式异常。温宁抓起纸笔,记下听到的每一个词。
“…Trust no easy paths, look between lines, first letters guide…”
温宁盯着记下的内容,突然恍然大悟。她开始提取每个句子的首字母,组合在一起。
T-R-A-P-P-E-D-I-N-L-O-N-D-O-N
“被困在伦敦”。温宁手指发抖。是沈寂!一定是他!
接下来的几周,温宁每周二、四、六都守在收音机前。诗句中隐藏的信息逐渐清晰:沈寂被强制送往伦敦,所有通讯被监控,但他找到了这种方式传递信息。
“他需要回应。”温宁自言自语,“但我怎么回应?”
温宁立刻打开电脑,搜索着关于这个电台的一切信息”。很快,她找到了那个伦敦电台官网和网页上的投稿邮箱。
她连夜写了一首蹩脚的英文诗,表面上描述家乡的秋天,但首字母组合起来是:“I-A-M-W-A-I-T-I-N-G-H-E-R-E”。
一周后,深夜电台播出了这首诗,主持人用标准英文读着她笨拙的文字。温宁紧张地听着,不知道沈寂是否会收到这个回应。
夜空,伦敦的公寓闷热不堪。沈寂枕着臂弯,耳朵贴近收音机,听着那熟悉的声音念出温宁的诗。
I-A-M-W-A-I-T-I-N-G-H-E-R-E。
温宁在等他。十个字母砸进胸腔,比任何实质性接触都更让他血脉偾张。
他猛地坐起身,打开藏在床板下的笔记本,迅速写下新的诗句。这次他要告诉她更多,告诉她他的计划。告诉她,等待是有期限的。
三天后,温宁蜷缩在窗台边,手指紧握着笔,记录着电台播放的每一个词。沈寂的诗比以往更复村,她必须全神贯注才能捕捉每个首字母。
W-A-I-T-I-N-G-M-E-M-Y-S-W-E-E-T-I-E-S-E-E-Y-O-U-I-N-T-H-R-E-E-Y-E-A-R-S
纸上的字母逐渐连成句子。温宁倒吸一口冷气,笔尖戳破了纸面。
三年,他要她等三年,真的有点久了……
寂静偏爱温存时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