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庆十五年五月,大周第三任皇帝隆庆帝病逝,未留遗诏,代为摄政的梁王弈菏和侍疾的琳妃朱成璧以宣召辅政大臣之名拥立琳妃所出四皇子玄凌为皇帝,自此四皇子玄凌顺利继位。
隆庆十五年六月,守孝持服二十七日后,四皇子玄凌于先帝灵前继位。因为四皇子玄凌登基而成为太后的朱成璧知道新帝玄凌尚无独立处理政务的能力,借着皇帝年幼开始垂帘听政,并在先帝孝期内和早是旧相识的摄政王私通款曲。
舒贵妃阮嫣然在先帝驾崩之后恸哭不止,几度欲要殉先帝而去,幸好宫人们发现得早被救了下来。宫人救下舒贵妃阮嫣然后,与她交好的太后朱成璧亲自过来安慰劝解,又用她和先帝唯一的孩子清河王玄清才让舒贵妃阮嫣然重新有了活下去的欲望。舒贵妃阮嫣然缓过来后,伏在太后怀里,偶然发现太后腰间似乎束着一根男式的玉带。
太后朱成璧与摄政王的私通不仅让舒贵妃阮嫣然有所察觉,更让皇上玄凌偶然间目睹了太后和摄政王相拥。
先帝即将移棺出宫,皇上玄凌快要打理完先帝的丧事,准备下旨册封太妃太嫔迁出后宫别宫安置养老。册封太妃太嫔的旨意在先帝移棺前宣读,舒贵妃阮嫣然在先帝灵前见到摄政王腰上那根眼熟的玉带,又见太后和摄政王两人一左一右的围着皇上玄凌,仿佛一家人一般,仿佛知道了惊天秘密。舒贵妃阮嫣然害怕自己和孩子迁出后宫会无声无息的死在太后手下,公然抗旨不尊,先帝灵前当着所有皇室宗亲的面自请出家为先帝祝祷,求太后好好抚养她唯一的孩子清河王玄清。昔日先帝后宫众人无不厌恨宠冠后宫的舒贵妃,纷纷出言支持舒贵妃出宫去过苦日子,太后被架在风口浪尖,原来想要慢慢收拾舒贵妃的念头碍于情形不得不改变,顺势答允舒贵妃阮嫣然的条件。
舒贵妃阮嫣然如愿带了自己的贴身宫女逃出后宫,被送去佛寺剃度修行。到了佛寺,舒贵妃阮嫣然自称身从道家不肯落发,太后只得让工部在佛寺后山为舒贵妃阮嫣然小小修了一座道观,传了口谕让舒贵妃阮嫣然安心修行,不能随意离开安栖观。
名动京华、让先帝“集三千宠爱于一身,六宫粉黛俱无颜色”的舒贵妃阮嫣然从此退居道观,再无法与外界关联。
舒贵妃成王败寇,已经无法让太后在起心思挂念。清河王玄清身边又有宫人保姆,太后动动嘴便是照拂了,唯一让太后忧心的是日益不听她话的皇上玄凌。
皇上玄凌登基后第二道旨意便是宣布他和太后要为先帝守孝三年。皇上玄凌的旨意让一心想着和太后光明正大在一起的摄政王不满,摄政王顾及太后,没有亲自出面收拾皇上玄凌,只是让自己的心腹官员施压逼迫朝臣站队,许多偏向摄政王的大臣都去劝阻皇上了。
皇上玄凌这唯一和太后相像的倔强脾气确是宁折不弯,越压着他他越不服,执意为先帝守孝三年。皇上玄凌心意已决,和摄政王以及太后僵持不下,甚至绝食表态。绝食打动不了摄政王,只能让太后心疼皇上玄凌。过了一日后,太后退步说皇上仁孝,劝服摄政王要给先帝守孝二十七个月。
摄政王很怨念皇上玄凌这个小傀儡不听话,皇上玄凌守孝间,摄政王独断专行,结党营私,攫取的权利几乎可以把皇位上的人换一换了。
太后有心替皇上保留皇权,将先帝本就鞠养在后宫主位膝下预备联姻皇族的将门之后的其中一个与娘家有些联系的将军女儿齐月宾选定为皇上玄凌的必选嫔御,又把亲女真宁长公主和侄女柔则定给戍守边境凉州和吉州的军阀世家,意图动摇摄政王在军中的影响力,可惜在军中收效甚微。而因为自愿给先帝守孝,皇上玄凌获得文人大儒的交口称赞,得到了小部分文官朝臣的看好和先帝去世后急于效忠新帝的保皇党势力。
乾元二年八月,皇上玄凌出了孝期欲要亲政,首先影响了摄政王的权利。摄政王以皇上玄凌还未大婚堵了回去,太后向着皇上玄凌,立刻安排好齐月宾正式册封成为皇上玄凌第一个嫔妃端贵嫔,随后又和娘家商议让看好的娘家二侄女宜修入宫为后,不想太后娘家的少夫人——宜修嫡母陶夫人不喜自己的嫡女婚嫁落于庶女之后,在会见太后时闹着庶女为后不成体统。太后也是庶女出身,陶夫人便彻底开罪了太后。只是陶夫人家族一直是文官中的清贵人家,陶夫人的话虽然难听却也隐约有几分代表的文官的态度。
最终乾元二年十月,太后看好的娘家二侄女朱氏宜修以正二品妃位入宫侍奉皇上玄凌。两位颇有家世的嫔妃一前一后进宫,太后也向摄政王说明了她的娘家侄女未来一定是皇后。摄政王接着搬出嫔妃不算正室,不是中宫皇后。
太后对于摄政王无可奈何。
皇上玄凌从太后宫里知道摄政王的话,故意对娴妃朱宜修许诺:若是她有孕生下皇子,他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封她为皇后了。皇上玄凌的许诺让娴妃朱宜修真切的相信:只要她能够生下皇子,触手可得皇后之位,做皇上玄凌后宫最高贵的女人。可是娴妃朱宜修入宫才不满一月,期盼怀孕一时也急不来身孕。反而是太后先意外怀孕了。
太后怀孕,这个消息本该死死隐瞒的。可是太后这个孩子本就是摄政王蓄意要来的,太后怀孕才是合了摄政王这几年的期盼。得知太后怀孕,摄政王大喜过望,生出了废帝自立的打算。
没有瞒过摄政王,太后考虑再三:想自己的身体适不适合自己高龄生产,万一生了这个孩子损伤身体怎么办;想自己真的生下了摄政王的孩子,那他日史书上会怎么记载这一桩叔嫂禁忌的丑事;想如果摄政王有了幼子,那么他废掉玄凌的帝位,玄凌以后该怎么办;想摄政王废帝篡位,下一步如果是封她和腹中孩子为后为太子,那过了几年她年老色衰,摄政王还会一心爱她,不置后宫么,大概是不会守着她一个人过的,到时她原本的太后之尊又要陷入后宫争斗,而那时没有当年的摄政王相助,或许她和太子更加没有现在这么好的日子......
太后思虑再三,还是不敢赌摄政王对自己和玄凌的仁慈,让自己的人故意制造乱子迷惑摄政王离开京城后便服药流产了和摄政王的孩子。
时近年关,这一年的冬天很很冷,宫外冻死了不少人畜农物,太后体弱,感病缠绵病榻。
太后对外宣称着了风寒,服用了宫外拿进来的堕胎药。太后卧在床上,等着不成型的胎儿化作血水铺满被褥后,又暗暗心疼那个无缘的孩子。这个孩子是她亲手送走的,父亲还是摄政王这个她错过的爱人,太后良心难安,夜里总是默默垂泪忏悔。太后本就因为以前生育长女真宁长公主坐月子被当时还是王爷的先帝恶语为难哭泣不止,留下见风流泪的毛病。夜里痛哭或许加重了这个病症,以至于摄政王从各地军营赶回来见太后时,太后自责于自己保不住这个孩子,哭的见风流泪的毛病发作严重,已经影响了视物。
太后既然流了孩子,自然做足了准备,她告诉摄政王她不小心染了风寒后已经让信得过的太医在避着被人发现是安胎药的情况下服药,没想到还是影响到了胎儿,没有保住这个孩子。太后真心向摄政王忏悔自己保不住这个孩子,摄政王看太后这样子心痛万分。太后把自己搞成了这样病弱憔悴的样子,摄政王他自然不怀疑是太后自己打了胎儿,反而怀疑上了自从太后感染风寒就殷勤吩咐太医院的御医,因为御医是皇上玄凌派来随侍于太后的颐宁宫的,说不定是皇上玄凌知道太后有了他的孩子,故意残害太后腹中和他的孩子。
摄政王从前只在朝堂上发展势力,可是他现在认定皇上玄凌残害太后,转而开始在宫里彻查太后遭遇暗算流产的事。
摄政王这样,对皇上玄凌是一种威胁。权利被夺走,皇上玄凌联合太后还可以谋划着夺回来。这可是他所住的紫奥城,要是真被摄政王的势力渗透进来,他身为皇上,性命安危都无法被保障,那他或许哪一天就会出了意外死在紫奥城。他此时还尚无子嗣,那最坏的情况岂不是白白将帝位拱手让人?
皇上玄凌受到关乎性命的威胁,终于坐不住,连夜扮做小内侍出宫,联系了绝对支持他的老臣召集他自己培养的势力汇聚一堂,为他出谋划策。
司空苏遂信暗地建议皇上联合太后处死摄政王收回皇权,皇上玄凌跃跃欲试。打算年后就和太后商议处置摄政王。
乾元二年除夕宫宴,娴妃朱宜修曝出了自己怀孕月余的好消息。
太后虽然因病不出席除夕宫宴,但是大年初一皇上玄凌携端妃娴妃来给太后拜年,娴妃朱宜修有孕这么大的喜事还是免不了传进了她的耳朵里。
娴妃朱宜修怀孕,如果她运气好一举得男,不出一年皇上玄凌就会拥有皇后和太子,到时摄政王再无阻止皇上玄凌亲政的借口。
从皇上玄凌野心勃勃的目光中,太后知道了皇上的决心,娴妃朱宜修这一胎必须是皇子。不然到时皇上玄凌一定会对娴妃朱宜修心怀芥蒂。其实玄凌已经十五岁了,与其等到娴妃生育后再陪着皇上玄凌对付摄政王,现在为皇上玄凌扫平一切阻碍才会让皇上玄凌更敬重她这个母亲,进而恩赐朱家的发展。
身后有那么多想要的,太后再不舍也不能对摄政王犹豫了。
摄政王和玄凌只能选一个,太后当然要选择能够奉养她天年的亲儿子,而不是把希望寄托在男人的情谊上。
太后定了决心,在乾元三年正月以迅雷之势骗摄政王进宫故地重游。
太后和摄政王缘起于宫中的藏书阁,那时太后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校书女史,摄政王是名位尊贵的皇后养子,因为一本藏书相识,因为性情相和相知,因为两情相悦相恋,因为先帝从中作梗分离。二十多年过去,她成为太后,他成为摄政王,现在却是立场相对的政敌。
太后在藏书阁里拥抱摄政王,趁摄政王不防亲手杀了他。摄政王伏诛后,太后假借摄政王名义在摄政王府召集摄政王党羽,到了约定时间后,皇上玄凌派兵将摄政王府围起来,当场株连党羽,将摄政王的势力一扫而清。
摄政王一党清除殆尽之后,太后心力交瘁,大病一场。皇上玄凌忙着亲政,娴妃朱宜修专心保胎,太后的日常供应不缺,只有性情安静的端妃齐月宾偶尔过来侍奉太后。
后宫甄嬛传:今天又在看戏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