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逸尘站在镜子前,最后一次整理领带。那枚龙形图腾的信纸静静躺在他手中,仿佛还在散发出某种隐秘的讯息。
“你确定要带着它去?”苏婉仪轻声问,手里拿着演讲稿最后一页。
“如果他们想让我知道些什么,那就让他们来。”李逸尘将信纸折起,放进西装内袋,目光坚定。
赵阳推门进来,手里抱着一台平板电脑,“李哥,峰会直播平台已经确认,预计在线观看人数超过五十万。”
“压力不小啊。”李逸尘笑了笑,转身朝门口走去。
会场布置得庄重而典雅,舞台中央悬挂着“华夏古文化传承与发展峰会”的横幅,台下坐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学者、企业代表以及媒体记者。
李逸尘步入会场的那一刻,不少人投来异样的目光。有人低声议论:“这不是那个搞公益项目的年轻人吗?怎么也上主讲席了?”
“听说之前还被举报过挪用资金……”
“现在风评反转了,刘长老亲自推荐的。”
他没有理会这些声音,径直走到自己的座位坐下。苏婉仪和赵阳分别坐在后排,随时准备协助。
主持人宣布开场后,几位行业前辈依次登台发言。他们的内容大多围绕政策支持与学术研究,语言严谨但略显沉闷。
轮到李逸尘时,全场灯光一亮,聚光灯打在他身上。
他缓步走上舞台,步伐稳健,眼神中透着一股从容不迫的力量。
“各位来宾,我是李逸尘。”他开口第一句,语气平和却极具穿透力。
“我不是什么专家,也不是学院派的研究者。我只是一个普通人,在某个夜晚翻阅一本古籍之后,突然明白了我们文化的重量。”
台下响起一阵轻微的骚动,有几位老学者微微皱眉,似乎对这种感性表达不太习惯。
但他继续说道:“我们总说传统文化是根,是魂。可现实是,很多人连这根是什么都不知道。我在社区里教孩子们写诗,在乡村修复破败的祠堂,也在网络上传播一首宋词背后的故事。我发现,真正能打动人心的,不是高深的理论,而是那些曾经照亮过祖先心灵的东西。”
他说着,从口袋中取出一张泛黄的纸片,轻轻展开,“这是我在一次古建筑修复中发现的手抄本残页,上面写着一句‘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我想,这就是文化的魅力——它跨越时间,连接人心。”
掌声开始零星地响起,渐渐汇聚成一片热烈的回响。
一位年长的教授点了点头,低声对身旁人说:“这个年轻人,懂文化,也懂人。”
演讲结束,现场爆发长时间掌声。主持人甚至有些措手不及地打断道:“感谢李老师的分享,接下来进入采访环节。”
镜头迅速转向他,话筒递到面前。
“李老师,您如何看待最近关于王鸿儒事件的舆论变化?”
“我认为,文化人的责任不是争斗,而是守护。”他平静地说,“当一个人把文化当作工具,那他就失去了它的灵魂。”
这句话被各大媒体截取,迅速登上热搜。
就在他接受采访时,一名身穿黑色西装的男子悄然走近,将一张名片塞入他的口袋,然后转身离开。
李逸尘低头看了看手中的名片,背面果然印着一行小字:
**“你已进入更大的棋局。”**
他抬头望去,那人早已不见踪影。
与此同时,赵阳在后台接到一个陌生电话。
“你是李逸尘团队的人吧?我们是青鳞基金会的,希望能见一面。”
赵阳脸色一变,正要追问,对方却已挂断。
他立刻拨通李逸尘的电话,却被直接转接到了语音信箱。
“李哥,有个自称青鳞基金会的人联系我……”
他的话还未说完,就听见背景音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接着是金属碰撞的声响。
“喂?李哥?你在哪?”
电话那头,只传来一声低沉的回应:
“他们在看着我们。”
赵阳猛地站起身,冲向出口。
而此刻,李逸尘站在峰会会场外的走廊尽头,望着远处夜空下的城市灯火,手指缓缓收紧,掌心紧握着那张神秘的名片。
他低声呢喃:
“你们到底是谁?”
都市重生:以诗词歌赋重塑华夏古梦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