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初作,感谢支持。
第二天一大清早,小渔村阿勒萨就喧闹了起来,和往日为了出发打渔或是去赶海不同,这次是族老杜丽雅大娘说有要事宣布,把要去出发打渔的村民们都聚集在村中心水井边的空地上。
和耕种或放牧不同,且不论一出海就是几个月甚至数年的远洋渔业,仅仅在离岸不远的近海捕鱼,就不是单门独户可以完成的了,更何况还有加工渔获、售卖海产等等繁多的事务要处理。所以,渔民之间的合作要比别的行业深入不少。
小村一共就七八户人家,彼此之间沾亲带故,两艘小渔船各由一名老船头指挥,而不涉及出海的事情,则一般由辈分最长的杜丽雅大娘拿主意。不过小村的生活一直都很是平淡,打渔就是算是顶了天的第一要务,上一次杜丽雅大娘这样郑重其事地把大家召集起来,已经是很多年前的事了。
“表姑,有什么事你就直说吧”,一位精干的老者走到人群前排,“我们还赶着上船出海呢。”这名老者是两艘渔舟之一的船头,满面风霜的他也说出了多数在场村民的心声。
杜丽雅大娘点了点头,没有再卖关子,轻咳了一声,没有开口,反而向侧后方退了一步,站在自家门边,掀起了竹帘。
早就准备好的徐林抬起吃饭的矮桌,低头弯腰,侧身钻出门框,利穆乌则跟在他身后出来,一改往日的嬉皮笑脸,表情严肃地捧着一个布包。
待徐林把矮桌放下,站回她身边后,杜丽雅大娘这才不疾不徐地开口说道:“几天前,我收留了这位无家可归的年轻人”,说到这里,杜丽雅大娘语气稍顿,待众人目光聚集在徐林身上之后,复又开口:“他给了我们村子一个天大的回礼,就是这个。”说着,利穆乌上前一步,把手上的包袱放在矮桌上摊开,一个洁白的小堆便出现在村民眼前。
“是这些盐巴吗?”刚才发问那名老船头扫视了一眼矮桌上的盐巴,稍稍顿了一下,似乎在心里盘算了一下价值,接着脸上露出一点点不屑,“虽然表姑你救他不是为了回报,但这些盐巴怎么也称不上‘天大的回礼’吧?”
杜丽雅大娘摇了摇头,不疾不徐地答道:“这些盐巴是他一天的所得,和他真正的回礼比起来几乎微不足道。”听到这,站在前面的几位村民脸上浮现出惊疑,还没等发问,杜丽雅大娘下一句话就敲在了他们心上。
“他愿意留下来,与我们合作制盐。”杜丽雅大娘这句话说得中气十足,但听到的村民们却一时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直到利穆乌回房拿出一张写满字的羊皮纸和一盒印泥,村民们才不得不相信这样的好事居然发生在自己头上。
这张羊皮纸上的内容是徐林和利穆乌交流了一晚上写出来的。即便徐林有最完美的语言环境,想在几天之内就学会一门完全陌生的语言也不异于天方夜谭,拟定条款没花多少功夫,徐林脑海里还记着不少现代签订的合同,挑出重点的几条就合用了,但让利穆乌理解他的意思并誊抄到羊皮纸上,还是费了他九牛二虎之力。
徐林先是做出挖沙的动作,然后向门外熟睡的村子比划了一下,继续比划着挖沙,待利穆乌点头会意后,徐林走到屋外捧起一捧沙子,摊放在地上,堆成一个小堆,指了指桌上包着盐巴的布包,示意用沙子代表产出的盐,然后他将沙堆分成近似的两堆,在地上画了个天平的简笔画,示意两堆相等,指了指其中一堆,起身比划起屋外的村民,示意一半的产出归村民所有,等到利穆乌点头回应之后,又用同样的方法把没动过的那一堆分成五个小堆,将其中三堆并在一起,拢在自己身前,最后两堆则往一头雾水的杜丽雅大娘那里推了推。
利穆乌点了点头,然后拿起羽毛笔在羊皮纸上写了几行,复又抬起头来,全神贯注地盯着徐林,等待着下文…… 饶是如此,这一晚也绞尽了徐林的脑汁,直到后半夜,才算完成了这简陋到可笑的合同的拟定。
合同大意是,村民们及以后的参与者,共享盐场一半的收益。村里的公帑则以长期租借渔场附近沙滩的使用权换取两成的收益,用以负责处理村子的税收等开支,由杜丽雅大娘和两位说得上话的老船头监管。徐林作为发起人,独占三成收益,以这个年代的视角来看,可以说相当宽和了。本来徐林连三成收益都嫌多,但为了接下来的计划,徐林也需要一些金钱累积,于是在补完了一些杂项后,合同的草稿就这么拟订完毕。
回到正题,利穆乌拿着合同,一句一句和村民们解释,最后干脆学着徐林昨晚的样子,蹲在地上一堆一堆比划着沙子,好帮对数字没多少概念的村民理解合同的意思。
终于,利穆乌解释完了合同,也没有哪个村民再提出疑问,只是私下里交头接耳,似乎很难下这个决定。
杜丽雅大娘咳嗽了一声,走到桌前,深深地看了一眼利穆乌和徐林,随后率先打开印泥,在合同下的空白处按下了手印。
有了杜丽雅大娘带头,便有几户村民家的劳动力跟着上前按下了手印,不过还是有接近一半的村民最终还是没有动弹,好像还要观望一阵。不过这已经超出徐林的预计了,原以为很难说服村民们放下自己的生计,投入陌生的产业,却没想到当天就有半个村子的壮劳力愿意跟着他一起干。
“看来不论古今中外,人们对于脱贫致富的看法都是一致的。”徐林心里想着,微笑着点了点头,等利穆乌便收拾好盐巴和合同,杜丽雅大娘随即宣布解散会议。
接下来,在带村民们正式开始制盐之前,徐林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比如给新入伙村民们准备生产工具、规划新盐池扩建的方向、改进工艺以增加效率……还有最重要的:盐巴的销路。
在徐林穿越到这里之前,负责和往来商人讨价还价的一直都是利穆乌,聪明的他既能识破奸商的小伎俩,又足够精明到几乎不会算错账,故此,辗转在村庄和聚落间的小商贩们对这个年轻的小伙都有很高的评价。
这些商人大多没有自己的店铺,全部资产也就是几头骆驼、骡子,或者一辆马车而已。他们在乡下收购原料,卖到城里,再把城里的产品,如铁器、织物等卖回给村民,赚取差价,借以养家糊口。
利穆乌在售出最后一批鱼干时,就向商人透露了阿勒萨村即将改行制盐的消息。在利穆乌表示,愿意以比城里市场要低上两成的价格出售盐巴,并展示了徐林制取的样品后,没过多久,四乡八镇的行商们就陆续来到小村,就未来的商业往来签订了一系列合约。
解决了销售门路,剩下的就是扩大生产了。
阿马奇格的崛起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