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论(Idealism)
19世纪下半叶,主要在英国,美国也有,出现了许多观念论哲学,核心人物是格林、布拉德雷、麦克塔格特、詹姆斯·沃德、伯纳德·鲍桑葵以及美国人乔西亚·罗伊斯。这些人尽管观点并不完全一致,但他们倡导不同形态的观念论的动机是类似的:一部分原因在于以此回应在之前两个世纪中,他们眼中贫乏而又难以令人满意的经验主义与功利主义观点;另一部分原因是回应德意志圣经研究、地质学、达尔文生物学以及逐渐提高的普遍文化水平对宗教合理性的影响;还有一部分原因在于他们深受黑格尔的影响,甚至对这些思想家中像布拉德雷这样明确拒绝“黑格尔主义者”标签的人而言,黑格尔在其思想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分量。比如,布拉德雷的伦理学观点就是在一系列显然运用辩证法的论文中提出的。
上述动机是彼此关联的,格林是这场观念论回击的领路人,他的一位学生写道:“我们很害怕,我们看到的一切都正在演变为理性抽象机械论、个人主义感觉论、不可知主义机械论的暴政”,因此转向具有极为重要的宗教维度的不同形式的观念论,就为思考神与道德生活提供了新的视角,这一视角仿佛能将神与道德从科学具有的还原性、揭露性意味中解放出来,因此受到一些人热烈拥护。格林自己著有一部分非常有影响力的研究休谟的作品,在其中他认为休谟哲学及其心理学原子论是一种怀疑论,并因此摧毁了知识与社会道德的可能性。
观念论是这样一种形而上学立场,它认为实在的基本属性是精神,也即心灵或意识。在贝克莱的学说中,世界作为上帝心灵中的观念而存在,用贝克莱自己的话说,“永恒精神”就是世界实体,并且通过持续地创造活动,亦即构想(思维)它而保持世界的存在。贝克莱这样的明确的有神论,在19世纪哲学转向观念论时明显是不够用的。也许最接近贝克莱的是格林。
格林预设了一种“永恒意识”,并将之描述为两个彼此相关的展开过程,抑或一个可用两种方式描述的展开的过程:个体意志演进的展开过程,以及上帝在世界中逐步现身或实现的展开过程。他将“永恒意识”视为“自然的法则、上帝意志或其观点”。格林认为“永恒意识”内在(固有)于人性,并且只有当人类自身正确地理解到该意志在自身中并因此推动它在自身的实现时,它才会完整存在。
格林观点的个人本意描述是,人类自我意识的演进就是上帝使得自身逐渐在世界中显现的过程。黑格尔对此观点的启发可谓一目了然。
不过格林指出,个人要更进一步理解到他们每个人都只含有永恒意识的一部分,因而神圣者在世界中的实现就需要合作与团结。个人的“自我”作为由自我构成的社会的一部分存在,并且个人的自我实现就是对所有人自我实现的一种贡献。
基于这种蕴含的,人类的本质属性就是社会属性的观点,格林发展出一套完整的道德与政治理论。它启发了这样一种观点,即我们拥有自由意志,并且当自由意志通过行动而达到对其自身而言最佳和最满意的状态时,它是最自由的。但它又与承认如下观点有关:一个人与其同伴共同协作需要一种共同善的观念,并且对共享法则与习俗的自愿接受有助于增进该共同善。因此,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就具有相互性:个人共同构成了社会,但同时又受到社会的形塑。因此国家,无论是整体民族国家还是地方政府,是很重要的,它提供了个人能够为最佳结果而行动的环境。但是国家不应该过度干预个人,相反,它的角色应当是弘扬最有利于个人自我实现的权利与义务。
格林在19世纪的观念论中占据重要地位,他的哲学方法在其同时代人看来,相比于盛行的经验主义,能够在不那么具有还原论色彩的基础上重新激活道德和政治思想。不过他并不是新观念论的主要旗手,唯有布拉德雷才堪当这一角色。
使得布拉德雷在生前享有盛誉的是《显象与实在》以及一系列为扩展和捍卫其之后学说而撰写的论文中所提出的形而上学的观点。这本书的观点极富影响力,却主要是在负面的意义上,它们激起了摩尔与罗素的回应,结果就是20世纪分析哲学的诞生。
布拉德雷指出,我们日常思考和谈论世界的方式(以及事实上哲学家和科学家更为复杂的论述)包含着内在矛盾,它们只有在我们试图系统性地理解我们的经验时才会显露出来。揭示这些矛盾要求我们拒绝两个常见的假设:世界上有许多独立存在的事物,以及这些事物的存在独立于我们或任何人对它们的知识。第一个假设是多元论的,第二个假设是实在论的。
既拒绝多元论又拒绝实在论,意味着将实在理解为一个单一完整的(涵盖一切的,无限的)全体,布拉德雷称之为“绝对”,也即自在的实在与囊括一切的作为存在总体的实在。这个术语直接借用黑格尔的“绝对”并且类似于黑格尔将“绝对”与“精神”等同,布拉德雷进一步论证说绝对由经验或知觉构成。
布拉德雷对多元论和实在论的拒斥,开启了他对关系的讨论。关系分为两种,外在的与内在的。外在的关系包括“在……之上”,“在某物的左边”。一个茶杯在一个桌子之上,对茶杯和桌子都没有影响,一把椅子在一张桌子的左方,椅子和桌子也没有发生改变。把茶杯从桌子上拿下,它仍然是一个茶杯,把椅子挪到桌子右边,它仍然是一把椅子。外在关系并不影响其“被关系者”,也就是彼此相关的事物的属性。但内在关系对被关系者而言具有本质意义,并且使之成为它们之所是。“是某个人的兄弟”,只有当你是男性并且至少有一个兄弟姐妹时,你才会是某人的兄弟,“与某人结婚”你必须处于婚姻关系中你才会是某人的配偶。
外在关系是偶然的,内在关系是必然的,对其被关系者而言具有本质意义,它们是彼此想要处于一个关系中所必须具有的性质。
布拉德雷的观点是不存在外部关系(否儿世界上存在相互独立的事物,实在是一个单一完整的全体,是囊括一切作为存在总体的实在),并且如果这似乎意味着一切事物都与其他事物处于内在关系中,我们很快就会发现甚至内在关系也不存在。这是因为实在中并没有许多事物而只有一个事物,也即万物(这意味着不存在关系,连内在关系都没有),这就是绝对。
对第一个观点,即不存在外部关系的论证被称为“布拉德雷倒退”:如果A与B之间存在关系R,那么A一定因为某中关系R1而与R相关。但此时A一定又因某种关系R2与关系R1相关……如此类推而陷入倒退。
布拉德雷以一块糖作为一个“事物”例示:这块糖具有白、硬、甜等属性。重复贝克莱的论证,布拉德雷问,被认为潜在这些属性之中的那个“事物”是什么?是否存在这样一块糖,它不具有任何属性,同时这些属性独立于它,但白、甜、硬等属性又以某种方式从属于它?或者这块糖只不过是这些属性的集合束?但如果是后者的话,是什么将这些属性关联成束的?是一种关系吗?但这又是什么关系?布拉德雷认为这些问题能够被转换为下述问题:当我们用一个属性谓述一个事物时,譬如当我们用“白”来谓述(将之归属于)糖块时,我们到底在干什么。如果“白”就是糖——因为它是一个构成熟性,与其他属性一道构成了糖——那你等于什么也没说。但如果你认为“白”与糖不是同一个事物,那么认为“糖是白的”就是在说糖是某个不是糖的东西。注意,这里布拉德雷所说的“是”等同于“具有同一性”,这意味着当你说S是P时,你是在断言它们是同一个事物。
认为外在关系中被关系者独立于且不受它们所处关系的影响这一观点,在布拉德雷看来似乎是不融贯的。如果关系R独立于被关系这A和B,那就会有一个将被关系者关联到R的关系……因此就会产生倒退。
布拉德雷接下来论证内在关系的观点同样是不融贯的。如果内在关系“立基于”其被关系者的本性之中,那就一定有被关系者的某些方面为这些关系奠基。譬如,想要存在“某人的兄弟”这样的关系,与其他人处于这一关系中的人必须是男性,并且至少与之共享父母中的一方,但被关系者中这些奠基的部分,也即“男性”、“共享基因遗传等”也彼此处于一定关系中,它们中的每一个都与“是某人的兄弟”这一关系处于一定关系中。如果是这样,这两方面中也会再次出现倒退。(这在《显象与实在》中的论证本身就是不清晰的。)
在布拉德雷看来,关系的不融贯性是他拒绝多元论的理由。如果并不存在多种多样彼此独立的事物,那么整体论(单一完整的全体,即实体)就是正确的。世界上只存在一个事物,这个事物因此就是万物(作为囊括一切存在的总体的实在)。布拉德雷认为这个事物就是经验或感知的理由,它可以得到如下重构:如果这样的一个事物不是经验或感知,那么就不可能只有一个事物,因为经验存在,你、我、他都有经验,并且若是实在本身不是经验,那么就会导致有不止一个事物存在,此时就会有经验与被经验到的事物之间的区分。根据假设,后者并非经验。(已经假设实在就是经验)但如果只存在一个事物并且存在经验,那么经验就是这唯一存在的事物。
这里是是说,如果不接受世界就是经验,就不得不接受经验与独立于我们经验之外的实在的二分法。这就意味着我们对世界(实在)的经验与世界本身(本体性实在)并不是同一个事物。而这正是布拉德雷拒绝的多元论立场。因此反对多元论就是要接受世界(实体)等同于我们的经验,即接受整体论立场。
在伦理学思想中,布拉德雷处理了我们为何应当具有道德这一问题。需要注意的是,他似乎预设了存在着道德,并且探寻人们为什么应当使得自己的生活服从于它。布拉德雷对此问题的回答是具有道德就是完成自我实现,而对自我实现的探索在其依据辩证法编排的文集《伦理学研究》中。但这一讨论的终点是令人不快的,因为理想化的自我,即“善的自我”是不可获得的,因为善的自我的存在要依赖于恶的自我的存在。要实现善的自我,自我就必须克服恶的自我努力成为的事物,正是因为如此,最终的善是无法达到的,因为恶注定会存在。
而观念论学者麦克塔格特提出了一个至今困扰着哲学家们的问题。这就是时间的非真实性论证。
对哲学家怪癖感兴趣的人会在麦克塔格特这里得到很大满足。他有一副古怪的外表,硕大的头颅,摇摇摆摆横着走路,剑桥周围到处出现他骑着三轮脚踏车小心翼翼地向他随时随地会遇到的猫咪们打招呼问候的身影。相反,当猫咪们闯入布拉德雷在牛津学院的土地时,他会用左轮手枪向它们射击。
麦克塔格特非常害羞,伯特兰·罗素年轻时也一样。罗素曾说当麦克塔格特第一次前往他在三一学院的办公室拜访时,他害羞到没有请麦克塔格特进门,而麦克塔格特害羞到不敢入内,于是他与在门口踱步的麦克塔格特之间有一段长时间的僵持。
麦克塔格特发表于1893年的专论《绝对的进一步规定性》中指出实在是精神性的,永恒的,并且存在于彼此相爱的精神所构成的共同体中。这一观点成为贯穿其著作的有关实在的基本观念。与布拉德雷不同,这是一种绝对的多元论和关系式的立场,而非一元论、整体论的。
麦克塔格特在《黑格尔辩证法研究》一书中已然提出,不存在时间这种事物。他的论证如下:
由两种谈论时间的方式:一种是将时间排序为先于或后于,另一种是指定现在后,按照相对现在的关系将时间排序为过去和未来。后一种排序,即过去——现在——将来是A序列,而前一种排序,即先于/后于是B序列。接着麦克塔格特论证说,如果时间是真实的,我们就需要这两个序列,尽管我们认为A序列比B序列更基本。因为B序列中事件所处的位置是固定的,两个事件X和Y处于这样一种状况,即如果X 先于Y发生,那么永远都是如此(秦朝在汉朝之前建立)。但是没有变化就不存在时间,并且变化涉及事件从过去通过现在而向将来展开。因此如果A序列存在,就只有变化存在。
但是A序列涉及一个矛盾。这是因为对一切发生的事件而言,如下这点是真的,即对每个事件而言,基于某个既定的观点都具有过去、现在、将来这三种状态。如果某个事件现在正在发生(我们正在培训),那么它在现在之前就曾属于将来状态(我们准备培训),并且当这个事件完成之后(我们完成了培训)它就将处于过去状态。
但是在过去(事件完成之后而言的过去,)它就处于现在的状态(事件正在发生),也就是说,当事件完成的时候,过去就是事件正在发生(我们完成培训的时候,过去就是我们在培训),并且站在这一点上看,当下就是未来(事件已经完成,当我们正在培训时,完成培训就是将来。)
因此对任一事件X来说,X是过去,X是现在,X是未来都可以使用,并且这三个描述中“现在”适用于什么事件与我们对“何时”是现在的选择有关。这些描述中没有任何两个能够同时适用而不产生矛盾,但因为涉及何者是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排序是任意的,我们无法述说哪种描述更合适,更无法说哪一种是正确的。
换句话说如果你试图论证X在不同时间中既是过去、现在也是将来,那么你不得不使用A序列的概念来选择一个时点,X能够被描述为过去,现在和将来。但使用A序列来描述时间序列设定的这个时点——我们称之为时点1,那就既是丐题又会产生倒退:为了证成对时点1的选择,你需要运用A序列来选择一个时点2去固定时点1,但接下来为了证成通过时点2而固定时点1,你就需要运用A序列来固定时点3……这样无限循环下去。
因此A序列是矛盾的,并且设若没有A序列就没有变化,那就意味着变化并不存在,进而时间也不存在。
从世界向我显现的方式(正如一切观念论者认为的那样,这是误导人的)这个立场来看,如果我们被给予一个任意的具体的“现在”,那么以B序列将时间描述为先于或后于是有一定用处的,但因为B序列不允许变化,所以就不如A序列具有基础性。如果时间存在的话,A序列就对其具有本质意义,这就是A序列的矛盾性对时间观念本身而言为什么致命的原因。
麦克塔格特因此提出了C序列,它是无须参照时间而得以理解的B序列。也即无须诉诸变化。C序列将事件置入一个固定的、线性的、非对称且可传递的先于/后于的秩序中,这正是B序列之所是,只是我们通常在使用B序列概念是具有下述意涵,但在C序列中又将它隐去了:即“在先”的事物会转变为“在后”的事物,而这又隐秘地预设了A序列的成立。
哲学家们仍然在于麦克塔格特有关时间的非真实性的论证缠斗。即使那些希望找到一种方法来证明时间具有真实性的哲学家也接受A序列和B序列的区分是讨论这一问题的起点。
斯普里格是卓尔不凡的“最后的观念论者”。他的观点与麦克塔格特多少有些接近,他相信实在就其根本而言是心灵共同体,心灵的相互关系构成了绝对:实在就是“一个单一的神圣意识,在其中不可思议之多的有限经验彼此互动,相互交织。”他的著作《为绝对观念论的辩护》迄今为止都是传统哲学的最后巨著。传统哲学在这之后被分析哲学一扫而空,后者在某种程度上算是对前者的一种回应,但也是在逻辑学与科学领域发展的推动下,对观念论曾试图取代经验主义传统的一种延伸。
以结论自身为论据的诡辩称之为丐题。
(1)师范毕业生就是教书的,因为师范毕业都教书。
(2)学逻辑的人都是冷血动,因为学逻辑的人只会论理不讲情义。
一种论证,如果结论和前提的命题完全相同,用一模一样的字和词,自然不能欺骗任何人,但假如在形式上做点改变,(实际完全一样)就很容易使人上当。
“因为每一个人都有充分而无任何限制的言论自由,对整个国家来说,已经受益无穷;因为每个人都享受到无拘无束,可以随意表达感触和思想,一定对社会有利无害。”
很显然,分号的前后两句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仅仅只是换了词而已。前提和结论虽在形式上有点区别,但只实际上是二而一,一而二。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