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私认为,题主在高中阶段,无需太多在意教材上的知识是对是错。等读了大学之后,再读几本比较畅销的哲学书籍或教材,就自然理解其中的违和感从何而来了。再深入学习的话,你就会对这个问题的提问方法更为敏感,并对此问题有更为深入的理解了。
其实往大一点来说,对于“什么哲学算得上是好的哲学”,抑或说“哲学的分类法”的问题,这仍是哲学界没有获得共识的,而且我认为这和其他文科的许多类似问题一样,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因为“哲学”毕竟是个过于宽泛的概念。
不得不承认这是个值得深究的问题,但是即使如今的哲学界仍然流行着一些在我看来毫无意义的分类法与立场对立。这些派别之间往往党同伐异,互相勾心斗角。而且,某个哲学流派的思想得以流行,往往不是由于其真理性,反而是其话术。(比如恶意曲解对方文本的意思,再比如把对立的哲学斥为“教条”。)或许我们把马恩哲学奉为真哲学,而把其他所有流派哲学都归为伪哲学,其中也有诸多人为的因素在里面,人文学科话语权之争是没有什么道理可言的。
我简单谈一下我自己对哲学在诸学科中所处位置的理解。(上面也谈到,由于“哲学”这门学科的理解并没有什么标准答案,我只是提供一种理解的思路。)
我认为,可以称为科学的学科,包括以下两个部分:其一是形式科学,即逻辑和数学;其二是经验科学,即所有以经验世界为对象的科学,包括物理学,化学,经济学等。我们能够得到的知识仅有这两类科学知识,而不可能有其他的什么知识类型。
而哲学的位置在哪里呢。我认为哲学的目的是为科学的记述提供形式化的语言。而这种重述本身并不会提供任何知识,只不过是用更为系统的方式重构了科学知识罢了。(或许有人会认为还原论把比较高级的概念还原为较为低级的与经验相关的概念,因此提供了知识。但这也只不过是将旧有的知识给精确化而已。高级概念和低级概念的关系的刻画其实已经由科学提供了。)而我们关于为重构科学这一目的选择什么样的语言系统这一问题,则是哲学所要讨论的问题,且我认为是值得讨论的唯一问题。
传统哲学虽然包含了无数的讨论内容,但我认为除上述问题之外的剩下的部分,要么是在概念模糊的前提下讨论一些毫无意义的话题,要么越俎代庖用非经验的思辨的方法讨论一些本该归于科学研究的话题。这些都应被扔进历史的垃圾桶。
回到如何评价唯物主义这个问题。
按我上述的分类法的话,这个问题或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回答。当然选择哪种答案依据的是我们如何来理解这个模糊不清的“唯物主义”一词。
1. 首先传统哲学中对“物质”的使用似乎并不明确,因而他们的哲学语境中的物质是否等同于“物理学实体”是存疑的。或许有的哲学家会使用这个词指代一种更为抽象的形而上学的东西,比如使用“万物的本质是物质”之类的说法,这和“万物的本质是水/火”等陈述一样,似乎都是在刻画一些抽象的形而上学观点,这当然是当作无意义的工作被拒绝的。
2. 当然,如今更多唯物论者会把“物质”等同于电子原子等物理学实体,现今一般会将“唯有物理学实体存在,心灵实体不存在”的观点称之为“物理主义(physicalism)”。但令我不解的是,有很多哲学家仍然将其当作是一个哲学话题或者形而上学话题,期待使用“黑白玛丽”“僵尸论证”等各种与形而上学相关的思想实验,以及各种新形式的语义学方法来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当然在我看来纯粹的思辨是无法解决这一问题的,这显然是一个经验科学的问题。当然Nagel之流的神秘主义者也会认为通过实验等方法我们永远无法得知关于意识体验的知识。但反过来说,并不是因为经验科学解决不了的东西,所以哲学/形而上学思辨就能够解决!我们只能够将(或许是渺茫的)希望寄托于认知心理学或未来新兴科学的发展。
3. 我认为哲学应该做的就是考虑如何为科学的记述构造一种合适的物理学语言。物理学语言也就是使用物理学中广泛使用的词项来当作基础词的语言(值得注意的是,即使用物理学语言刻画包括心理学在内的整个科学,也并不意味着承认了物理主义是正确的)。对于科学的重构这一目的,物理学语言相对于现象主义语言或者说心理学语言来说具体有何优点,这我就不展开了。卡尔纳普有一篇论文“Die physikalische Sprache als Universalsprache der Wissenschaft”可供参考,也见于他的《语言的逻辑句法》82和83节等诸多文献。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