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与运算
以下是正文:
自然数
说到自然数,你肯定知道,0、1、2、……,这些都是自然数。但是,如果我让对自然数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你会怎么做?
让我们来看看伟大数学家皮亚诺的做法。
皮亚诺的5条公理
【公理1】0是自然数。
【公理2】每一个确定的自然数a,都有一个确定的后继数a’,a’也是自然数。
后继数指的是紧接某个自然数后面的一个数,如2的后继数是3,4的后继数是5。
【公理3】0不是任何数的后继数。
【公理4】不同的自然数有不同的后继数。
【公理5】假设P(n)是自然数的一个性质,如果“P(0)为真,且假定P(n)为真,则P(n’)也为真”,那么命题对所有自然数都为真。
皮亚诺先是规定了0是自然数,然后引入了一个概念,叫做“后继数”。那么,究竟什么是后继数呢?其实你可以把后继数理解为,“比某数大1的数”。
显然,公理2引入后继数,确保了自然数只能是整数,而不是分数或无理数。
而“公理3”的设计,是为了把“负整数”扔出去。因为数学家在一开始定义自然数时,是为了让“数”与“实际物体”进行对应的,比如用“1”对应“1个苹果”或者“1个香蕉”,而负数显然无法对应任何事物,所以负数不属于自然数。
“公理4”是为了确保数的唯一性。比如已经规定了3的后继续是4,你就不能再规定另一个符号比如θ。如果非要规定,那也必须承认θ和4是相等的,即θ=4。
“公理5”的本质其实是数学归纳法,为了确保自然数的连续性。你可能没有理解公理5是什么意思,我举个例子:“0具有奇偶性”(能够判断是奇数还是偶数的性质,称为具有“奇偶性”),这是0的性质。随便给出一个自然数比如10,它和它的后继数11都具有奇偶性,就能推出所有自然数都具有奇偶性。而这前提是自然数有连续性。假如自然数可以被分为两段(a,b)和(c,d),在(a,b)中不管如何+1,都无法得到(c,d)这个区间,反之亦然,那就不能仅因为“最小值能、n能、n+1也能”,就直接认为所有的都能。
加法
皮亚诺除了用公理定义自然数外,还给出了加法的规则,规则如下:
【规则1】对于任意自然数m,0+m=m。
【规则2】对于任意自然数m和n,n’+m=(n+m)’。
其实我们在一开始学习加法时,对加法的理解是“把两堆东西合在一起”,比如把“3个苹果”和“5个苹果”放在一起,一共有8个苹果,所以3+5=8。其实,这只是小学数学为了便于理解,才这么讲。实际上数学中的“数字”,它与实物之间是没有任何关系的。数学上的1就是1,并不是一个苹果,也不是一个梨,它就是很单纯的“1”。而“1+1”,也不过就是一个运算规则而已,这跟“一个苹果和一个苹果加起来是两个苹果”是完全不相干的两码事。
数学中对加的定义,其实是依赖于数轴的。在数轴上,如果只表示自然数,那就是一条箭头朝右的射线,最左边的数字是0,然后每向右走1个单位长度,那就等价于“将原数+1”;每向右走1个单位长度,那就等价于“将原数-1”。
我们来看下那两条规则:
对于任意自然数m,0+m=m。
0在最左边,“0+m”就是从0开始,向右移动m个单位长度,那显然就到了m的位置,所以0+m=m。
对于任意自然数m和n,n’+m=(n+m)’。
其实这么写,只是为了不出现数字“1”。因为这里只是定义加法,并没有规定0的后继数就必须是1,为了严谨才写成这个样子。
其实皮亚诺想表达的是:n+m=n+(1+1+…)。
其中,“…”处有m个1。意思就是,对于数轴上表示n的那个点,往右走m个单位长度(就是m个1),就会到达“n+m”对应的位置。
n’+m=(n+1)+m
=(n+1)+(1+1+…+1)(m个1)
(n+m)’=n+m+1
显然是一样的意思。
那为啥数学上明明只是为了表示平移,在生活上却能对应“总和”呢?
原因很简单,比如m+n,“m”其实就是从0开始,向右平移了m个单位长度,“+n”就是在此基础上继续平移n个单位长度,其实就相当于问“从0开始平移了多少?”
这个操作与生活上的“总和”意思其实是一样的,所以生活上直接搬运过来,也没啥问题。
其实对减法的定义,是牵扯到负数的,即:
a-b=a+(-b)
负数是为了表示“与正数”相反的意义,而减法的意义本就与加法相反(前面说了,在数轴上的定义,加右减左),所以负数和减法其实是一回事。
这也是学到后面几乎很少提及减法的原因,因为有加法就足够了,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进行讨论。
在自然数中,乘法的定义是“几个几”,这是小学版本的定义。那么,如果放到数轴上呢?
其实,可以这么理解:如果将一个数×2,那就用原数轴的2表示新数轴的单位1。那么,原数轴上的数字,×2的结果就是新数轴上对应的数字,
这也是乘法可以用来表示“扩大”和“缩小”的原因。你看上面两个数轴,能否理解为:将x轴缩短2倍得到x’轴(轴缩短等价于数增大,对应位置原数×2),将x’轴拉伸2倍得到x轴(轴拉伸等价于数减少,对应位置就是原数÷2)呢?
根据这个关系,不难看出,乘法和除法也是逆运算。在数学上,对除法的定义是:
a÷b=a×(1/b)。
当然,这已经不是自然数的范畴了。因为除非a,b=1,否则a和(1/a)不可能都是自然数。
那么,为啥数轴上表示“扩增”的乘法,可以在生活中表示“几个几”呢?那是因为数学上的扩增,被扩增的部分一定是数字相同的。比如,将4扩增为原来的3倍,那么这“3倍”的每部分都是4,即必然是4+4+4,所以可以理解为3个4相加。
除法可以用来表达“平均分”,其实也是这个原因。比如将12缩小为原有的1/3,其实就是找一个数,这个数扩大3倍能得到12。因为扩大时的成分相同,所以在缩小时,也必然能做到“平均分”。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