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前言 以身观世界,体会人类自身的存在 ▹
主观与客观(绝对性与相对性) ▹
前言 以身观世界,体会人类自身的存在
生命,是一场无法拒绝的旅行。
没有人询问过“我”的意见,突然有一天,“我”就降生了。无论我是满心欢喜还是忧心忡忡。
我从一个婴儿长大,这个世界映入我的眼帘,进入我的脑海。我认识这个世界,又不认识这个世界。世界让我感到熟悉又陌生。活着,本身就是一个庞大复杂的课题。我想努力看清,却越发觉得无力。
年幼时常常追问,世界是什么?我又是什么?父母对我说,我是一个人。可人又是什么呢?没有人能告诉我。
当我看见阳光,我觉得明亮。当我看见积水,好奇地踩上几脚,乐得水花飞溅。我觉得很开心,我感觉到了我。
我也感觉到了恐惧。有一天我听到有人死掉了。什么是死啊?为什么听起来那么可怕!我不知道什么是死,但恐惧却在我心里疯狂蔓延。我怕黑,黑暗里好像永远藏着可怕的怪兽,面目狰狞的鬼魅。我从没见过他们,但是他们好像一直准备着吞掉我。他们就藏在黑漆漆的,让我看不清的黑暗中,与死亡一道,计划着吞噬我!
我是幸运的。体弱多病的我逐渐长大,疾病飞似的远离了我。恐惧的感觉逐渐减少,变得若隐若现。可我仍然害怕黑暗,黑暗让我什么也看不清,黑暗之中有着无穷无尽的未知,与无穷无尽的恐怖。
我要寻找光明。我要看清一切。
没有人是自愿来到世界上的,因为躯体在自我产生之前产生。所以在降生这件事上,没有人有自主权力。也正因如此,生命充满着未知与无奈。不知为何而来,我却来了。不知世界是什么,我便来了。无论生命带来的是痛苦,或是狂热,都是因为你来了。不自觉的来到了这世上。无论自愿与不愿,都要感知这生命这世界所带来的一切。只是因为,你我不知不觉的,来了。
中国有部家喻户晓的神话小说,名为《西游记》。其中主角叫孙悟空。孙悟空乃天产石猴,无父无母。无父无母,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与人不同。人类都有父母。千百万年来,每个人类的新生命,都是由其父母创造的,并无例外。以至于无父无母成为了人类社会中充满了嘲讽、污辱意味的词汇。在宗教或神话中,也极少有此类角色。因为没有父母意味着没有了来源,人类并未见过这样的人,更无法解释此种存在。
人类的世界中,不存在孙悟空。也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的降生,都是由自己的父母创造的。无论是宗教轶事,还是志怪小说,都无法否定人类的生命由父母创造,由降生而始。因为,这是我们存在本身。否定了我们熟知的生命过程,就是否定我们的存在。
现代生物学中,如人类一般由父母(雄雌)共同孕育下一代的生殖方式,被称为两性繁殖。现代科学也正式将生命过程纳入,使生命与繁衍成为了科学的一部分。
只是,生命究竟是什么呢?人类又是什么?为何生而为人,会如此多的困惑?人类历史中寻求答案的人千千万万,给出的回答也是万万千千。不知不觉的衍化出许许多多的学科与理论,有人提出了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那么,以人为本又是指什么呢?这仍然是个问题。
为便于说明本文观点与核心立场,不耻以班门弄斧之姿而立论,本文以个人本身、生活本身的视角为始,梳理人的个体存在与群体存在,以寻求作为生命体的人类自身的存在本质。本文中所使用的存在一词,皆以人的生命与活着为发源,以自身存在而联结人类文明的诸多学科与理论。可总结为关注于人自身存在的存在视角,因此命名存在论。以更接近于人们自身的生活的视角,从“我活着”为发源,并一切论断与结论,都将回归生活化的生命存在本身。尊重存在,即无论怎样的存在方式,都是确切无疑的存在着。可以对存在形式进行价值判断,但绝不否定存在本身。同时对人类个体与群体的存在方式,抱以更大的期盼。
使用存在论做理论命名,将会遇到一个实际问题,与【存在主义】过于近似。本文的存在论与存在主义有一定程度上的思维近似,即都先天的承认存在。但本文视角,并不发源于某单一学科。或者说与人相关的任何存在,都是本文的信息来源。
存在论的核心视角:
关注人的自身,归纳人的基本性质,即人性。
与人相关的所有问题皆以人为核心思考与发问。
问题集中于人自身的存在及对自身的理解与认知。
基于认知规则,理论推论的条件使用日常可见条件,或重新认知日常条件。
尊重存在,不对存在进行任何否定,包括思维理论。
以推演(预测)规则为方法,不以任何学科为限,只为联结人类的认知与解释人类自身。
方法与过程如下:
1、约束讨论方式与范围;
2、分析、定义人类的基础属性;
3、人类基础属性对于人类自身的影响;
4、定义及论证人类认知的核心观念;
5、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6、人类的未来。
主观与客观(绝对性与相对性)
在开始谈论庞大的话题之前,先讨论一个哲学问题。因其涉及本文整体内容的辩证角度,因此有说在前的必要。本章用于说明,在人类的认知中,无法产生绝对性的正确。因绝对性在人类认知能力的前提下,本就具有绝对的孤立性。其原因为人类认知的概念化,即对事物使用抽象能力来完成认知,致使人类对事物的理解是抽象的,丢失信息的,绝对化的。并且人类认知中的绝对性无法还原为现实事物,同时在概念性上与抽象的对象产生冲突,导致最终的自指矛盾。
不关注辩证逻辑的读者可跳过本章。
千年前的一本书,开篇便言:道可道,非常(恒)道。
老子非常抽象的定义了道,但是又没有办法说清楚,穷尽这个道,因为道本身的无穷无尽,谈论到他的时候就已失真。失真的原因大致有二:一为存在的无穷性。在诸多方面,无论是科学发现还是辩证思考,无穷性一直是无法摆脱的困扰。即使量子物理理论认为物质或能量具有不可再分性,但量子理论仍未至终极。在数学中领域中,如极限、无穷等性质仍然是学科基础属性,无穷性仍然是理论的幽灵。二为不可描述性。正像e(自然指数)与π(圆周率)的无穷无尽一样,想把他确定性的写清楚,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语言无法做到无穷,也就无法解释无穷。
当人们想要寻求一个确定的事物(概念)基础内含的时候,会发现这个东西解释不清,甚至直接消失了。例如时间。
时间我们都不陌生,但若想寻个究竟,谁能够说清楚时间是什么呢?从日常出发,我们会有个疑问,我们每天看的钟表不就是时间吗?但钟表会停摆,我们理解的时间却不会。发条时钟需要上发条,电子时钟要用电池,没电了时钟便会停止,用久了还需要校准。时钟只是人们模拟时间的计数器,而并不是那个我们理解的,绝对准时的时间。
有些不靠谱的科普,解释爱因斯坦相对论时这样说:在高速运动的过程中时间会变慢,因为围绕地球飞行的飞机或是卫星上的时钟会比在地球上的慢。假设这是成立的,能够说明的也只是时钟旋转的速度出现了不一致,因为钟表的时间,是它的旋转速度,而不是绝对时间。说句玩笑话,邻居家的表比自己家的慢了10分钟,能说明自己的时间比邻居早了10分钟吗?我出门的时候8点50,我见到的是8点40分的邻居吗?没有人会这样理解的,因为这只是两只表的指针没同步而已。
另一个证据,来看国际单位制中对时间单位秒的定义:未受干扰的铯-133的原子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阶间跃迁对应辐射的9,192,631,771个周期的持续时间(Δvcs)。简要解释,这是物理学中的某种命名为铯-133的原子的一种附加了多个条件的属性,即带有条件的振荡次数,在这个条件下振荡9,192,631,771次是一秒。也就是说,这是用速度所定义的时间。按照通常理解,时间是绝对的,物体的运动速度由时间来定义。但实际恰恰相反,科学的不断发展,也只能尽量找到速度相对稳定的物体,再由其速度来定义时间。精准如原子钟,也没有定义我们头脑中的绝对时间。
所以如何证明我们理解的,普遍意义上的绝对时间呢?很遗憾,目前没有办法,也没有人能够做到。所以时间,到底存不存在呢?如果存在,我们却没办法证明它。可是如果不存在,我们脑中时间清晰的时间概念,又是怎么产生的呢?而且,每个人对时间的理解都是一致的没有歧义,那么的绝对精准。
再看一个假设中所出现的悖论。
假设一,假设世界是有穷的,意味着我们能用有限的内容去描述世界。基于条件,可以做出如下推论:如果世界是有穷的,有边际的,那么边际外面是什么呢?如果是什么都没有,我们的世界的这个有(存在),又是如何存在于无中的呢?难道真的是无中生有吗?如果世界的外面另有世界,则说明外面的世界才是世界,在里面的只能算做一个小“世界“。但是如此则会变成无穷递归,世界的外面总有世界,世界将会变成无穷。但世界无穷违反了假设条件。
假设二,如果世界是无穷的,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描述这个无穷世界?如何用语言的有穷证明世界的无穷?难道要无穷无尽的一直说下去吗?即使有人如此做了,何时才是终止呢?无穷无尽的世界,没有终止。基于如此假设,我们所看到的,描述的事物,都是失真的,被我们丢弃了一部分的。也就是我们所理解的世界,并不真实。在此条件下推演,“真”也不绝对,因为我们所感受,所获得的一切,都失真了,从一开始便不是“真”的。当我在你面前放了一个苹果,你知道这是一个苹果,但是你如何能够在头脑里完整复制这一个苹果呢?它是什么颜色,有多重,位置在哪里,是什么味道,有几颗种子,含水量多少,含糖量多少,它有几分熟,什么时候会腐烂?可以用这样的方式问出许多问题,所以你看见的理解的这个确定的苹果,真切的在你的手上,这是它的存在,但现在你能够精准的告诉我,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苹果吗?
在人类思考过程中还存在更大的问题——逻辑判断与悖论。
如上的矛盾存在于所有与存在相关的猜想中。哲学领域比较著名的便是康德的二律背反。这里只说明结论,康德发现对于存在本质的推理中,会得出相悖的结果,逻辑在这些问题之中失效了。每一种对立的假设都将成立,也都不会成立。或是说总会出现逻辑悖论,让推理结果无法证明也无法证伪。
逻辑悖论的产生十分适合用集合来描述。
假设有一个无所不包的集合,所有事物都在这个集合内,这个集合是一切,这个集合存不存在取非操作?即,一个集合,一个定域,是否存在其对立的部分?
如果存在,这个集合应该包含他的非,但是按照定义,他没有非,因为他是一切。如果不存在所描述的取非操作,那么他又没有包括所有的事物,有不在他之中的东西。如果这个集合定义成所有事物(已存在),集合之外就是不存在。取非意味着存在对立,包含全部意味着没有对立。
以上最终都涉及到逻辑悖论的最终形式——自指悖论。无论是罗素还是哥德尔,最终都无法突破自指的魔咒。自指悖论将会伴随人类许久,甚至永远无法突破。
自指悖论的来源是否可以知晓呢?恕以愚见,其产生的原因可以追溯。核心问题是人类的认知方式与能力的局限。但在说明认知能力局限前,需先对绝对性与相对性进行说明。
人类的认知模式由两部分组成:相对性与绝对性。
先来讨论绝对性。顾名思义,绝对便是永恒的,不变的。引申含义是静止的,孤立的,不存在对立的。再进一步思考,其静止性、孤立性,意味着不应该存在也不可能存在与其对立的部分,甚至于与其它任何事物皆无关联。因此拥有绝对性的事物,处于静止态,无法建立相对性的关联,同时也无法证明或还原。因其本就是绝对静止的。出乎意料的是,人类对事物的基础认知是使用绝对性完成的。因为人的认知方式使用了抽象能力,抽象能力在人类的认知构建过程中,关于存在的理解全部概念化,进而绝对化了。例如相等。相等的概念最先产生于数学,例如我们熟知的1+1等于2。1+1与2是相等的。对于义务教育的我们来说,这样的概念从幼儿时代便存在于我们的脑海里。1+1与2是相等的,因为1+1与2都是绝对性概念,都是对存在的抽象。对于存在来说,绝对性是无法应用的,而只能应用相对性的部分。
例如我有两个苹果,我需要依据什么条件来判定两个苹果是相等的?即使两个苹果一样重,它们就是相等的了吗?如前所述,一个事物,如一个苹果,在概念上是绝对的,因其来源于人类的抽象能力。但是对于存在来说,它是失真的。一个苹果投射在头脑中,是一个抽象性的丢失信息的概念性苹果,一不是真实存在,二受限于自身的理解。
在此阐述一个无法证明的猜想,绝对性来源于人类的认知方式,受限于人类的感知及认知能力(抽象能力),本为辅助人类理解真实世界,但同时也为认知创造了无法穿越的屏障。
人类认知的另一个特点,是相对性,所有事物的关联都只能基于相对性。人类的认知创造了绝对性,绝对性创造了事物的基础概念。但绝对性无法承载各事物间的关联,因此产生了相对性。相对性即是打破绝对的孤立性,而使各概念能够联结的认知方式。
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论述,与人脑科学的神经元网络构成似有关联之处,也许未来能够有所证明。
讨论了绝对性与相对性,自指悖论又是如何产生的呢?关于存在的自指悖论,皆来源于对同一事物的抽象,既应用了绝对性又应用了相对性。而绝对性与相对性本就矛盾。如上对绝对性的论述,具有绝对性的事物(实为概念,下同),本应无法与实际存在相关联,存在关联本就意味着没有绝对性。而拥有绝对属性的事物,无法应用相对性的对应关系。因绝对性本身并不满足对立性,即相对性。所有具有绝对性属性的事物或概念,应用相对性关系时,至少产生一个悖论——自指悖论。这是在逻辑层面的悖论来源论证。
本章说明绝对性、相对性与自指悖论的目的是,说明绝对性无法证明,进而说明任何理论都不具备绝对性,即没有完备的适用于所有场景的理论。同时,相对性在论述事物间关系时,远比绝对性更容易理解。
如果使用人类是用认知来认识世界的视角,自然可以得出绝对性与相对性首先存在于人类的认知中,而人类认知的一切客观,实际都是主观的。
想要寻找存在的答案,或许要回到人类自身。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