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
超小超大

“声景”四项反对

作者:Tim Ingold(2007)[1]

我为最近对声音(sound)的兴趣的迅速增长而备受鼓舞,这一趋势,其影响不仅发生于我所钻研的人类学领域,而且也同艺术、建筑学以及考古学等领域息息相关。然而,我也不无忧虑——即,担心我们会重蹈"视觉文化"研究之覆辙。在视觉文化研究中,"视觉(Visual)"似乎同"能看"(be able to see)的含义没有多少——甚至可以说毫无——联系,换言之,这些研究几乎并不涉及"光(Light)"这一现象,与之相对地、更多地,关于"对象(objects)"、"图像(image)"以及同对它们的“解释”之间的关系。如果我们沿袭之而对"听觉文化(Aural Culture)"亦作研究,那么这种研究会将关注放在以"声音"之形式加以呈现的“对象世界”之阐释。人们已然形成了一种习惯——即,以"声景(Soundscape)"这一概念加以描述这样一个世界。不用问,"声景"这一概念凭借其颇为好使的修辞价值,在首次被引入时,就成功地吸引了人们的视线,将人们的目光转向了与视觉相对而言曾遭忽略的感官领域:听觉。但我认为,"声景"这个概念现如今已经没有多少实际用途了。更重要的是,对该概念的使用,存在着某种风险——即,我们可能会像视觉研究一样,同样失去与声音的真正联系。接下来,我将列举四点理由,解释我为什么主张我们应该重新审视——乃至放弃——"声景"这一概念。

首先,我们所体验、感知和行走的环境并不是简单地根据我们感官的路径来划分的。我们所感知的世界,无论我们选择以何种方式去体验它,它始终是不可分割的、活跃的意识中心。因此,我深感遗憾地看到目前人们对各种"景(-scopes)"概念 的过度迷恋。地景(landscape)之原型概念之所以强大,正是因为它不局限于任何特定的感官渠道,无论是视觉、听觉、触觉、嗅觉还是其他。在日常感知过程中,这些渠道彼此密切配合,功能交叉重叠,很难区分它们各自的贡献。地景当然是 "可见的(visible)",但它只有通过绘画或摄影等技术呈现出来时才 "成为视觉"。这样,我们就能通过所产生的图像,以一种经过人工过滤的、更纯净的方式,间接地欣赏风景,而不受其他感官维度所干扰。同样,尽管地景是 "可听 "的,但要真正成为 "声(觉)"景,必须首先通过声音艺术或录音技术加以呈现,使其能够在我们失去其他感官刺激的环境(如暗室)中回放。

我们不应被艺术史学家和其他视觉文化研究者所迷惑,他们写的是关于 "看"的历史著作,但其内容却沉浸在对图像的思考中。他们自负地认为眼睛不是观察器官,而更像是嵌入图像——而非观察者体内的——回播工具。就好像眼睛为我们完成了所有的 "观看",而我们所做的只是回顾或重新理解眼睛呈现给我们意识的图像。视觉理论家为日常生活中的主动观看与凝视提出了另一种理论框架,即"视镜(scopic)"系统。这一体系由寓言式眼睛(allegorical eyes)之记录、回放功能加以定义并区分。尽管 "视镜"与我们所感知的 "景(scapes) "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词源学联系,但这种联系实际上并不成立。然而,这种关系往往是默认存在的。因此,当我们使用 "声景 "概念时,我们可能会让耳朵在听觉研究中遭受与眼睛在视觉研究中类似的命运。这是我对这一概念的第二个反对意见。我们必须警惕陷入这样一种误解,即视觉的力量只存在于图像中,或听觉的力量只存在于录音中。因为耳朵和眼睛都是观察的器官,而不仅仅是重放的工具。我们用眼睛观看和凝视,同样,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用耳朵聆听。

当然,我们应该将声音与光相比,而不是与视觉相比。但是,声音常常被明确地、未经研究地同视觉而不是同光相提并论,这一事实揭示了我们对视觉和听觉的一些隐含假设。这些假设基于一种奇特的观念,即眼睛就像一个不透明的屏幕,迫使我们在头脑中重建世界,而耳朵就像头骨上开的洞,让声音直接穿透,与灵魂交融。基于这种观念,有大量心理学文献研究了视觉幻觉,但很少有研究探讨耳朵之幻觉或欺骗。我还注意到,关于视觉感知的研究几乎对光这一现象视而不见。如果听觉研究也走这条路,就像视觉研究与光失之交臂一样,与声音失之交臂,那就太可惜了。一个更好的选择是将声音现象置于我们研究的中心,这样我们就可能发现一些平行的途径,恢复光在理解视觉感知中应有的中心地位。但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首先需要回答一个颇为棘手的难题:声音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似乎与一个古老的哲学难题不谋而合:如果没有生物存在,暴风雨中树木倒下的声音真的存在吗?声音是 "介质"中的振动吗?还是仅仅是我们大脑中的记录?它是物质世界之现象还是心灵之现象?它存在于 "外面(out there)"还是 "这里(in here)"?我们能梦见它吗?

我认为,这样的问题意识实际上是偏颇的,因为它在心灵和质料两个领域之间划出了严格的界限。每当我们提到声音的物质性时,这种界限就会重新呈现出来。我个人认为,声音既不属于心灵,也不属于物质;它是一种经验现象,是我们与所处世界的交融、沉浸的体现。正如莫里斯-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1964 年)]所强调的,这种沉浸式体验是存在之前提,它赋予心灵感知的能力,同时也使世界上的事物成为可感知的对象。换句话说,声音只是 "我能听到"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就像光是 "我能看到 "的另一种表达方式一样。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严格而言,声音或光皆非我们感知的对象。声音不是我们听到的东西,就像光不是我们看到的东西一样。这是我对 "声景"概念的第三个反对意见。与 "光景"概念毫无意义的原因相同,"声景"概念也毫无意义。事物的 "形状",即它们的 "表面",是通过光线让我们看到的。在晴朗的日子里,我们环顾四周,看到的是阳光下的风景,而不是光景。同样,当我们倾听周围的声音时,我们听到的也不是声景。我认为,声音不是我们感知的对象,而是我们感知的媒介。同样,不应该说"我们看到光",而是"我们在光中看见一切"(Ingold 2000: 265)。

当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光和声时,就会很容易地发现它们在日常经验中是如此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几乎无法区分。但是,这种联系引发了一系列有趣的问题,而我们对这些问题的探索才刚刚开始。例如,光与暗的对比同声与静的对比相较之下如何?显然,在黑暗中体验到的声音与在光明中体验到的声音是截然不同的。那么,当我们被声音淹没,又或是,沐浴在寂静中时,对光的体验是否也不同呢?这些问题引发了我对 "声景"的第四个反对意见。因为 "声景"是以 "地景"为基础的,它主要关注的是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的界面(surfaces)。然而,在现实中,声音和光线更多地渗透到我们生存和活动的媒介中。通常情况下,我所了解的人类学学者,或文化地理学、艺术史或物质文化研究领域的学者,倾向于关注界面之稳定特性,而不是媒介之流动性,他们所构想的世界中,人和"物"皆乃从这些流动中沉淀或凝固出来的。反过来,他们将事物之稳固性与其物质性相提并论,但却将其所浸入的媒介 "非物质化"。就连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也被视为纯粹的想象。

这里我所提到的媒质流动,在日常语境中,我们称之为"气候(weather)"。只要我们仍置身于——像老话说的那样——"头无遮拦(out in the open)"——之中,气候就绝不是梦境似的虚无缥缈。相反,它是我们的感知之基石。气候不仅仅是我们所感知的,更重要的是,我们感知气候中的一切(Ingold,2005 年)。我们不会直接触摸风,但我们会在风中触摸;我们不会直接看到太阳,但我们会在太阳下观看;我们不会直接听到雨声,但我们会在雨中倾听。因此,风、阳光和雨,被我们体验为触觉、视觉和听觉,它们分别赋予了我们触觉、视觉和听觉的能力。要理解声音现象(当然也包括光和触觉现象),我们应该把目光转向天空,转向鸟语花香的地方,而不是仅仅盯着脚下凝固的大地。天空不是我们感知的对象,声音也不是。它不是我们能看到的东西。相反,它就是光本身。然而,在某种程度上,"天空亦音韵",音乐学家祖克坎德(Vidor Zuckerkandl )如此解释(Zuckerkandl 1956: 344)。祖克坎德认为,当人们仰望天空时,其所体验到的恰是听觉值本质。既然如此,在为听觉空间寻找合适的隐喻时,我们的灵感来源不应止步于景观研究,而应来自气象学。

最后,我想谈两点。这不仅是对 "声景"概念的思考,也是对其背后隐含的一些要素的质疑。第一个是"具身化(embodiment)",第二个是 "位置(emplacement)"。我曾谈到风和我们赖以生存的呼吸。风和呼吸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通过不断的吸气和呼气成为生命和存在的基石。吸气是将风转化为呼吸,而呼气则是将呼吸释放为风。在最近一次以 "风、生命与健康 "为主题的人类学研讨会上,"风如何体现在(具身化于)受其影响的人的体质中 "成为讨论的焦点。在讨论中,我对 "具身化"这一概念的使用颇感不适。它似乎意味着呼吸是一个沉积过程,空气似乎在凝固过程中沉积到身体中。考虑到活生生的身体在呼吸时无疑是沉浸在周围环境的流动介质中,我更倾向于认为 "与其说风被具身化,不如说身体卷入而作为风(the wind is not so much embodied as the body enwinded)"。此外,我认为适用于风的论点同样适用于声音。毕竟,风有时会吹口哨,人们在呼吸时也会哼唱或低吟。声音和呼吸一样,是一种来往、出入的运动。如果这样理解,那么当我们的身体歌唱、哼响、吹奏口哨或说话时,它实际上是 "被声音所包围、浸润(ensounded)"。这就像扬帆起航,将身体抛向声音的波浪,或者更贴切地说,就像风筝在天空中翩翩起舞。

最后,如果把声音比作风,它就不会停滞不前,也不会把人或物固定在一个地方。声音像风一样流动,沿着不规则的蜿蜒轨迹;它在空间中划出一道道轨迹,犹如水中的漩涡,由环绕运动而非固定中心形成。沿着声音前进,也就是聆听,就像走在这条蜿蜒曲折的道路上。与被动倾听相比,专注倾听无疑意味着离开固定的位置。的确,我们可以扎根于大地,但却不是以声音为锚、为托。在这里,放风筝的比喻依旧适用。虽然放风筝者的双脚可能牢牢地扎在地上,但并不是风将之固定住的。同样,声音之洪流总是试图将听众拉入它的洪流之中。驻留原地,需要努力抵抗,这种努力与声音背道而驰,而不是与声音和谐一致。简言之,受位置所限,实际上是一种失聪。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

相关小说

清冷钓系美人每天都在修罗场 连载中
清冷钓系美人每天都在修罗场
栖行止
谢笺屿长发窄腰,拥有一双纯净澈透的冰蓝色凤眸,浑身散发的清冷圣洁气息,让他稳坐s市首校磬华大学高岭之花的宝座美人清净自持,端方矜贵,走到哪里......
86.9万字2周前
江怀南岸 连载中
江怀南岸
湫已
他可不是什么救赎,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深渊,而我,困于深渊,早已见不到阳光后来我在废墟里竟然看见,那处死掉的玫瑰花圃又重新发了芽,我才明白,那是......
1.5万字1周前
kpl:假如一诺有个姐姐 连载中
kpl:假如一诺有个姐姐
欧蕊拉
假如一诺有个姐姐会是什么样呢
0.8万字1周前
all源:疯批实验体 连载中
all源:疯批实验体
鸢源儿
疯批病娇六人✘单纯张
3.7万字5天前
郡主她又双叒叕重生了 连载中
郡主她又双叒叕重生了
百里夜扶苏
1.9万字4天前
幻想:不公定律—无罪世界 连载中
幻想:不公定律—无罪世界
维治托劳斯
嘈杂的声音充斥在教室中,所有人都嘻皮笑脸的,一切都很和谐,但是在这片虚伪的和谐中,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恶劣——对同学的另眼相待,谣言乱飞,校园......
0.3万字昨天